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务运动的失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摘 要:洋务运动的兴起与改革开放的实施都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从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来分析今天中国现行的改革开放,经济改革要取得成功必然需要政治体制改革。重温历史,总结经验,可以给我国现今的改革开放提供更多有益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洋务运动 改革开放 经济 政治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说到“改革开放”,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兴起是社会改革的必然要求,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传统的小农经济因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已经处于崩溃状态,而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对中国形成了巨大的诱惑,向西方学习,西学救国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满清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同意在保持现有社会体制的原则下,在经济领域进行有限的变革,包括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经济管理模式,这就是洋务运动。
历史总是惊奇的相似,整整100年后,我们的社会又到了这个时候。以毛泽东的去世,结束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下半叶的近30年的“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建设。这30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及“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同期的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却是日新月异。社会改革的呼声非常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改革派重新掌握实权,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了。很巧的是,洋务运动也进行了三十余年。
从分析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几项指标,一方面能对改革开放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洋务运动本身来思考当代中国国情,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问题。
一、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内忧外患”的清朝统治者受到来自外国侵略势力和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双重威胁,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因此在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使中国富强起来,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形势。在变落后为先进、变贫弱为富强的变革思潮的历史背景之下,注定了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仅仅是为了拯救清王朝,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真理标准讨论热潮涌起。国内外大势呼唤我们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在这样的国际国内情势下,国家新一代领导人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从以上论述比较可看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改革开放的提出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不同的是,洋务运动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出发点,而改革开放则是党的伟大觉醒和人民愿望的结合,两者的实施手段以及指导思想、领导因素有着本质的区别,其结果和意义也截然不同。
二、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的比较
(一)发起因素以及实施力量的比较
洋务运动是由洋务派发起实施,当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央是以奕、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在地方则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以慈禧为首的满清朝庭则寄望依靠洋人所支持的洋务运动,早日把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对洋务运动只是采取默许的态度,并没有起到主导及推行的作用。这就注定了洋务派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一个健全的领导机构和统一的领导核心,其发展必然会逐渐分化出几派。这几派在发展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各自为政、互不隶属,而且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甚至发生攻讦的现象,形成一种掣肘。最终导致洋务派的力量分散,不能形成一种集团效应,也就没有推动洋务运动的有效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洋务”在中国,不过是一些朝廷重臣和一些外省督抚,以他们个人的能力和眼光,在看到了中国时局的一些弊端,以及睁眼看世界之后提出的主张,但是作为中央集权专制的统治阶级,他们作为既得利益者,必然不肯放弃自己“家天下”的统治思想,正是这种专制主义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化不能真正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而我国现行的改革开放,是由中国共产党确立提出,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的,在党的领导下,由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改革,它是在党对历史高度总结的前提下提出和推行的,它是一场中央集权下的主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二)指导思想的比较
历时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尽管这场运动并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的主导思想却在于“求强”与“求富”,“中体西用”乃是服务于这个中心思想的理论之一。19世纪60年代初,一种新的观念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部分清朝官员中萌生与发展,这就是洋务派的“求强”观。冯桂芬发挥了魏源在40年代“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申明学习西学乃中国自强之途,提出“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①。奕也指出:“探原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②。正是在这种求强思想的指导下,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第一批军事工业应运而生,洋务运动由此兴起,中国近代化的车轮开始转动。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派感到在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海陆军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拮据、后勤供应不足、燃料短缺以及没有运输、电讯等事业相配合的困难,于是他们开始感到仅仅“求强”是不行的,从而把注意力转向“求富”,便从新式民用企业的创办入手,洋务运动转入“求富”阶段。李鸿章认为:“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③
综观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它基本上是在“求强”“求富”思想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发展着的。洋务派们还是不敢否定几
千年来祖宗留下的以维系人心的治国经典,以避免在兴办洋务之初就遭到顽固派极力反对的事情的发生。正是由于这样的指导思想,使他们不敢触动封建制度之根本,而且技术引进又局限在十分狭小的范围,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我国现行的改革开放,是以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行的伟大事业。3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创新创新再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国的改革开放中也有“求强”“求富”的思想,但“求强”“求富”只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我们的改革开放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使我们既取得了“求强”的成果,同时在党的领导下,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求富”的目标。
(三)领导因素以及群众基础的比较
1864年,在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之下太平天国运动归于失败。经过这长达14年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清朝廷的支柱八旗军和绿营兵几乎瓦解,代之而起的是湘淮地主武装。这样一来,清朝廷对地方的统治实权逐渐转移到镇压太平军有功的湘淮军事将帅手中。这部分人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为代表。洋务运动就是以他们为首提出的,他们从维护清朝统治出发主张学习外洋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技术,用以武装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从而达到对付农民起义和延续垂死挣扎的满清王朝寿命的目的。由于阶级属性的局限,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不但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仅局限于统治阶级内部或者最多有少数资产阶级上层的参与。反而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由于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对民众极端仇视心理的作祟,使一些王朝“栋梁”,诸如洋务派代表曾国藩、李鸿章等认为“内忧大于外患”,积极主张先镇压农民起义,再图解决外患之计。这样就注定了他们不仅不能和劳动群众打成一片,而且他们与劳动群众之间必然是矛盾的双方,这也使洋务运动的自强之道是向外国学习技术,争取外国军事援助,而提不出反压迫,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政治要求。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将广大劳动群众排斥在运动之外,洋务运动成功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了。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历史活动首先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然要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实践,是以人民为动力的共同行动,谁也推翻不了,是亿万群众的伟大实践。所以说这种力量势不可当,尽管改革不一帆风顺,甚至可能有挫折。但是人民会在自己摔倒以后,跌下去跑起来,总结经验教训再前进。
以上综述可以看出,任何的运动与改革,都必须真正得到中央集权者的重视与推行,仅仅靠民间一小部分力量是不能起决定作用的,必须自上而下主动的进行改革,才能使旧有模式的国家机器有所变革,才能真正找到强盛之路。
三、洋务运动对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启示和意义
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可是这第一炮并没有放响,基本上是失败了。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改革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改革要从发展生产力开始,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革,因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否则会制约生产力的再发展。洋务运动虽然客观上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但是归根到底,洋务运动只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社会生产力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体制并没有跟着变革,最终这也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结合以上几项指标的对比,我们知道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有着本质上的截然不同。通过洋务运动本身来思考当代中国国情时,会发现当下中国改革的进程中不得不要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我们不真正从政治制度的层面进行改革,考虑城乡差距、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民生问题,则将出现所谓的“后发劣势”的问题,我们就很难真正发展为近代国家,这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认识“洋务运动”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可以说中国要想进一步发展,要真正走向富国之路,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然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这也是不能逾越的门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必须随着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不断推进。正如十七大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
中国近30年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30年来走过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我们也是坎坎坷坷,但是人们改革的意志和决心是改不了的,所以中国改革是前途光明,尽管不是一路凯歌,但是前途绝对是光明的。这两条是历史上任何改革不能比拟的,一个有理论依据,一个是亿万人民的实践。
注释:
①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第73页。
②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2第11页。
③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43第34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8日。
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6月。
3.张绍森《邓小平理论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1998年7月。
3.李华新:《洋务运动与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的历史寻踪点滴》。
4.《人文杂志》1991年第1期。
上一篇:浅析我国保险业如何进行市场营销
下一篇:大同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