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策略研究
摘 要: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部署,肩负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目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其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向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靠拢。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圈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产业结构 低碳化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本科生自主科研项目。
武汉“1+8”城市圈,自2008年被正式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通过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认真做好配套设施建设,使圈内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可持续化、低碳化,对于目前的武汉城市圈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低碳化背景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伴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增长,能源安全及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威胁相继出现,向“低碳经济”转型逐渐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3年)、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通过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美国参议院提出的 《低碳经济法案》(200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签署的《哥本哈根协议》(2009年)等均可表明,经济低碳化已经成为了全球共识,标志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预示着经济发展进程中一次巨大的革命。
在全球各国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低碳化路径。国家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11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再次强调:中国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批首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遵循节能减排方针,走低碳化发展道路,是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困境
武汉城市圈在各项重点建设及政策的扶持下,区域经济获得了稳步发展。据有关数据分析知,武汉城市圈GDP占湖北省GDP的比重相对稳定,以占湖北省31.12 %的区划面积承担了全省约60%的GDP,始终保持了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但是,当结合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考察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布局及能源利用情况时,可以发现城市圈的经济低碳化实施进程仍处于初级阶段。
1、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布局不合理
由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比重可知,圈内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型,即以冶金、机械、汽车、化工等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作为武汉及周边城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而第三产业的GDP贡献率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进一步分析轻重工业的比重可知,以2011年数据为例,重工业占本省工业总产值的73%,而轻工业仅占27%,工业结构明显偏重。GDP增长所依赖的产业大多具有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特点,使得在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的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
武汉城市圈在整体产业结构呈现偏重工业化特点的同时,圈内各城市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由图1知,各城市的主导产业虽然定义明确,但仍然表现出了共同的偏重工业型特征,各城市产业分工趋同,未能实现圈内城市间的相互协作和优势互补,造成了产业同构、资源浪费、缺乏效率等问题。
图1 武汉城市圈“1+8”各城市三大产业比重分布
数据来源:2011年全国及湖北省统计年鉴
2、圈内能源结构“高碳”化,低碳技术创新不足
表1 2010年省市单位GDP能耗
地区 | 指标值(吨标准煤/万元) |
全 国 | 0.8099 |
全 省 | 1.1831 |
武汉市 | 1.0618 |
黄石市 | 1.8314 |
鄂州市 | 1.9537 |
黄冈市 | 1.2587 |
咸宁市 | 1.4003 |
孝感市 | 1.5126 |
仙桃市 | 1.0594 |
潜江市 | 1.5636 |
天门市 | 0.9448 |
据2011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可知,如表2,武汉城市圈单位GDP能耗为1.3984吨标准煤/万元,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8.2个百分点,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个72.7百分点,这说明武汉城市圈过于依赖传统能源的状态依然存在,在产业结构偏重的现实问题面前未能实施有效的节能减排策略。同时,尽管武汉城市圈致力于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集群,近年来高新科技创新不足,未能掌握降低能源强度和转变能源结构的核心技术,尚未实现科技成果的重大突破,从而使得圈内经济由高碳发展向低碳化转型任务艰巨。
三、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的相关建议
经过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武汉城市圈面临着产业发展受资源约束、经济增长受环境威胁的压力,只有积极引导产业结构向低碳化调整,并同时完善配套设施的相关建设,才能将产业及能源结构的高碳化及时向低碳化转换,达到建设 “两型社会”的基本目标。
1、 建立区域发展委员会,科学规划圈内产业布局
在实施低碳化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可借
鉴德国莱茵-鲁尔矿区产业结构转型的成功经验,在圈内城市之间建立统一的发展委员会,用以协调各城市产业职能分工、资源配合使用、环境污染监控等方面,并辅以政策导向、资金补助、人才配备等相关方面的支持,做好区域内建设“两型社会”、发展低碳化经济模式的总体规划,从而形成区域产业一体化格局。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新能源与环保产业
为改善目前城市圈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高碳的现实问题,在进行产业结构策略调整时应以着重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保产业为突破口。
一方面要改造和升级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充分利用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推动其向低碳化、少污染、无污染方向发展,及时建立落后产能的推出机制,加快城市圈以科技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发展步伐。
另一方面,则须着力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型能源产业。积极开发低碳能源,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低碳技术。其一是要在能源的使用上尽可能地开发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改变经济发展中对传统高污染能源依赖的局面;其二是要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转型,更加重视生态型产业和节能型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发展方向优化升级;其三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大力推进节能技术与污染治理技
术的发展与运用,将先进技术真正转化为有用的生产力。
3、同步完善配套设施,推进法制、税费、人才建设
其一是要加快城市圈内地方性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的立法进程,在环境保护的责任分配、利于碳减排交易的机制创新、绿色信贷、生态补偿等方面及时出台相关法规;其二是要推进排污费“费”改“税”工作,进一步深化排污费征收管理改革工作;其三是要积极鼓励低碳化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工作,加大对环保人才的培养、吸收力度。
参考文献:
[1]贾嘉,丁慧玲.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武汉城市圈_两型_社会建设.经济管理与科学决策,2010.
[2] 宋梅,刘海滨.从莱茵_鲁尔区的改造看辽中南地区资源型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矿业,2006.
[3] 彭晓晴.从武汉城市圈建设看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研究导刊,2008.
[4] 高红贵.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武汉建设,2010.
[5]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武汉城市圈_两型_社会建设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告,2010.
[6] 冯碧梅,刘传江.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武汉城市圈产业体系构建_推动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7] 向碧华,冯莉.武汉城市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商业时代,2011.
上一篇:试论新时期我国旅行社发展出路
下一篇:民族自治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