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计划与自由的关系
我国自一九五三年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当时主要是借鉴苏联经验。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一方面进行有计划的重点建设,在国营经济范围内实行集中的计划体制,另一方面还正在对私人资本、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在全行业合营以前,资本家对企业有财产私有权、经营管理权、人事调配权,国家对私营企业和低级形式的公私合营企业实行间接计划,主要是通过各种经济政策、经济措施诸如税收政策、信货政策、市场价格、活动范围、劳动条件、经济合同等把企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所需生产资料通过市场供应.个体手工业在没有集体化之前是分散经营,它们的生产是靠市场调节.在农业方面,社员经营的家庭副业也和个体手工业类似.在流通方面存在私人商业和小商小贩,他们的经营也是受市场调节的,因此,虽然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但从格个国民经济看却存在着一个相当大的起辅助作用时市场调节.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经济所以统而不死的重要原因.
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计划的集中程度加强.由中央直接领导的届营工业企业一九五三年为2,800个,一九五七年增加到9,300个,国家计委编制了农业、工业、运输、邮电等十六种计划,计划生产和分配的范围几乎包括所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产品.一九五三年中央统一分配的物资为227种,一九五七年增加到532种.同时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有些措施和新的情势不相适应,也使生产和流通发生若干阻滞现象.比如,不加区别地对一切工厂实行统购包销,就使一部分工厂不象原来自销时那样关心商品质量;向工厂定货的工作集中于少数批发公司,基层商店就不能根据消费者的需耍直接向工厂进货,使零售商业经营的品种规格减少了,出现产需脱节.购销脱节以及此处积压、彼处脱销的现像;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对于应该由社员家庭经营的副业注意不够,加上农副产品由供销社或国营商业独家采购,出现不注意收购和压级压价等现象,影响农副产品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及手工业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过多地实行了合并和统一计算盈亏,影响了生产积极性,发生比自营时质量下降,品类减少等不良现象.
陈云同志在总结了一五时期的经验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之后,提出了对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意见,他说:“我们的国家计划无论长期计划或者年度计划.对丁•日用百货、手工业品、小土产,都只是把个别品种列入国家计划。此外,几乎全部不规定产品品种计划,这种办法是恰当的。”①"我们应该把国家计划中对这些产品的各项指标.只作为一种参考指标,让生产这些日用百货的工厂,可以按照市场情况.自定指标.进行生产,而不受国家参考指标的束缚,并且根据年终的实绩来缴纳应缴的利润•
陈云同志曾把以下六项措施称之为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这六方面措施是:(一)对一部分商品采取选购和自销;(二)使许多小工厂单独生产:(三)把许多手工业合作辻划小,分组或按户分散经营;(四)把许多副业产品归农业合作社社员个人经营:(五)开放小土产的市场管理,不怕有些商品的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暂时上涨;(六)改变对某些部门计划管理的方法。他说:“在生产的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士: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这种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决不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陈云同志根据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大计划、小自由的计划体制是完全符合我国生产力水平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的。可是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下,这些正确的主张没有得到贯彻执行。一九五八年以后,虽然在国营企业的计,划管理体制方面有过两次权力下放,却并没有找到一条划分计划和自由的正确界限。对于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各种经济成分则主要是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过分强调统一限制过多。十年动乱中更是“左..得出命,这样就把生产和流通统死了.
十年动乱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完善一切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势在必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所暴谣出的种种缺陷是很明显的,因此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对经济管理体制必须改革,看法几乎是一致的.但对病因的诊断则并不相同.
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我国计划管理体制的病根在于"企业缺乏独立性,特別娃全民所有制的企业,一切都要由国家决定,任务由国家下达,产品由国家分配,人员由上级调拔,利润全部上缴,亏根也由国家包干。”②他们认为这种体制下的企业就象砖头一样是无生物而不是有生命的能动的有机体。他们把这种体制叫做“国家本位论”。他们+:张“政权组织(包括中央和地方)应当和经济组织分离,改变为从经济组织的外部来领导和监乜经济组织活动,而不作为经济组织内部的上层机构直接发挥指挥与管理的作用.”③他们称这种设想的经济管理体制为“企业本位论”。他们不赞成体制改革中"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提法,认为企业的经济权M是独立的,只能接受国家的监督而不能与国家分享,国家对企业的统一领导只能用经济方法,不能用行政方法,国家的计划领导只能是长远规划,不能足年度计划。他们还怀疑全K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高级形态的看法,并认为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规律能否称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也是值得商榷的.
“企业本位论”者的这些观点,是直接关联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问题。当然他们足希望消除我们经济工作中的缺点提出来的,并作了大胆的设想,这种勇于探索的梢神足可货的,似是在方法论上却是不对的。因为,作者在分析经济工作中的弊病时,没有把社会坫本制度和工作方法上的M题区别开来,也没有历史的分析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和H的,因而没有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出发点,以至导出了这#的结论。这个结论我们是不能赞同的.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它必然要被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代替、一直过渡到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规律时说:“把这些分散的小的生产资料加以集中和扩大,把它们变成现代的强有力的生产杠杆,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体现者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资产阶级要是不把这些有限的生产资料从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吐会化的,即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就不能把它们变成强大的生产力”.①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也必然地愈加鲜明地表现出来”。②因此,“这种生产方式迫使人们日益把巨大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同时它本身就指明完成这个变革的道路必须夺取资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③这就是社会主义革命使“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④这样,“社会化的生产使全部旧的生产方式革命化了”.®“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但是,说国家是这样的,这仅仅是说,它是当时独自代表整个社会的那个阶级的国家.……”®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因而随着国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这种社会性就将为生产者完全自觉地运用,并且从造成混乱和周期性危机的原因变为生产革命的最有力的杠杆。这样,国家从剥削阶级统治被剥削阶级的职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代表,日益增强和转为管理社会的职能.恩格斯说“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有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明显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不可分离的伴侣(编者注:这里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且生产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此外,这种占有还由于消除了现在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浪费而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
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种可能性现在是第一次出现了、但是它确实是出现了”.®我国三十二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科学设想是普遍真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所发生的缺陷,主要是工作问题,是“左”倾错误思想造成的.我们不能把工作上的缺陷,其中主要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足而发生的问题归咎给公有制•所以我们认为,企业本位论”者提出•政治组织应当和经济组织分离”(简称政企分离),把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和领导称之为“行政方法”而加以反对,其认识根源就在于他们怀疑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髙级形式。这种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主体提出怀疑,就必然对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得出否定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都强调社会主义不仅是工厂内部工人的联合,而•且是全社会的大联合。如果没有生产资料的全民占有,即国家占有、没有无产阶级的国家代表社会来执行管理经济的职能,那么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规律以及按劳分配规律也就没有产生的可能.如果社会上的一个一个工厂企业都变为把本身利益放在首位的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单位,那么上述各项经济规律就没有发生作用的场所了."企业本位论”者说:所谓工人的联合,也就是说企业应当是企业全体职工的联合林,即马克思说的‘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企业的权是掌握在全体职工的手里。”®这里作者引用了马克思的话作为自己的论据。我们查对了原文,看来作者巯忽了全文.因而在领会马克思的原意上有了出入,马克思这段话的原文是,“土地国有化将使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彻底改变,归根到底将完全消灭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时,阶级差别和特权将与它们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同消失.靠他人的劳动而生活将成为往事。同社会相对的政府或国家将不复存在I农业、矿业、工业,总而言之一切生产部门都将逐渐地用最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基这*圭卢去崧sm兵尚南备金遍众秦去务tkAwA夫垒汝i动所引向的人道目标”•泛.马克思在这里是说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是生产者联合体的全国性基础,所以不能把这个生产者的联合体解释为仅仅是单个企业的职工联合体,更不能认为企业的一切权利仅仅由单个企业的职工去掌握而不由整个社会职工的大联盟去掌握.
在实践上.如照作者所说,仅仅由单个企业的职工联合体作为公有制的基础,那就等于把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主体。试问在这种集体所有制基础上能不能进行全社会的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呢?如果国家只管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全由企业自己制定,而每个企业又都是从自己的局部利益出发规定自己的计划,那么如何能保证这些计划加在一起就恰好是既合乎比例,又符合整个社会利益的呢?如果企业的计划不符合整体利益,国家却只能用经济方法而不能用行政方法去进行有计划的调T/,那么当企业按自己的计划生产,比国家为引导其走向正确方向而给它的好处更大的时候,又怎么能阻止企业去追求自己的局部利益呢?实际上•企业本位论"者提出的主张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在一些国家中已经进行了实验,这些实验证明以企业为本位组织社会生产,是不能避免盲目性和比例失调的。象中国这样一个有几十万个企业的国家如果每个企业都闹起“本位"来,那在全国就有几十万个中心,什么国家的计划领导,什么社会的长远规划就都无从谈起了。所以列宁曾说:•只有社会主义才有可能根据科学的见解来广泛执行和真正支配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也就是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些,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应该实现这一点,而马克思主义全部困难和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解这个真理".
根据我国三十二年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肯定了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同时,允许对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作计划,由市场来调节,作为有计划生产和流通的补充。并强调指出:“对于国营经济中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和分配,尤其是对关系经济全局的骨干企业,必须实行指令性计划,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在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上的重要体现。”®这段话的含意是很深的。对此,人民日报评论员.做了具体的阐明,指出•“我们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对于各种私有制来说,它们的性质是相同的.然而,它们相互比较,在性质上又有区别•二者的区别固然在利润的分配等方面可以得到体现,但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对于生产和经营的支配上•如果国家只收取一部分利涧,化业如何生产和经营,完全由企业自己作主,那么全民所有制在生产的组织和和管理上诜没育得郅体现,国家就很难说还是企业的所有者,这种企业也就很难说还是国营企业。国家支配国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有多种途径,下达指令性计划就是一种重要的途径”。®这就是把指令性计划的必要性提到了所有制的高¥来认识.
至于对集体所有制经济下达一些指令性指标,如对粮食和其它重要农副产品的征购和派购,其根据则不在于所有制,而在于为建立社会主义而建立起来的工人和农民的政治经济联盟,在于这样故归根到底不仅对工人而且对农民和对整个社会都是必要的和有利的.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又指出:“除了指令性计划之外,对许多产品和企业要实行主要运用经济杠杆以保证其实现的指导性计划。”②实行指导性计划也不排斥国家在必要时进行直接时干预.但是对那些“各种各样的小商品,产值小,品种多,生产、供应的时间性和地域性一般很强,国家不必要也不可能用计划把它们都管起来。这类小商品,可以让企业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灵活地自行安排生产,国家应当通过政策法令和工商行政工作加强管理”•③党的十二大所提出的这三种形式,就是‘大计划,小自由”原则的具体化,这可以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取得的成功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总结和提髙。上述三种形式的结合,既不是苏联式的也不是现在南斯拉夫或匈牙利式的,而是在研究了外国经验和本国走过的道路之后,从我国实际出发确定的正确方针.
有些同志对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铺的原则在具体认识上也有不同.他们对计划经济为主表¥赞成,但不赞成榀指令性计划,或者即使搞也只能把它们作为调整时期的临时措施.他们d为"所有实行指令性计划的国家的经验都表明,这种计划管理形势比较难以解决产需脱节,资源浪费,质量品种差、微观效M低这些传统的集中计划体制的固有弊病”。®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如果取消指令性计划,国家就无法保证企业按照全国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生产和流通,国家手中就掌握不住稳定大局和控制市场所需的物质资料.那么各种经济杠杆也就很难发挥作用以保证指导性计划的胜利实现。自由市场就会变为冲击国家计划的盲目力量.至于说指令性计划的种种缺点,那是工作问题,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的。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认识经济规律和改进管理工作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不仅指令性计划会脱离实际,指导性指标和自由生产也是一样会出乱子的.因为指导性也是要人来指导的,行政也是通过人来执行的.如果人(指政府机关的人)不具备完备的知识,熟练地运用和驾驭客观经济规律,不论指导性还是指令性,其发生失误是同样的•
处理计划与自由这一对矛盾的原则是制约着整个经济管理体制的首要原则•这方面的原则一旦确定下来,其它各种管理体制就必须与之相适应.比如按照当前我国实行计划管理的三种形式在消费资料的流通上就要分为统购包销、选购自销、自产自销等形式;在生产资料的流通上就要分别统配物资、产需双方议购物资以及企业自销物资来管理;在物价管理上就要分国家定价、浮动价、议价、自由市场价等等.同时国家还要相应地建立一套管理制度和政策,而不是放任自流.
财政管理体制也要与这个大原则相适应。在收入方面对按指令性计划生产的企业无疑必须规定降低成本和上缴利润的财务指标,而对于按指导性计划以及自由生产的企业则只能分别所有制的性质或者收税或者按实绩收取利润。在支出方面,企业的利润留成要和国家计划安排的固定资产再生产规模相适应。如果利润留成以及企业的各种基金超过了这个界限,就会自发拉长基本建设战线,出现重复建设等弊害。
按照计划与自由的划分原则决定生产、基建、商业、物资、价格、信贷、劳动工资等管理体制。在这些体质确定之后,财政体制又有和这些体制互相适应的问题。比如按指令性计划安排的建设项目既要有物资的保证也要有财力的保证,有钱无物或苕有物无钱都会使指令性计划落空。凡是由国家定价的产品,如果因调髙或调低价格而发生财务上的损失或收益/财政应当允许并要求对财务计划作相应的调整,属于由浮动价或自由价变动而带来的财务根益则应当由企业负责。
上一篇: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和调控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