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南疆三地州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5-12-15 11:51

摘 要: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力,同时城镇化的加快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目前南北疆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南疆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南疆三地州作为新疆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欠发达地区,它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互动协调发展,直接影响着新疆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影响着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因此必须要探索出一条协调发展之路。本文运用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南疆三地州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动态分析,探讨协调发展对策,以期为实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 产业结构 协调 南疆三地州

1  引言
    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发展城镇,并寻求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来带动城镇化发展。
    新疆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州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是全疆城镇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新疆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影响着新疆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研究南疆三地州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协调发展,以此推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新疆的和谐与稳定。
2  国内外文献评述
2.1 国外文献评述
    西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流派:结构演变理论和结构调整理论。以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和库兹涅茨的后续研究为主,后者中影响较大的是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刘易斯(1954)提出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他指出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低收入劳动力,工业部门只需支付传统农业部门维持生存相应的工资便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这使得农业劳动力不断地流向城市,实际上点明了发展城市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2]。
2.2 国内文献评述
    陈立俊、王克强(2010)认为,中国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就要从提升工业化发展质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入手,推进城市化与产业机构的协调发展[5]。杨文举(2007)提出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有选择地引进、改造和吸收适宜先进技术、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政策建议[6]。
    在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研究方面,马远、龚新蜀(2010得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具有正效应,对城镇化的影响会受到户籍政策、结构性失业等问题的影响出现短暂为负的情况[7]。李坤、龚新蜀(2010)提出新疆必须要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扶持,加快城镇化的步伐,优化三次产业间的比例结构,开发特色产业,实现产业的顺利转型[8]。
以上研究各有侧重,但在南疆三地州产业结构演变与城镇化发展机制、协调关系研究等方面还不够系统。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演变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作一探讨。
3  南疆三地州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3.1南疆三地州城镇化发展历程
1991-2009年南疆三地州的城镇化率变动如表1所示。
 

年份

城镇化率

年份

城镇化率

1991

28.19

2001

30.30

1992

28.18

2002

30.79

1993

28.21

2003

32.23

1994

28.11

2004

32.03

1995

28.55

2005

33.41

1996

28.64

2006

38.27

1997

29.23

2007

36.70

1998

30.30

2008

36.75

1999

30.50

2009

36.84

2000

30.45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10》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1年-2009年间,人口城镇化率在总体上保持着良好的上升态势,不过变动幅度不是很大,可见南疆三地州的城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城镇化还有发展很大空间。
3.2南疆三地州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南疆三地州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在1991-2009年间经历了复杂的转变,如表2所示。

<

上一篇: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下一篇: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年份

一产比重

二产比重

三产比重

1991

64.24

13.06

22.70

1992

61.22

15.09

23.69

1993

57.71

17.16

25.13

1994

62.19

15.02

22.80

1995

62.15

13.87

23.98

1996

60.91

12.50

26.59

1997

63.66

10.22

26.11

1998

62.79

12.40

24.81

1999

54.09

15.76

30.15

2000

53.54

14.85

31.61

2001

51.07

14.80

34.13

2002

49.56

14.96

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