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认清形势 把握重点 扎实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

发布时间:2015-12-15 11:59

摘 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准确把握当前“三农”问题的态势;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激活农民主体意识,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建设农村与加快城镇化同步进行。

关键词:三农;新农村;城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一种福音,对农村是重大变革,对农业是发展机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议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我们应该立足实际,认清形势,寻找一条切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准确把握当前“三农”问题的态势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最近几年“三农”问题面临的形势有所好转,但依然严峻。近几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却有继续扩大之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新背景下却出现了不少新问题,突出反映在粮食生产滑坡和农民增收困难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明确了要对农业、农村、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中央早在2004年“一号文件”中就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使农民从减免农业税,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家机具补贴中,直接受惠451亿元。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力度,政策直接给予农民的实惠比上年又增加251.4亿元,2006年中央决定全面免除农业税。由于这些政策措施的强有力推动,以及市场粮食价格回升和气候比较有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出现了明显的转机。200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9389亿斤,比上年增加775亿斤,当年增产的数量为有史以来之最;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314元,达到2936元,增长6.8%,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2009年,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增长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长期形成的,改变农业和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正如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的:“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良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现在这个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时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个发展阶段。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最初的积累资金只能主要来自农业,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强化。特别是近年来,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在县和县以下实现的比重,1993年为42.2%,1996年为39.6%,2001年为37.4%.2004年只有34.1%。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农村发展的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已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大瓶颈。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正日渐具备。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2004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1989年的372.2%,财政收入也达到26355.88亿元。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在国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5%降到了15.2010;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也从占总人口的73.9u/o减少到58.24%,全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二、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激活农民主体意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建设新农村需要激发农村的内部活力,但在农村尤其象我们这样的农业地区,普遍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的情况下,没有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新农村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无论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政府公共财政投资作保障。因此,国家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投入必不可少;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起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2.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应通过新农村建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逐步壮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不断改善。农民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达到生活宽裕。但是,只有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不全面的。
  加强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要通过新农村建设,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真正让农民当家做主,形成干部尊重群众、群众关心集体的良好氛围,增强干部群众的凝聚力。我国大多数农村的文化建设还比较滞后,不少落后的价值观念、乡风民俗、生活方式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制约着农村的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因此,应当通过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崇高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是加强发展教育事业和加强公共卫生以及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努力培育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

上一篇:探寻医疗改革新方案

下一篇:低碳经济与金融之间的有效结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