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5-12-15 11:54

摘 要:本文总结了北京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支撑的必要性,结合北京市的“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战略,提出了北京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方向和基本路径。

关键词:北京;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势的战略。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一、 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北京作为我国首都,率先提出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单位CO2排放量和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图1),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据测算,2001年至2007年,北京共计节能3020.2万吨标准煤,合计减排二氧化碳7853万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46.5%。“十一五”前四年,北京万元GDP能耗下降率连续四年超过5%,累计下降23.34%,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其中,2008年,北京市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度和“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进度两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

  图1 北京市1998-2008年万元GDP能源能耗变化图
  (2)建立和完善低碳发展机制,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十一五”期间,北京先后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振兴新能源产业实施方案》及《绿色北京行动计划》等措施,实施低碳出行奖励制度和财政补贴政策,大大促进了北京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3)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北京煤炭消费量由2005年的3069万吨减少至2009年的2665万吨;天然气消费总量由2005年的31亿立方米增至2009年的65亿立方米,所占比重由7%提高至12.6%。截至2009年底,北京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仅为32%,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升至68%,天然气应用也领先全国。
  (4)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近年来,北京淘汰了“三高”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率先在国内构建起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2008年,北京市服务业比重已超过71%,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至73.2%,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同时,重点发展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低热、核电等新能源产业,有效推动了北京市经济向低碳化转型。
  (5)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提高碳汇水平。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通道绿化等重点工程,北京市实现了碳汇突破性进展。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森林资源总碳储量为1.1亿吨,森林资源年固定二氧化碳量约为972万吨(碳汇量)。
二、北京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尽管北京市通过各种举措使节能减排工作和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真正实现北京市经济的低碳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从总量上看,未来十年是北京城市化、国际化快速推进时期,尽管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速度放缓,但总的碳排放量仍将继续增加。北京作为高耗能城市,能源消耗从1998年的3808万吨标煤增长到2008年的6327万吨标煤(图2),且能源自给率基本为零。在能源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实现北京经济的“高碳化”向“低碳化”转型尤为重要。

  图2 北京市1998-2008年GDP与能源消耗量   
  (2)从制度层面看,只有消除低碳经济建设的制度壁垒,破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体制弊端,才能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不断优化的双赢局面。目前,北京市管理体制尚不完全适应建设低碳经济的要求,如行政机构设置不到位、制度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财政制度中环保成分不足等。
  (3)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目前,北京正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方向就是在坚持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大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着力发展金融、文化创意、物流等低能耗产业。北京市所确定的这一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本质上代表着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要求。
  (4)从技术层面看,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特别是低碳核心技术储备,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很容易在未来碳交易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北京科技资源高度密集,科技优势得天独厚,具备低碳技术研发条件。因此,北京市要促进低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须积极完善低碳自主创新体系,促进低碳技术,尤其是低碳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三、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
  (1)完善法规制度
  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需制定合理、正确的制度和政策,确定北京今后一定时期内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为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方向保障。首先,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下,北京市应强化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在贯彻落实好国家和北京地区现有的低碳政策制度的同时,拟定周密的低碳发展规划;其次,要加强环境立法和能源立法,不断完善北京市低碳发展法律体系;再次,应采用多样化、弹性化的环境管制方式,设置合理的碳排放监督程序和责任机制,同时推动建立公民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有利于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2)建立低碳产业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的低碳化和减碳化,其主要载体是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目前,北京已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金融业等低碳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北京应根据各区县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合理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其次,北京应把发展低碳绿色工业纳入发展规划中,注重交通领域、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再次,北京应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利用首都科技创新优势大力发展低碳型高端服务业;第四,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应利用首都科研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抢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3)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 撑
  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必须在金融创新上作出战略安排。首先,北京要利用北京环境交易所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这一全球金融市场,建设绿色资本市场,积极研究开发环境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加快环境金融产品创新;其次,北京要积极发展碳金融,构建碳金融支撑体系,促进低碳融资业务的发展;再次,在银行等金融部门成立专门的绿色机构,消除低碳发展的融资障碍;第四,除了开展低碳经济的委托贷款、担保业务之外,还应逐步发展低碳期货、低碳证券、低碳保理等低碳金融衍生品。
  (4)加强低碳技术研究
  低碳技术是实现北京低碳发展的核心,发展低碳产业必须以核心技术为支撑。北京市能否实现低碳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北京市应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建立多元化低碳技术体系,抢占低碳产业竞争优势;结合北京市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望引领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低碳技术,设立节能减排科技专项,支持节能技术和低碳技术的研发;整合现有的低碳技术,利用中关村科技园等科技园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力求建立集合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三位一体的低碳技术支撑体系;同时,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减排技术和能源技术的研发与交流。
  (5)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基础设施设计、规划和建设过程从规模上加大了能源的消耗。北京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首先,突出规划的先导作用,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功能、产业定位,对综合交通体系、给排水等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予以重点安排;其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快速通道建设及智能交通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再次,树立“多市一盘棋”的理念。在发展智能电网及优化输电和配电网络等重大项目建设上同京津冀经济圈形成共建合力,提高基础设施的经济性和共享性。
四、结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然选择。积极探索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不仅可以促进北京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低碳城市的建设,还有利于实现北京市建设“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远景目标。从“绿色奥运”到“绿色北京”,北京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积聚了重要的优势资源。北京市低碳经济支撑体系的建设应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出发点,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强制度体系、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发挥区内有利条件,推动北京市经济发展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高碳”向“低碳”模式转变 ,从而促进北京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新宇,范伯元,张红光,李彬等.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考虑及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10,32(6):21-23. 
[2] 张焕波,齐晔.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思考:以京津冀经济圈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6-11.
[3] 陈柳钦.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32(8):6-12.
[4]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刻不容缓[J].北京观察,2010,3:321-36.
[5] 张坤民.低碳世界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8(3):1-7.
[6] 北京市统计局等.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能源发展报告,2008.
[7] 北京市统计局等.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能源发展报告,2009.

上一篇:对经济转型城市阜新的就业问题分析

下一篇:浅析我国石油安全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