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研究
摘 要:本文从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入手,结合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提出了中部地区目前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支柱产业薄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薄弱环节和产业转移成本过高的问题,并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成本、产业园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转移的趋势明显加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也在加快向内地转移和延伸。中部地区具有区位、资源、环境、市场和产业基础等优势,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政策的实施,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一、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利用资金规模不断扩大
1.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1985-200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从47.6亿美元增加到952.53亿美元,增加了20倍,中部六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421亿美元增加到198.38,增加了140倍,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六省利用外资额占全国利用外资额的比重从1985年的2.99%上升到2008年的20.36%,上升了17.37个百分点。在表1中中部六省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比重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且增长速度在不停地增快。
表1 中部六省部分年份实际利用外资一览表
金额 年份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六省合计 | 全国 | 六省占全国百分比 | |
1985 | 0.017 | 0.190 | 0,121 | 0.590 | 0.400 | 1.421 | 47.60 | 2.99 | ||
1990 | 0.387 | 0.503 | 0.514 | 0.114 | 1.697 | 2.400 | 5.603 | 102.89 | 5.45 | |
1995 | 1.609 | 7.675 | 4.536 | 10.284 | 11.094 | 8.710 | 43.907 | 481.33 | 9.12 | |
2000 | 6.319 | 4.152 | 3.278 | 10.390 | 13.036 | 11.084 | 48.260 | 593.56 | 8.13 | |
2003 | 6.364 | 10.945 | 16.635 | 7.852 | 25.292 | 17.904 | 84.993 | 561.40 | 15.14 | |
2006 | 13.4 | 13.94 | 28.1 | 18.48 | 30.82 | 25.93 | 130.64 | 735.23 | 17.77 | |
2008 | 10.23 | 34.9 | 36.9 | 39.4 | 32.44 | 40.05 | 193.92 | 952.53 | 20.36 |
2.利用东部资金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相关专家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估计5年左右完成,到2010年底,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4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会达到14000亿元左右。实践证明,中部正在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热土。中部六省这几年大量投资都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江西、安徽更为突出。2007年安徽省省外资金实际到位2161亿元,同比增长70.8%,为2001年的20.4倍。1000万元及以上的省外投资项目共6 088个,实际到位资金1594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1129个,为2004年的3.2倍。2008年安徽省吸引省外资金达3226.5亿元,增长49.3%,其中半数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2008年江西省利用省外资金总额中,亿元以上项目资金达555.72亿元,增长了35%;利用省外5 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达1100.95亿元,增长了32.9%。
(二)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分布
从中部地区有关的统计数据来看,产业转移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项目,重点在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领域。从1997-2006年间,中部地区这三个行业实际吸收外资直接投资金额占中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比重分别为55.49%、14.74%和8.43%,其比重和达到78.66%。中部地区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也吸收了较多的外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中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比重为5.23%。以上四个行业领域实际吸收外资额占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额的比重高达83.89%。与东部地区相比,尽管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也集中在制造业,但集中度低于东部地区。此外中部地区租赁及商务服务业领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低,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转移的问题,就是一个逐步地区工业结构在外力作用下演化的问题。
(三)承接区域集中在城市群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城市群,特别是沿南北走向的京广线、京九线和东西走向的陇海线、长江产业带。2005—2008年,安徽皖江城市带九市利用省外资金年均增长 65.1%,2008 年达到 2163.9 亿元,占全省的 69%。中部地区其它城市群对产业转移的集聚吸纳效果也比较明显,说明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便利的交通优势是吸引外来投资者的重要条件。
二、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
在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额都在不断地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
(一) 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
在全国范围内相比较,中部地区国民经济增长显得较为缓慢,同时人均收入水平也较低,甚至有些边缘的山区及其贫困,连温饱问题就没有解决。而且,整个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水平也远比东部发达地区落后,人口整体素质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远远跟不上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说在短期内都没有办法顺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后的经济高速发展,也没有办法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在经济相关体制方面,由于中部地区信息、经济基础等条件的落后,经营机制、人才机制、融资机制不够深入,对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严重不够,经济增长不够明显,发展后劲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后对于中部地区整个经济发展的步伐。只会让承接仅仅停留在“拿过来”的模式上,对于中部地区整体经济的内部带动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二) 支柱产业薄弱
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方面,其调整步伐太过缓慢,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在该地区,由于当地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严重缺乏政府对当地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鼓励和发展政策。而该类企业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加工业发展滞后,产品加工深度和加工层次低,无法立即顺应转移过来的产业发展。虽然中部部分地区实施了支柱产业发展战略,但长期受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缺乏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支柱产业发展速度较慢,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不强,对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仍难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产业配套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一些产业集群、企业集群的态势还处在 成长的阶段,尚未形成具有规模化的经济带和块状区,集聚效应不够明显。
(三) 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薄弱环节
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主要问题包括省内,尤其是很多市、县及以下公路等级不高,通而不达,道路建设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给道路运输带来了很多问题;水运开发也受到严重制约,长江干线航道连续性差、通达性差和航运设施落后,不同河段水运利用程度仅为30%一70%;机场空运、铁路运输发展比较缓慢,机站小、布局稀,始发车少、航班少。除了交通,中部地区如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基础设施整体滞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导致竞争能力较弱,制约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物流业发展也严重滞后,虽有很好的区位优势,但没有办法很好的利用起来。究其原因,一方面,中部地区在有限的财力状况下,无力拿出较多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投资环境,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招商引资难度较大,陷入了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
(四)产业转移成本过高
从人力成本来看,虽然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但是从单位劳动力的生产率和可用人力资源的易获得性因素角度考虑,中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并没有多大的优势。同时该地区的劳动力素质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在缺乏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的条件下,中低素质劳动力的生产率将没有办法发挥其实质的能力。对于高级员工,中部地区雇佣费用甚至比东部沿海地区还要高,这样也加大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从原料成本来看,中部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但由于加工工艺低下、工业不够发达,并没有将这一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加之在原料上摊派各种费用和高额税负,使原料成本大大高于企业的预期成本。从物流成本来看,中部地区虽然区位优势明显,但是交通道路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道路不够顺畅等原因加大了物流成本。
三、促进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
(一)建立“都市圈”带动中部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中部各地区差异和整体经济的提高可以通过建立“都市圈”带动城市圈建设来解决。目前,中部地区可以筹划建立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联合安徽省的“皖江都市圈”、江西省的“昌九景都市圈”、湖南省的“长株潭都市圈”、河南省的“中原都市圈”、山西省的“中原都市圈”,形成一个巨大的经济区域体系。通过城市圈建立,在分工明确、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进行密切的经济联系,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结构的经济圈。这样形成的网络体系可以相互分工、互补、交流和竞争,做到优化配置。每个省都有带动经济发展的城市圈,而各城市圈又通过交通网络、商品网络、技术网络、资金网络、人才网络、旅游网络、文化网络、信息网络等紧密联系。在特大城市的带动下,加快产业转移的承接及融合,促进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承接载体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园区
工业园区和开发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要明确重点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结合产业转移,搞好规划衔接,选择培育优势产业和主导主业,明确园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主导产业聚集的工业园区。要加强园区道路管网、通信网络、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建设,提高园区吸纳功能和承载能力。要大力支持开发区加快环境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开发区的承载功能、服务功能和配套能力。
(三)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要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强化交通基础设施,扩大对外运输通道能力,逐步消除交通瓶颈。要加强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要加快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建设,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要不断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公共型保税仓等配套设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四) 加大扶持力度,减低产业转移成本
要研究制定支持产业转移的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对转移企业给予土地价格、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等优惠。设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资金,对转移企业给予政策性优惠贷款。制定承接产业转移指导目录,调整项目引进机制,制定有利于产业转移的企业并购重组和清算税收优惠政策,切实降低产业的转移成本。
参考文献:
[1]王春全.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梁云,计永超,刘银国.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分析[J] .长江大学学报,2010(1):39-41.
[3]江洪.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策略[J] .中国经贸导刊,2009(18):7-8.
[4]徐梦婧.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5]陶良虎.国内外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产业承接问题研究[J] .理论月刊,2010(1):5-11.
上一篇:浅析乡镇经济的发展与对策
下一篇: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