推进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2 14:35
摘 要:首先对技术标准的经济学属性、经济效应和技术标准战略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我国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现状从不同角度作了分析,然后从两个方面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提出了完善策略和可行的具体措施,以期能够寻找到符合中国市场具体情况的独立自主的技术标准战略。
关键词:经济效应;竞争优势;知识产权
1 技术标准战略的理论界定
技术标准战略是通过有效运用成熟技术标准或通过技术变革实现技术标准的创新或转换在技术竞争与市场竞争中谋求国家或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战略,它被各个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在实施。这一定义分析将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主体区分为国家和企业,文章主要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标准技术战略。国家技术标准战略主要是在全球化格局下的技术标准竞争中,一国以现有国际标准为基础通过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缓解劣势行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压力和激励优势行业利用资源增强标准国际化的能力,争取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发言权,保护本国利益。根据政策性文件的指导,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核心和目标是打造“适应市场的、技术领先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标准”。
2 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研究成果角度看,我国的标准化体系逐步完善,并不断朝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方向发展。我国在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9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监督条例》等,涉及标准化工作的部门规章有五十多项,构成了我国的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最高准则。WwW.lw881.com200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完成了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战略与预警工程方案”三项课题。2006年6月,全美亚洲研究所继2004年发布《中国入世后的技术政策:标准、软件及技术民族主义实质之变化》报告之后,再次发布特别报告 《标准就是力量,中国国家标准化战略制定中的技术、机构和政治》,分析了中国国家标准化战略的进展及存在不足,并提出与中国进行标准问题的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从数据上看,截至到 2005 年底,iso 共制定国际标准14941项,其中95%由发达国家制定,中国占32项,仅为0.21% ;iec 共制定国际标准5296 项,其中 96%由发达国家制定,中国占15项,仅为 0.28%。对于技术标准经济效应的评估,中国自1983年以来己先后制定了《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原则和计算方法》、《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论证方法》、《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方法》、《包装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和计算方法》等国家标准,有些行业和地方也制定了相似的行业和地方标准。
从对国外技术标准转化和吸收的角度看,我国一直是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积极成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代表中国参加iso和iec组织,信息产业部代表中国参加itu组织。我国多次当选为iso、iec理事会的成员,并承担了iso和iec中的10个技术委员会(tc)和分技术委员会(sc)的秘书处工作。在iso和iec的908个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中,我国有近300家机构参与643个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的活动,占总数的70%。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国际标准转化情况看,通过采用和转化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大大提高了我国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增强了竞争力,扩大了出口。但是,我国的大部分出口产品依然面临严峻的局面。
3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国内技术标准自身发展中的问题
(1)产业技术水平低下,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异使得我国难以形成贸易中的竞争优势。从我国产业的技术基础角度,技术标准的提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采用标准比率低的行业一般是企业产品和装备水平低下;新兴产业采标率很高,但主要是由于家用电器行业基本上靠引进技术,技术标准是字节从国外照搬的,这样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基础。就国际贸易而言,由于经济动态发展的动机源于绝对差距,所以不同国家生产者在产品质量或是技术水平上的绝对差距就决定了他们的竞争力,一国在国外的市场分额越来越多的取决于质量与服务的竞争而不是价格。在竞争力上处于优势的企业将不断增加市场占有量,而处于劣势的则会不断丢失分额。具体而言,专利型技术标准对贸易绩效具有明确的积极影响,因为他人使用会受到限制。虽然非专利型技术标准一般是公共物品,由国家标准化机构发布的法定标准原则上可以被任何一个生产者所使用,但是没有对标准化过程施加影响的国家在使用标准化规范时可能面临巨大的劣势,因为有昂贵的适应性成本存在。
(2)技术标准竞争的市场基础薄弱,竞争环境差,政府的采购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这种较差的市场适应性表现为:首先标准立项的动因不是主要来自市场和企业,而是来自政府和标准机构;其次,有限标准的制定者不是面向市场要求,而是面向项目经费;最后,按照规定,国家标准每3-5年应进行复审或修订,但我国国家标准标龄在5年以上未进行修订或复审的有很多。在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如果一个或几个公司试图将所有的标准收益内在化,或者通过控制参数抽取租金,那么竞争对手就要面临更高的成本,特别针对融入了专利权的技术标准。政府机构通常就会偏向于国内大的生产者利益集团,这些厂商往往被认为有足够的实力来保证和满足可靠性指标,政府可能采购他们的标准,尽管有时这些标准并不适合消费者的需要。
3.2 转化和吸收国际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1)自主知识产权少,技术创新能力缺乏。技术标准竞争的前提是自主创新的技术,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即使能在暂时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也很难保持永久,从而无法引导未来的技术发展轨迹。技术创新可以为技术标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能够不断提高技术标准中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含量。同时,通过在技术传播活动中适时的介入技术标准化活动可以降低技术创新具有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研究成果更加快速地为市场接受。由于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这样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一个国家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会严重影响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及其作用的发挥。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数量增长较快,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3月15日表示该组织2006年创记录地受理了36471项国际商标申请,比前年增加了8.6%,其中德国、法国和美国的申请量名列前三位,中国的申请量位居第八。虽然在传统意义上,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是互相排斥的,然而随着专利技术产业化速度的加快,技术标准的内容也包容了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技术标准迫切需要专利技术的加入来实现标准垄断的目的。
(2)缺乏对采标的数量和有效性的研究。目前,存在着只强调和重视采标的数量和比例,而不注重采用和转化国际标准的有效性,没有研究采用和转化国际标准与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这样盲目采用和生硬转化国际标准并不能提高我国的技术标准水平。并非所有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都适合我国,在采用和转化国际标准时要系统、完整的对我国现行标准与国际标准进行适应性分析,国际和国家标准的技术条件水平、范围进行充分研究和对比。
4.1 立法与体制建设
通过学习国外经验完善立法加强标准化管理、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对标准化机构的监督管理,使得我国标准化工作符合市场经济及国际化的要求,要建立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特点的独立的技术标准体系。一是完善与技术标准服务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二是修改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有部分冲突的法律法规,三是对于我国的推荐性标准实施采取有效的激励和推进机制。
4.2 企业的战略定位
每个经济主体根据自身的特点要确立自己的战略定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业技术的发展,企业的技术标准战略定位也会发生变化。在国际贸易中,技术落后的出口行业或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但同时要注意转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处于劣势的进口企业应采取保护战略,设立贸易壁垒。拥有自身优势的行业或企业应加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不能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反映我国经济技术状况,这是对我国国家利益的伤害。对于还没有制定国际标准的领域,要及早介入、积极主动参与、大胆创新,把我国成熟的国家标准推向国际,多提新工作项目,承担新工作项目,实质性的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国际标准化的活动。
4.3 建立标准联盟
只有技术的持续改进才能使得企业在技术动态演进过程中实现能力和速度的改进,而不是在静态的时点上看待技术的先进和落后。同时,要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标准,中国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目前却被国外的技术标准所充斥着,要扭转不利局面就需要实施开放技术,进行技术联盟的策略,寻找推动技术前进的力量,寻求产品功能和应用上的创新。在移动通信的cdma和gsm系统之争时,就是由于gsm系统获得了移动设备生产商、移动运营商的支持,最终以“新一代”技术、成熟技术打破了原有的落后境况,成为移动市场上的主流应用者。如果以单个企业作为标准制定的主体存在潜在的技术垄断的可能性,因为企业永远是以“最大化利润”为目标和动机的,企业可能通过主导某行业的标准制定来实现自身利益,但这样就导致了行业受损的局面,因此企业联盟是更值得推广的方式。从整个国家而言,在开放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标准联盟,中国作为资金和技术较弱的国家必须依靠合作与联盟,增强技术竞争力,减少制定和推广标准的阻碍。
参考文献
[1]曹义胜,企业技术创新标准化:主动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j].中国标准化,2007,(1):28-30.
[2]葛亚力.技术标准战略的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06):91-96.
[3]晏绍庆,马娜,邵启雍.关于我国标准化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07,(07):21-23.[4]朱一萍.加快推进技术标准战略[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7,(06):36-37.
关键词:经济效应;竞争优势;知识产权
1 技术标准战略的理论界定
技术标准战略是通过有效运用成熟技术标准或通过技术变革实现技术标准的创新或转换在技术竞争与市场竞争中谋求国家或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战略,它被各个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在实施。这一定义分析将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主体区分为国家和企业,文章主要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标准技术战略。国家技术标准战略主要是在全球化格局下的技术标准竞争中,一国以现有国际标准为基础通过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缓解劣势行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压力和激励优势行业利用资源增强标准国际化的能力,争取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发言权,保护本国利益。根据政策性文件的指导,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核心和目标是打造“适应市场的、技术领先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标准”。
2 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研究成果角度看,我国的标准化体系逐步完善,并不断朝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方向发展。我国在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9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监督条例》等,涉及标准化工作的部门规章有五十多项,构成了我国的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最高准则。WwW.lw881.com200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完成了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战略与预警工程方案”三项课题。2006年6月,全美亚洲研究所继2004年发布《中国入世后的技术政策:标准、软件及技术民族主义实质之变化》报告之后,再次发布特别报告 《标准就是力量,中国国家标准化战略制定中的技术、机构和政治》,分析了中国国家标准化战略的进展及存在不足,并提出与中国进行标准问题的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从数据上看,截至到 2005 年底,iso 共制定国际标准14941项,其中95%由发达国家制定,中国占32项,仅为0.21% ;iec 共制定国际标准5296 项,其中 96%由发达国家制定,中国占15项,仅为 0.28%。对于技术标准经济效应的评估,中国自1983年以来己先后制定了《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原则和计算方法》、《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论证方法》、《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方法》、《包装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和计算方法》等国家标准,有些行业和地方也制定了相似的行业和地方标准。
从对国外技术标准转化和吸收的角度看,我国一直是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积极成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代表中国参加iso和iec组织,信息产业部代表中国参加itu组织。我国多次当选为iso、iec理事会的成员,并承担了iso和iec中的10个技术委员会(tc)和分技术委员会(sc)的秘书处工作。在iso和iec的908个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中,我国有近300家机构参与643个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的活动,占总数的70%。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国际标准转化情况看,通过采用和转化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大大提高了我国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增强了竞争力,扩大了出口。但是,我国的大部分出口产品依然面临严峻的局面。
3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国内技术标准自身发展中的问题
(1)产业技术水平低下,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异使得我国难以形成贸易中的竞争优势。从我国产业的技术基础角度,技术标准的提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采用标准比率低的行业一般是企业产品和装备水平低下;新兴产业采标率很高,但主要是由于家用电器行业基本上靠引进技术,技术标准是字节从国外照搬的,这样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基础。就国际贸易而言,由于经济动态发展的动机源于绝对差距,所以不同国家生产者在产品质量或是技术水平上的绝对差距就决定了他们的竞争力,一国在国外的市场分额越来越多的取决于质量与服务的竞争而不是价格。在竞争力上处于优势的企业将不断增加市场占有量,而处于劣势的则会不断丢失分额。具体而言,专利型技术标准对贸易绩效具有明确的积极影响,因为他人使用会受到限制。虽然非专利型技术标准一般是公共物品,由国家标准化机构发布的法定标准原则上可以被任何一个生产者所使用,但是没有对标准化过程施加影响的国家在使用标准化规范时可能面临巨大的劣势,因为有昂贵的适应性成本存在。
(2)技术标准竞争的市场基础薄弱,竞争环境差,政府的采购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这种较差的市场适应性表现为:首先标准立项的动因不是主要来自市场和企业,而是来自政府和标准机构;其次,有限标准的制定者不是面向市场要求,而是面向项目经费;最后,按照规定,国家标准每3-5年应进行复审或修订,但我国国家标准标龄在5年以上未进行修订或复审的有很多。在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如果一个或几个公司试图将所有的标准收益内在化,或者通过控制参数抽取租金,那么竞争对手就要面临更高的成本,特别针对融入了专利权的技术标准。政府机构通常就会偏向于国内大的生产者利益集团,这些厂商往往被认为有足够的实力来保证和满足可靠性指标,政府可能采购他们的标准,尽管有时这些标准并不适合消费者的需要。
3.2 转化和吸收国际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1)自主知识产权少,技术创新能力缺乏。技术标准竞争的前提是自主创新的技术,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即使能在暂时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也很难保持永久,从而无法引导未来的技术发展轨迹。技术创新可以为技术标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能够不断提高技术标准中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含量。同时,通过在技术传播活动中适时的介入技术标准化活动可以降低技术创新具有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研究成果更加快速地为市场接受。由于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这样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一个国家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会严重影响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及其作用的发挥。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数量增长较快,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3月15日表示该组织2006年创记录地受理了36471项国际商标申请,比前年增加了8.6%,其中德国、法国和美国的申请量名列前三位,中国的申请量位居第八。虽然在传统意义上,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是互相排斥的,然而随着专利技术产业化速度的加快,技术标准的内容也包容了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技术标准迫切需要专利技术的加入来实现标准垄断的目的。
(2)缺乏对采标的数量和有效性的研究。目前,存在着只强调和重视采标的数量和比例,而不注重采用和转化国际标准的有效性,没有研究采用和转化国际标准与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这样盲目采用和生硬转化国际标准并不能提高我国的技术标准水平。并非所有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都适合我国,在采用和转化国际标准时要系统、完整的对我国现行标准与国际标准进行适应性分析,国际和国家标准的技术条件水平、范围进行充分研究和对比。
4 如何进一步推进技术标准战略
4.1 立法与体制建设
通过学习国外经验完善立法加强标准化管理、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对标准化机构的监督管理,使得我国标准化工作符合市场经济及国际化的要求,要建立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特点的独立的技术标准体系。一是完善与技术标准服务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二是修改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有部分冲突的法律法规,三是对于我国的推荐性标准实施采取有效的激励和推进机制。
4.2 企业的战略定位
每个经济主体根据自身的特点要确立自己的战略定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业技术的发展,企业的技术标准战略定位也会发生变化。在国际贸易中,技术落后的出口行业或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但同时要注意转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处于劣势的进口企业应采取保护战略,设立贸易壁垒。拥有自身优势的行业或企业应加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不能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反映我国经济技术状况,这是对我国国家利益的伤害。对于还没有制定国际标准的领域,要及早介入、积极主动参与、大胆创新,把我国成熟的国家标准推向国际,多提新工作项目,承担新工作项目,实质性的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国际标准化的活动。
4.3 建立标准联盟
只有技术的持续改进才能使得企业在技术动态演进过程中实现能力和速度的改进,而不是在静态的时点上看待技术的先进和落后。同时,要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标准,中国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目前却被国外的技术标准所充斥着,要扭转不利局面就需要实施开放技术,进行技术联盟的策略,寻找推动技术前进的力量,寻求产品功能和应用上的创新。在移动通信的cdma和gsm系统之争时,就是由于gsm系统获得了移动设备生产商、移动运营商的支持,最终以“新一代”技术、成熟技术打破了原有的落后境况,成为移动市场上的主流应用者。如果以单个企业作为标准制定的主体存在潜在的技术垄断的可能性,因为企业永远是以“最大化利润”为目标和动机的,企业可能通过主导某行业的标准制定来实现自身利益,但这样就导致了行业受损的局面,因此企业联盟是更值得推广的方式。从整个国家而言,在开放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标准联盟,中国作为资金和技术较弱的国家必须依靠合作与联盟,增强技术竞争力,减少制定和推广标准的阻碍。
参考文献
[1]曹义胜,企业技术创新标准化:主动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j].中国标准化,2007,(1):28-30.
[2]葛亚力.技术标准战略的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06):91-96.
[3]晏绍庆,马娜,邵启雍.关于我国标准化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07,(07):21-23.[4]朱一萍.加快推进技术标准战略[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7,(06):36-37.
上一篇:中国基金业酝酿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