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3-12-10 05:57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方法对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课程设置陈旧、实践课程比例过低、专业培养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问题,因此应重点从创新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74-04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东北农业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1982年招收本科生,198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具有本、硕、博三级学位授予权,现在该专业是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为黑龙江省的新农村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根据学校要求进行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那么原有的培养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分析。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


  根据不同年级本科生学习和对专业掌握的特点,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共计发放问卷83份,收回问卷83份,并利用Excel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调查。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该项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有70%的学生对现有专


  图1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调查


  业的课程设置是认同的(即认为课程设置合理或比较合理),可见该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够被大多数学生所认可,但仍有3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有不合理之处,而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知识太多,实践机会太少;(2)高校未形成其独有的教学特色;(3)各学科间的联系程度不够紧密、不同课程的内容有重复和交叉;(4)课程门数太多(见图2)。


  图2课程设置不合理之处的调查


  2.专业课授课内容及实践性调查。专业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以及日后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下页图3、4、5可以看出,从专业课授课内容来看,7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的授课内容陈旧,其中26.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的授课内容很陈旧;从专业课的内容与实际结合程度来看,有50%以上的学生仍然认为所学的专业课具有实际性,56.6%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的学习会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3.师资素质满意度调查。无论何种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的设置,均要由专业教师来实施,专业教师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培养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共有专业教师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本次调查中学生对师资的满意度为93.3%(见图6),其中专业教师的专业学术背景、个人魅力及责任感三个方面最令学生满意,由此可见教师的素质是被学生们所认可的。


  4.教师授课方式及学生参与度调查。关于教师授课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互动式、问答式、讨论式的授课方式学生较为喜欢(见上页图7),只有20%的学生喜欢教师单向的传授方式。从上页图8中也可以明显的看出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进而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更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


  5.学生能力培养状况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学生希望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应主要侧重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决策能力的培养(见图9);在理论教学中应重点侧重专业技能培训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见图10)。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是围绕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而展开,许多关系到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的重大问题先后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研究重点。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农村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仍然主要在宏观领域,尤其是经济体制、经济政策方面,与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不相适应。


  2.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不适应农业、农村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农业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专业,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这个专业的教学使命和天职。当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与当前农业与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如课程体系结构没有及时调整,课程内容陈旧,相互脱节与重复现象突出。不同类型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明显趋同。人才培养缺乏学校和地域特色,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技能特长与农业需求、社会需求和区域需求相脱节。


  3.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的比例过低,实践课程效果难以达到。由于实践课程开展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没有实习基地,教师理论课程工作量较大等,因此实践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比例过低,从这次调查的情况显示,学生也认为实践课程是弱点,希望多开展实践课程,从而加强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动手能力。


  三、关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几点思考


  1.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方针,以本科教育为主,努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用型人才;保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格,始终强调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思想,定位于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立足经济管理,面向基层,面向社会服务第一线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学校与经济管理系统、社会经济部门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加大现代化教学媒体手段的运用力度。


  2.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为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必须从整体上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改革中要坚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综合化、精于化,合理安排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等课程的比例关系,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和相互脱节。不断更新和凝练课程内容,把农林经济管理研究领域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课程内容中来。


  3.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以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重点,以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为补充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目标明确,层次分明,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逐年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及时更新实验、实习教材,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农业经济学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实验室不仅为学生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及参加各种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形成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而且每个学年度都有半个学期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实训场地,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作者:颜华,郭翔宇,本文来自《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

上一篇:新时期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下一篇:论积极经济管理与消极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