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开发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在对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开发模式,即:政府支持、高新园区集聚和高校培养开发并重的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及开发模式,为城市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人才集聚;人才开发
一、引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的现代化国家。2011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中国的振兴不单在经济总量,而根本在人才和科技进步,并且要建立和完善鼓励科技进步、人才成长的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二五期间城市应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与开发。
二、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与开发相关概念
科技创新人才首先是人才,具有人才的一般特征。创新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有心理、精神层面的创新,包括智力领域的创新,情感领域的创新,意志领域的创新;第二,有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创新,这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社会活动领域的创新。根据知识分工原则,创新人才可以划分为知识创新人才、技术与产品创新人才一、管理创新人才和制度创新人才等类别。无论那种创新人才,他们都是增强国家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战略性资源。
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是科技创新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它是指科技创新人才由于受某种因素影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或企业)流向某一特定区域(或企业)的过程。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不仅可以实现科技创新人才自身的价值,而且还会产生集聚效应,使集聚地(或投入地,需求方)获得先行发展的机会,促进生产和经济持续高效发展。
人才开发是指将人的智慧、知识、才干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发掘、培养,以便促进人才本身素质的提高和更加合理的使用。人才开发包括: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即从现有人才资源中发现有能力的人,进行培养、训练,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和经营水平。
三、城市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开发模式设计
为了满足城市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根据人才培养管理理论,本研究提出城市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及开发模式,即政府支持、高新区集聚和高校培养并重(“三头并重”)的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及开发模式。
1.政府支持
首先,搭建信息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造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各类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掌握越多,越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低成本开展创新活动,从而有利于提高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因此,要积极推进数字化城市的建设步伐。其次,积极引进带头人才。掌握重大科技项目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化经历,能够引领和带动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科技发展,具有学科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来创办企业、领办企业,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团队带头人都应成为政府“揽才”锁定的重点目标。对于引进创新领军人才,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引才资金。最后,做好科技创新人才的配套服务管理工作。引进的科技创新人才到位后,首先面临的是生活与工作条件的落实、家属的安置等问题。建立安心机制,及时帮助引进的科技创新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是使引进人才尽早在创新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工作之一。
2.高新园区集聚
首先,确立高新园区的开发建设,关键在科技创新人才的观念。各个高新园区应该把人才资源的开发放到园区开发的头等位置,作为一号战略任务来抓,在园区形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共识,并将其纳入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其次,引导羊群行为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一是要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市场,做到在市场信息方面是相对完全的和对称的;其次,要加大招商引智力度,开辟多渠道全方位的引才之路,培养领头羊,以吸引“群羊”;第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政策环境和人居环境,使“羊群”留得住并繁衍生息。最后,为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实现营造适宜环境。一要注意将高新园区建设纳入所在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之中,坚持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将高新园区建设成集中央商务区、科技住宅区、科研孵化区、产业示范区于一体,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的园林式绿色生态城区。二要努力改善生活环境。按照自然化、人性化、个性化的理念规划建设好园区的生活环境。
3.高校培养与开发
首先,多课堂与实习基地配合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为了真正提高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创新能力。高等院校应改革课程设计,将学生的课堂范围从教室走向实验室、社会。学校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封闭性、限制性等弊端。对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开放,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允许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设计性、探索性或研究性实验。其次,校企合作、多导师制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高校可以和周边的企业以及高新园区的对口企业联合建立合作,加快高校学生提升为高素质人才的速度。学生可以在学校选择导师的同时,还可以选择合作单位具有实践经验的导师,多导师结合的制度,可以使学生很快成长为具有理论知识和有不脱离实践的人才。最后,社会实践、模拟创新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在教学中给学生的自主活动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营造一定的问题氛围,让他们从自身的活动出发,得出种种新的看法和认识。高等教育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冷余生.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2]杜谦、宋卫国.科技人才定义及相关统计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4,9 (5)
[3]姜从盛.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激励[J].科技创业,2004,3
[4]牛冲槐,樊燕萍,张敏.人才聚集效应系统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06,4
[7]彭川宇.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本积聚路径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2)
[8]孙健,孙启文,孙嘉琦.中国不同地区人才集聚模式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