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
摘 要: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社会实践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与延伸, 是形成创新思维的能动过程,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入手, 分析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在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中的作用,从而探讨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践;创新思维;素质拓展计划;长效机制
思维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科技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然而,所有方面的创新都必须要求我们要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思维意识,而培养良好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则是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载体。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构造较完整的培养体系。
良好的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能积极参与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而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是创新思维得以运用和发挥的保障。因此,创新与实践应该是相辅相成而缺一不可的。任何一次创新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在真实的实践研究和实战演练中,我们才能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而将创新提升为一种创造的高度。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成长的过程中,把创新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级创新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思维培养的调查
通过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国内部分大学开展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思维培养计划进行调研。我们便可以看到通过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北京大学为了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为了给卓越人才提供展现才华的机会,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包括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相关学术竞赛、研究课程等内容的科学研究项目,该项目基金由社会和学校共同资助,学生的科学研究项目成绩按“任选课程”成绩统一登陆课程的成绩。
上海交通大学将培养具有“宽厚、复合、开放、创新”特征的优秀人才作为重要目标,为此,开展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为目的的“本科生研究计划PRP”,其主要参与者是二、三年级学生。
华东师范大学为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设立了创新学分。校级以上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校“大夏”大学生科研基金,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项目等课题研究活动;在学校里发表的作品、成果,校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各类科技或学术文化节均是创新学分所认定的范围。创新学分不但可等同公共选修课或校级选修课学分,而且如果获得6分以上创新学分,还可优先推荐升为硕士研究生。
大连理工大学成立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培养的创新学院,该学院将通过开展技能培训的方式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培训的时间、内容、考核方式、考核结果、培训证书均由培训的单位提供,经教务处认定的培训或认证,给予1至3学分,可作为培养计划中的个性要求的学分记入学籍表中。
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
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实践是形成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能动过程,是推动学生从事新的探索,形成创新思维的源泉。而所谓的创新思维则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占有主导地位。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必定会遇到许多既坚锐又艰巨,既复杂又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而这一过程正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与培养的必经阶段。
其次,社会实践作为创新的检验者,还拓宽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渠道。由于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家庭和学校,没有强大的背景支撑,因此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低。而社会实践则恰恰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给了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进而有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社会实践与生活紧密联系,能够弥补第一课堂的枯燥与乏味的不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为大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素质教育构建了一个实践的平台,使学生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有社会意义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学会思考社会,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思考生活、思考自己学习的本质,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扩大自己思考问题的范畴。所以将实践与创新结合起来便成为了一种能力,我们应注重创新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三.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
(一)改革实践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日趋增强,大学生要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全新教育观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要在实践中注重培养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体现的正是大学生如何自主的从新的角度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
教师具备勇于创新的品质,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个性。教师应当利用自己在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为同学创造研究、实验证明、科技竞赛等方面的锻炼机会,激励学生多动手、勤动脑。这样将真正有利于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找到自信,发现自我价值,给学生积极的指导和支持,为他们的发展做好引路人、指明灯。
学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据地,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因此,要想通过社会实践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学校应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创新理念的培养,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保障。教育革命风暴的来临,告别了过去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大实践培养力度,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良好的氛围是促使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前提和保障。学校应加大对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
和重视程度,鼓励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学校自身的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机会和锻炼平台,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活动。要在实践中让学生看到实践的重要性,并注重培养学生对实践的总结能力,这不仅让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完美的结合,更有助于对社会实用型、全能型人才的培养。
作为学生本身,应当主动地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从内心中提高对实践的重视程度,积极配合学校展开的各类有关实践课题的活动。在平时生活中应当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思路想问题,从而拓宽自己思考问题的思路。最为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在实践中考察自己的不足和想法,并注重对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的培养,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想法和思维总结出来。
(三)丰富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有力途径,是培养创新的摇篮。这就要求社会各界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背景支持。让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能够将自己的创新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空间。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促使其将创新精神充分地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检验,要放开手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探索。不应因循守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卓有成效的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学校要为学生们搭建创新平台,鼓励学生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强化教学实践,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基地和场所第二课堂也是一块可以拓展的领地;其次,应积极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暑期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生既不感到疲惫,又可以增长能力,从而视野也能得到扩展;再次,学生们可以开展社会调查以及参加社区活动等方式来增长自己的阅历,从而更好的适应缤纷多彩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学术性社团,锻炼创新能力;最后,学校里还可以多组织举办一些竞赛,加大奖励制度,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把它作为创新学分计入总学分。
(四)加快实习基地建设,拓宽学生实践途径
对于现在部分大学生,实习困难的一个突出原因则是用人单位实习基地供过于求。因此,很多大学生在寻找实习单位之时的困难程度肩比应聘找工作。因此,社会和国家对于实习基地的建设则显得迫在眉睫。从基地的建设方式来看,实习基地的建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提供实习岗位,一种是提供实习资金。提供岗位型实习基地即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企业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或者将企业研发的新产品作为学生实验的一部分,这样能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参与企业产品的制作,从而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其成功就业,与此同时,学生们可以学到课本上没有的实际生产技术,而且还可以接触到该领域的新仪器、设备,新的工艺和产品。提供资金型实习基地即企业、社会基金进入高校,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召集在校团队来研制新产品,创办新企业。企业可以从中寻找合适的人事、管理和执行等人才,从而降低选人、用人的经济成本,而学生既锻炼了实践和创新能力又节省了适应单位环境的时间成本,企业和学生双方达到双赢的局面。
(五)加强实践过程管理,注重创新成果推广
要想教育改革,就要突破传统的大学育人制度,应结合社会热点,以更科学更民主的方式育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两方面出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掌握基本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来提升,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实验、工艺操作及设计、综合实践来提升,进而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达到具有能发现问题并运用已知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校方可以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作品设计,而在此过程中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老师过多的干预会使学生缺乏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在选择创新活动的项目时,应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应注意文理搭配,即理工科学生多选与人交流的活动,而人文社科的学生应多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作品,老师不要立刻给予否定,应鼓励其创作的进一步完善,而优秀的作品给予指导。对于学生的成果,要有评价、有激励、有深化、有存档,优秀的作品通过报告会、交流会、成果展等方式推广。
参考文献
[1]许敖敖.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机制探讨[C].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
[2]王艳红,王艳飞.当今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