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吉林省中部商品粮基地县的空间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5-12-15 11:51

摘 要:本文以吉林省中部商品粮基地县为研究对象,应用SPSS等数据处理软件将部分指标标准化,利用MAPINFO对标准化数据进行空间化分析。研究表明:吉林省中部商品粮基地县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但整体经济效益水平较低。导致这种空间特征分布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空间落成的制度导向明显,单一地强调以产量为目标,生产单位行政界限过于突出,县域空间内部和县域之间的资源配置合理性不足,使得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单一,整体竞争力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改变以单一产量优势定位商品粮基地县主导功能的方式,加强县域之间的合作,并鼓励创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出现。

关键词:农业经济 商品粮基地 空间发展

1 引言
  近些年,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对于空间的认识和重塑日益明显。区域一个实体概念,又是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其往往是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特定范围的空间, 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奠定, 并具有现代完整的结构,并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1]。任何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现象的发生和缘起都与其所处空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空间外部的变量因素在时间上形成的动态变化、空间内部的各类要素复杂多样的配置方式以及空间的竞争较量和合作程度,都可能对落实在空间中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造成影响。因此,基于空间视角的区域经济研究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现阶段,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基于空间视角的区域经济现象研究多集中于城市范围,集中于城市空间之间的互动联系。事实上,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应用空间的视角重新审视,而不再是单纯地就现象论现象、就问题论问题。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中部农业区是全省的核心农业发展地带,以商品粮基地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通过与产业链内部其他环节的联系,带动市县域经济发展。目前针对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方法多集中于计量模型的应用和线性回归等数学工具的实证分析[2]-[3],而将经济发展问题放在空间维度中、以空间为载体、利用空间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进行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吉林省中部的商品粮基地县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视角,对其现阶段发展特征的存在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吉林省中部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2 吉林省中部商品粮基地县的空间发展特征
  “七五”时期开始,我国传统农业开始与商品经济接轨,并在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区域试行,目的在于发挥这些区域的优势和示范效应。吉林省落实了28个市县为商品粮基地,包括13个玉米出口基地县和15个一般性商品粮基地县。主要集中在吉林中部地区,以发展种植业为主。
  自商品粮基地以政策性要求下达之后,吉林省商品粮基地一直承担着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任务,和部分农产品的出口指标任务。在20多年的时间内,中部商品粮基地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期收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收效和问题以相对直观的效果体现在空间上,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2.1商品粮基地县按主产作物集中分布,产量优势明显
  从基地数量上分析,玉米生产占有很大优势。从空间分布上看,全部玉米出口基地集中在中部,主要分布在长春、吉林周围,其他一般性商品粮基地集中分布在中部偏东位置。统计数据表明,25个商品粮基地生产的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占有农产品产量平均比重为90.2%,同时,玉米生产除了供给国内其他省份,其他多以出口为主。吉林省的玉米出口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2006年到2009年,吉林省玉米出口总量占全国玉米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0.3%,58.5%,91.5%,61.8%。
2.2商品粮基地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中部商品粮基地县主要分布在省会长春市和吉林市周围,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商品粮基地县生产的农产品主要供应至国内其他省份,吉林省是内陆省份,地处我国东北部,在物流运输上对邻省辽宁和黑龙江的依赖程度较高。
  长春和吉林是两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联结程度较高,吉林中部的商品粮基地县主要分布在这两个城市附近。地理空间上所反映出来的交通优势非常明显,对于粮食运输、农产品物流等起到了很大作用。
  此外,吉林中部商品粮基地县的对外交通优势具有一定经济意义。我国玉米主要出口国集中在东北亚沿海国家。2006年到2009年,我国出口至韩国、日本、朝鲜的玉米总量占全部玉米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9.8%,82%,42.3%,80.5%,玉米出口业务在东北亚邻国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2.3中部商品粮基地县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分异
  中部商品粮基地县单位产量创造的产值很低。将种植业产值比重按照降序排列,主要农作物比重并没有呈现一致的趋势,很多市县出现了农业产量高、产值低的特点。说明部分商品粮基地县整体经济效益水平较差。
  通过SPSS进一步处理,利用上述两指标的均值将25个商品粮基地县分成四个等级。其中,位于右下区域的市县数量最多,对于中部地区整体农业发展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此类市县的主要农产品比重高于平均水平,而农业产值低于平均水平,值得仔细研究。


  将此统计结果利用MAPINFO体现在空间上。空间上单位低效现象比较集中,玉米出口基地的产量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并未促成产值优势。同时,其他三类的商品粮基地县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具有产量和产值双重优势的市县不具备集聚优势,势单力薄,不具备持久的竞争力。
3 吉林省中部商品粮基地县的空间视角分析
3.1中部商品粮基地县的形成具有明显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


  1987年的《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建设管理试行办法》中指明,玉米出口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建设要以县为单位组织建设,实行联合投资,钱粮挂钩,以保证建设任务的完成和粮食的稳定增长,完成国家下达的商品粮生产任务。2009年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再次明确指出吉林省是主要粮食主产区之一,并将农产品产量目标作为规划中最重要的实现目标,同时,继续以县为单位加强各项配套建设,增强农业竞争力。
  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直接促成了吉林省中部商品粮基地县的落成,主要原因在于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的产量优势。而对于商品粮基地县具体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制度层面,则缺少长远的布局和规划。长期以县为单位组织建设,具有强烈的行政色彩,与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不相符合;同时,县域之间的行 政障碍导致空间内各要素的流动缓慢,配置形式单一,实现效益能力较差。投资方式较为单一,使得商品粮基地县缺乏长久的发展活力。
  过多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使得商品粮基地县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无法对外部形势的变化较快地做出反应。我国加入WTO对于农产品出口的冲击很大,吉林省中部商品粮基地县在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过程中,显现出相对滞后的应对方式,直接导致经济收益水平下降。
3.2中部商品粮基地县以产量为根本目标,各层次的要素空间配置方式不合理
  选取经济效益分类中产量高、产值低的十三个市县的部分农业指标数据进一步分析。技术要素投入与农业生产成本控制是农业生产环节收益的重要因素。
  通过比较国内主要农业产区的成本构成.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上一篇:论我国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下一篇:关于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