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产型企业成本细化核算管理
摘 要:生产型企业的成本构成相对复杂,且构成了企业利润的主要影响要素。成本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管理失控。因此,对生产型企业的成本进行细化管理很有必要。基于现有条件,强化生产型企业的成本细化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生产型企业 成本 细化 管理
一、 引言
企业存在的目的一是发展,二是获利,以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其根本源泉来自于企业的获利。开源也要节流,成本管理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获利能力。因此,企业的竞争既是产品、技术、服务的竞争,也是人才、成本、费用的竞争。即以更低的成本费用,生产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要着眼于精细化管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如考虑非批量化生产成本影响、不同单个零部件的不同附加值和结合市场同行业企业订价策略及水平,同时必须要有企业现有零部件成本的真实水平数据,为企业产品及零部件订价提供可靠的基础,以合理定价,合理确定保本点,以实现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与利润水平。
二、 生产型企业成本细化核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 是合理控制成本的必要手段
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功能,也是成本细化要达成的直接目标。通过对不同制造单位及其工序的成本费用率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其不同历史时间的变化差异,找出其客观因素、非客观因素的影响,为成本考核、控制提供依据,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二) 是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重要依据
生产型企业往往由多个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组成。不同的中心之间,半成品、产成品总是在进行着流转。内部转移价格既是确定各中心成本指标、利润指标的重要依据,也是最终确定产品价格的依据。生产型企业通过产品成本细化核算,摸清企业当前各工序成本核算水平,以比较企业因生产需要,生产任务外生产能力的企业成本费用水平,为企业不同生产阶段的成本中心之间,价值流转时确定内部转移价格提供参考。这样,既有利于从个体上来考虑成本水平,也便于针对不同的成本中心进行考核。
(三) 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大多数企业不能指望暴利,而必须在低利润空间中通过精细管理来降低成本,从精细管理中获得利润。精细化管理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后在美国等企业中得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管理从粗放发展转为集约经营的趋势下,我国学者也相继提出了精细化管理模式,认为精细化管理是超越竞争者、超越自我的需要,是企业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必然选择。对于组成实体经济的重要部分——生产型企业而言,做好成本的细化管理,其实质就是在实践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理,在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方面面做到:“精”在事前,“细”在过程中,提高每个环节中的“质量”,以达到最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 生产型企业成本要素核算管理现状分析
(一) 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为员工支付的全部费用的总和,对于生产型企业而言,对应的员工成本,可以对象化的,直接进入成本对象。不能对象化的,先进入制造费用,再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分摊。狭义的人工成本仅包括直接构成产品成本部分。在目前的核算方面,包括职工工资、补贴、津贴、公积金等。当前生产型企业人工成本核算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员工工资未合理对象化。如只考虑将能够对象化到产品的工资计入了产品成本,部分不能直接对象化的未计入制造费用却计入了期间费用;二是员工工资计算不精确。如未严格按照工时记录、考勤记录、工料登记表进行工资的计算,从而导致人工成本基础数据不准确。
(二) 原材料
由于生产型企业实体经济的性质,决定了原材料是构成产品实体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要素。一般情况下,构成产成品的材料成本比例约占50%-70%,其比重决定了材料成本金额与数量都相当庞大。如构成机械产品的零部件,少则几个、多则成百上千个,这说明原材料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与难点之所在。从原材料到形成产品之间,要经历多个环节,从购入、领料、在产品到产成品(在产品期间可能也会经历多个环节),从而导致在产品、在制品与产成品空间上并存;不同期间领用、产出时间段上不完全匹配;领料单、汇总表与价值流转存在时间差等原因,导致材料成本管理不完全准确。
(三) 其他成本要素
其他成本要素主要包括燃料与动力、建筑物及机器的折旧等。从全成本的角度看,还包括为了生产而发生的全部费用与支出。仅就狭义的成本来看,如燃料与动力、折旧等往往不能明确对象化到某一类(种)产品,因此往往先通过制造费用予以归集,然后在期末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分配。当前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期间费用与制造费用的界限不清、制造费用分配的原则是否合理等。从核算上来说,产品实体主要构成还是自然物,成本主要耗费在于辅助材料与人工成本,控制燃料成本、低耗成本与设备出勤率对于产品成本影响很大,因此,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成本细化管理空间。
四、 生产型企业成本细化核算管理的措施
(一) 建立适应于细化管理的成本管理模式
一是要建立合理的成本管理组织结构。结合企业现有组织状况,对预算管理体系、成本费用审批体系、信息传递系统、业绩评价系统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定量的考核管理指标,以利于成本细化管理的推进。完善相应的日常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大力控制生产消耗、费用开支、非生产开支的成本领域。
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模式。生产型企业工艺流程较长,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各工序生产时间又相对较短,物流复杂,客观上需要及时和精细的成本数据。但目前我国企业一般采用分步法核算产品的成本,核算对象为各生产步骤的成本,缺乏对于各工序与各环节的成本信息。因此,可以考虑在成本核算方法与成本分配方法上下功夫。对于前者,考虑引入作业成本法来进行生产组织的改进。例如宝钢参考台湾中钢集团,根据不同车间、工艺流程,建立了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机制。对于后者,应在坚持一贯性原则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与收入匹配且有利于税收最优化的分配方案。
(二) 结合不同的成本要素实施细化成本核算管理
1. 对于人工成本的细化管理。首先,要分清不同产品对应的岗位分工,可直接计入生产成本。对于从事多种产品生
产的员工,其工资可以先计入制造费用,再按一定标准分摊。避免图方便将员工工资只计入一类产品等现象。其次,要严格考核员工出勤率,根据出勤工时计算工资并计入成本。再次,通过岗位需求调研,合理配置人员,防止不必要的人工成本发生。
2. 对于原材料及在产品的细化管理。由于构成了产品的主要实体部分,企业在此方面重点是通过把握关键环节进行管理。一是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对于常规产品建立材料消耗定额,尽量减少成本差异。适时对标准成本进行修订。二是评价在产品分配制度。对不同产品在不同车间的完工程度进行合理评估,通过约当产量法等进行估算。三是对于产品下角料、边角料、废料的处理,应尽量合理利用,需要处置的其收入也不得冲减成本。四是完善日常控制环节,从领料、发料等进行从严控制,建立考核制度,防止可能出现的浪费。
3. 对于其他成本项目的细化管理。其他成本项目主要有燃料与动力、固定资产的折旧、车间的管理费用等,除直接对象化的外,均体现在制造费用方面。就燃料与动力而言,可以参考原材料的管理模式进行。但应注意的是,对于燃料与动力,应考虑取得的经济性,譬如,对于生产型企业,应与供电企业联系,尽量实施“两部制”电价或波峰波谷优惠电价。
对于当前制造费用管理存在的单纯事后算账,缺乏事前管理、事中控制、事后考核不到位的现象,应根据制造费用各个项目的具体用途和发生形式,将制造费用划分成相对固定和相对变动两部分,按业务属性归口由各部门实行分类管理、分项控制,从而增强管理的针对性。
(三) 建立全面成本管理的思路与措施
生产型企业涉及到的成本范围相当广阔,除前述较多的狭义成本细化管理外,还涉及到众多的广义成本,因此,企业首先必须树立全成本管理的思路,要从严控制各项费用支出,杜绝不能为企业直接或间接创造价值的开支,在预算的指导下进行经济活动。其次,企业应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需要改进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形式与核算方法,杜绝人浮于世的现象,强化考核,提高工作效率。再次,注意引入科学的信息系统来辅助成本管理。如鲁花集团通过以财务为核心,涵盖销售、生产、库存等环节的综合信息化系统,实现了财务管理与信息化技术的充分融合。在原料采购方面,将地磅与ERP系统相联,自动获取净重,按照质量指标自动计算结算金额;在销售方面,实行信贷管理;在固定资产方面,细化分类,按照分类查询和管理固定资产。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客观上实现了成本控制的最优化。
五、 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加剧,现行生产型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也需要根据企业运营发展的要求进行改进。生产型企业通过产品成本细化核算,摸清企业当前各工序成本核算水平,既有利于从个体上来考虑成本水平,也便于针对不同的成本中心进行考核。在成本的细化管理中,还要核算不同制造单位及其工序的成本费用率水平,分析比较其不同历史时间的变化差异,找出其客观因素、非客观因素的影响,为成本考核、控制提供依据,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梁凯.浅析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6(9).
[2] 李景超.机械加工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05).
上一篇:浅析国旅总社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下一篇:中国经济的未来 ——民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