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摘 要:“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是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发展新理念,本文通过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界定与我国农业现状和存在的分析,提出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 现状分析 措施建议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一、现在农业的内涵界定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其基本特征是:
1.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2.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
3.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
4.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代替,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产生了农工商一体化;
5.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
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重大变化。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土地制度、农村体制和长期的改革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农村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现代农业是规模化的农业。目前我国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规模经营。分田到户制度始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分配过程中,一块完整的土地常常被分割成几块,本来相对完整的土地变得阡陌纵横、支离破碎,同时也降低了农业经营规模。现代农业是经营企业化,在这个产业体系中,农业生产环节只是一体化经营链的一个车间。我们目前以农户为单位的经营方式与其相比差距甚远。
2. 标准化生产缺乏,科技创新不足。
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小农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人力加畜力的水平上,绝大多数的农活是靠牛拉犁、肩挑担、锄松土、手插秧、镰收割来完成的,科技含量少,生产效率低。同时,小农经济不是建立在科学的工艺流程基础上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它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变化无常的气候条件,很难保证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3. 农民间和地区间社会化分工程度低。
现代农业是分工精细的农业。现阶段农业生产领域几乎无分工可言。农民是生产者、销售者、管理者,也是技术员、运输员、保管员,还是雇工、帮工、老板。这种分工模式阻滞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此外,各个地区间没有科学完整的规划,盲目耕种一时效益好的作物却忽略地区间的生产分工,不能形成地区特色农业发展。
4. 农村教育落后,农业科研人才短缺。
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低,8亿多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造成农民技能单一,粗放经营,这些都制约着生产方式和观念更新。同时,由于工作条件艰苦,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都起重要作用的农业科研人才大量短缺,成为农业技术研发和农业竞争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和长期规划,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1.更新农业经营理念
在农产品生产社会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从事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和营销的农户,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以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需要为其产品的销售提供完整、准确、迅速的市场信息,需要有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质量检验检测机制。他们希望自己的产品能打出品牌,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此,要用工业化、市场化理念经营农业。要有相应的制度变革和组织创新、培育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和契约联结方式,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条件的提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首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拖入与建设力度,改善农村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其次,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一方面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进一步转变乡镇职能,发挥乡镇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主题作用,尤其是要发挥乡镇农技推广方面的作用。再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经营规模大小决定着农业商品化率、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农民增收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程度。
3.明确分工,发展特色产业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诸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都是在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不同外部环境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各地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业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农业大国,各地农业自然资源、生产力水平、文化传统、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在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劳动者素质、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也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作出不同的选择。从整体上看,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业的过渡阶段,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协调城乡关系、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只有选择合理的适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现代农业模式,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4.提高农民素质和组织化程度
农民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现代农业作为一种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求农业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技术素质,并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必须经常参加有关技术培训和科技知识的学习;而农业劳动者文化技术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其开阔眼界和树立开放意识、了解农业经营和市场信息、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推动市场型、外向型、生态型、多功能型等现代农业的发展。此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支持和帮助建立各种有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程度。由于目前我国普遍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农业主要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状态,单个农民是市场谈判与竞争的弱者,农民只有联合起来和结成组织才能提高在市场中的地位。同样,在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户与龙头企业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相互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使其地位提高、利益得到保障,合作组织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
5.加大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首先,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从财政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成立专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如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等。其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如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财政贴息及补贴等手段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等。再次,加大金融资金的扶持力度。研制金融资金扶持办法,包括专项贷款、小额信贷、扶贫贴息贷款、利率优惠、信用担保等。农村信用社等更要发挥好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全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要尽快启动农村乡镇银行和村级信用社的设立试点工作。最后,加大农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以更优惠的政策和服务吸引外资进入农业领域。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通过更新经营理念、改善生产条件、明确分工、提高农民素质及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等措施,引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建设,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曹俊杰:《我国东部地区集中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09年第1期。.
董吾苟,杨光,巫锦华:《试论我国现代农业之现代与发展策略》,《农业装备技术》,2008年2月。
潘伟光,郭善民:《又好又快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1月。
栗慧卿,栾佩霞:《加强标准化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