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城镇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就业作为一种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关系,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当前,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把遵化市城镇就业作为分析重点,在对这一就业群体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与之相关的公共政策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遵化市,城镇就业,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就业问题引起了理论界的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增量有限,同时劳动力供给总量巨大,促进就业的任务更重,困难更大。城市的就业环境较差,良好的劳动力流动市场尚未建立,就业空间较小,另外由于一些历史方面的因素,劳动力素质较低,尚待提高。种种原因导致就业问题极具特殊性和艰巨性。因此研究遵化市就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借鉴西方国家扩大就业的经验,探讨遵化市扩大就业的途径和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遵化市就业状况的整体态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逐渐凸现,市委、市政府针对不同时期就业工作的难点和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带动了就业总量的大幅度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据市统计局的有关资料,2009年末,遵化市全社会从业人员达43.8万人,比2000年增加4.7万人,比1992年建市时年增加16.5万人,年平均增长2.09%。其中地方从业人数8.74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0.34万人,增长4.04%,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达到13.64万人,比建市初增加6.0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0.34万人就业。其中地方城镇单位在岗职工8.14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0.36万人,增长4.62%,相比建市初共增加5.7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0.31万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自2000年以来呈逐年下降趋势,截止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 88%,比2007年下降0. 1个百分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2009年遵化市城镇单位从业人数14.0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0. 36万人,增长2.6 2 %;在岗职工13.64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0. 32万人,增长2. 4%。这些数据都表明遵化市就业再就业问题正在得到改善。
二、遵化市城镇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形势严峻
从2009年从业人员变动情况看,从业人员中终止解除合同人员占了52. 8%,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较为困难,实现充分再就业存在较大压力,同时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需要就业。就业岗位的增加与全市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明显不成比例。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来看,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还将进一步加快,再加上外市劳动力人口的流入,遵化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和就业岗位的提供之间将产生较大的矛后,社会就业的压力还要进一步加大。
(二)弱势群体就业难度加大
劳动力中的弱势群体主要有:一是下岗职工,这些人员尽管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但仅限于同一岗位的工作,自身素质不高、技能单一,缺少再就业的基础与条件;二是残疾人,由于身体原因就业面较窄,限制很多,尽管市政府都很重视这部分弱势群体,也出台了残疾人就业办法,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困难。二是农民工,农村中很多农民从土地中剥离出来进入城市打工,但由于季节、工种、自身素质等一系列原因存在就业难度大、工作环境差等现象。
(三)劳动力素质偏低
遵化市失业下岗人员的文化素质也偏低,缺乏专业劳动技能,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这正是导致其下岗的主要原因。基于同样的原因,这些下岗人员的再就业也是于分困难的。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的问题更为突出。多数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涉足非农产业普遍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已成为转移就业的“瓶颈”。
三、扩大遵化市城镇就业的对策研究
(一)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
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遵化市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转变增长方式为关键,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保持经济稳定
快速增长。做大做强地方企业,积极扶植骨干行业,全力提升整体竞争优势,加快遵化市经济建设的步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经济增长是保证就业的必要条件,在目前经济的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只有调整为就业优先的经济增长方式,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人口规模作为首要的发展目标,才能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
(二) 着重发展有吸纳劳动力潜力的第三产业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最具潜力。因此社区产业要以家政服务、物业管理为主,不断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开发适合就业困难群体的公益性岗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建立服务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旅游、教育培训、餐饮、商贸流通、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就业容量多的行业;积极发展中介服务,大力推进软件业等智力劳动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
(三)保护劳动力中的弱势群体
社会弱势群体是任何国家地区都存在的一种社会普遍现象,我们国家要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解决就业弱势群体的失业问题,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于七大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必要条件。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解决其就业问题。
首先要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当前,重点要完善“三条保障线”制度,特别是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当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民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联动,积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确保就业弱势群体在失业期间能得到最低的生活保障。其次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一是通过免费培训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各培训机构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开设适合弱势群体特点的培训班,如家政服务、绿化养护、物业管理等,以提高就业弱势群体的竞争力。二是加大免费职业指导和介绍力度,帮助实现再就业。虽说遵化市现已开始了创业培训,但其力度不够。我们要广泛收集适合就业弱势群体特点的就业岗位,开展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职业指导,树立其自强自立、竞争就业的意识和信心,及时将劳动力市场招聘信息提供给他们,重点推荐他们,并鼓励各类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为其免费提供服务。二是开发和拓展就业岗位。凡政府投资形成的就业岗位,如护城河的养护管理等岗位,应首先用于安排弱势群体就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岗位,也要积极吸收安置就业弱势群体。要积极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建立社区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就业弱势群体进行动态管理,通过社区吸纳安置就业弱势群体,为社区及居民提供各种便民利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俊英.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增长的路径研究[J].经济导刊,2008(1):100-101
[2] 李实,邓曲恒.中国城镇失业和非正规再就业的经验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4)
[3] 马永堂.国外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J].中国劳动,2008(9)
下一篇:生育意愿视角下的生育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