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它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层次性的特征。而区域发展战略是战略中的一种,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抉择和谋划。它的核心是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形式多样,就其类型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两大类,它们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关联的。本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1.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
不平衡发展战略是指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上对重点产业进行倾斜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和暂时的状态。Www.lw881.com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没有高差的地方的水是静止的,没有活力的,而有高差地方的水是汹涌澎湃的,充满活力的。区域的经济发展要想有活力,就必须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发展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由于人类社会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帝王将相为了追求享乐,一般都将精力和财力投往都城以及能为国家创造积累财富的地方,再加上当时世界动荡不安,战火绵绵,对于那些边远地区发展的投入少之又少。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剥削,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依附关系束缚了落后地区的发展。这都导致了区域间生产力布局极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十分悬殊,从而为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1.1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
世界上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资金和人才等往往会被吸引到区域条件较好的地方,因为在那些地区的发展潜力大,资金投入的回报率高。而这些地方往往就成为该区域的增长极,它的发展速度会比周边地区快,由于它的迅速发展,对资金、资源和人才的需求会增大,这就会将周边地区的资金、资源和人才等进一步吸引过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边缘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极周边地区的发展就会受到增长极的抑制,从而导致了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不平衡发展。以1985年我国各城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实际平均税率为例,浙江省平均为34.2%,相当于江西平均(18.0%)的1.9倍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平均(10.3%)的3.3倍。上海市平均资金利税率为58.5%,长江三角洲铁路沿线的其他城市多在30%--40%之间,而苏北的徐州、连云港和浙南的温州、椒江等市却只有10%--20%。同样是以开发煤炭资源为主的煤炭城市,大同市的平均资金利税率(12.0%)相当于淮北市(2.4%)和淮南市(2.8%)的4--5倍。由此可见,要使我国有限的财力和物力在空间安排上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选择经济技术基础较好或区位优势较突出的地区进行重点开发,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
1.2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差异
由于各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同,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组合不同,各地的产业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同,因此各地经济增长潜力不同,从而引起了投资环境的不同。投资环境好的地方,资金投入产出率高,产业布局就会发展较为完善,从而该地区就业率就会高,而同时就业机会高,对人才需求量大。反之,投资环境差的地方,其就业率就低,就业机会低,人才往往被吸引到投资环境好,经济增长潜力大的地区,使得经济增长潜力小的地区的发展受到约束。在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投入条件下,由于增长潜力的大小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也会产生差异,导致区域产生不平衡发展。
1.3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可能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中获益,使其在地区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各种产业分布有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而这些企业的集中,又会导致那些为它们服务及它们为之服务的前导及后导型产业也向这些地区集聚。这一切的结果是使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大量增加,这又为大量的服务行业向该地区集中创造了条件。这样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乘数效应增长,导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使地区的发展不平衡越加严重。以当今的大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明这点。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聚集效益。由于大城市的诸多优势,如悠久的经济发展史,完善的经济结构,成熟的市场与雄厚的技术力量,使他们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比中小城市体现的更加显著,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递增,这样导致各种要素向大城市聚集,城市越大,这种聚集能量越大。正因为如此,美国纽约拥有了全美最大工业企业1000家的116家,占11.6%;日本东京拥有全国最大工业企业1500家中的794家,占52.9%。
2.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终极循环--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
那么在不平衡发展中,会不会使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地区间关系越来越严重呢?对此,学术界有两种见解:
2.1不平衡发展可以达到平衡发展的目的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不平衡发展中,平衡的力量会发生作用,使地区发展不平衡趋向平衡,其主要动力是: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劳动力与技术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区域发展趋于均衡。
(2)经济扩散作用,推动地区平衡
(3)区域开发过程的交替变化,促进地区平衡发展
(4)区际间产业的转移和结构的调整,推动地区平衡发展
2.2不平衡发展会造成恶性循环,贫富更加悬殊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具有超稳定性的经济现象,在通常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纳克斯在研究地区平衡发展问题时曾提出过发展中国家存在一种贫困恶性循环现象。一是落后地区资本贫乏,造成低水平的供给,又造成低水平的需求,在需求方面对投资缺乏引诱力,在供给方面又由于资本不足,缺乏增长的动力;二是需求方面的循环和供给方面的循环是同时发生作用的。
以上两种观点都是有其道理,值得借鉴。然而不平衡发展,产生的后果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都会得到发展,但不会趋于平衡状态也不会产生贫富更加悬殊,而应该是经历短暂的平衡状态,又出现了不平衡发展,但这种不平衡发展不再是低层次的贫与富的不平衡发展,而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
2.3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终极循环--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位条件好的地方经济发展会较之区位条件差的地方更为迅速,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平衡的力量会发生作用,发达地区的发展会带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同时,不发达地区为了摆脱困境会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与发达地区竞争,这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使得两者不会将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大市场供求来看,不发达地区是发达地区的市场,同时发达地区也是不发达地区的市场。由于“回旋镖”效应,一些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会逐渐丧失优势,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发达地区为了保持其经济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其新产品,而这些产品价格一般随着科技含量的增多,价格偏高,这些产品要想有市场(不发达地区),就必须建立在不发达地区能消费的起的条件上,这就要求两个地区的差异不能太大,否则只会导致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受到阻碍,这就使得发达地区要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带动不发达地区发展。而发达地区同时又是不发达地区的市场,在发达地区生产的产品是发达地区没有比较优势但又必须需要的。所以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是相辅相承,息息相关的,不可能会出现差距越拉越大的恶性循环。
发达地区是一种创新经济,不发达地区是一种模仿经济。创新经济是非常艰难的,发达地区为了保持其经济发展的领先优势,就要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新产品,而创新产品优势随着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起步会逐渐削弱;模仿经济是充满活力的,随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接受新科技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经济发展也会随之越来越快,这就会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最终达到平衡,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共同富裕的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是一种暂时的平衡。因为发达地区在艰难的创新中,会导致元气大伤,创新能力失去优势而一般产品的生产优势也随之丧失。而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却是生机勃勃的,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着资金的积累。同时,它们也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这就可能会产生原来的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出现区域发展的新的不平衡发展,一种高度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
3.不平衡发展战略在我国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建设中的运用
建国后,50年代初,我国便提出了有计划的均衡地在全国布置工业的指导方针。力求促使全国经济生产水平均衡发展。然而,实践结果表明,平衡发展与经济效益是很难统一的。我们知道平衡发展,必然要对不发达地区的投资,而一个国家的资金是固定的,这就势必要减少对发达地区的投资。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区域条件的差异,资金,人才等一般都会注入那些区域条件好的地方,国为那些地方的投入产出大,经济回报高。而建国初的中国正处于战后经济复苏,区域发展起步阶段,为了片面的追求区域的平衡发展,而将大量的资金投入那些基础薄弱,投资环境差的地区,结果经济效益较为低下,而发达地区的投资必然减少,又束缚了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影响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根据乘数效应,对一个地区投入资金,是会得到倍数的收益的。而发达地区的系数高于不发达地区的系数。所以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平均速度降低了,使全国和区域系统的整体效益,受到了影响。平衡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尖锐矛盾,不得不使人们重新思考平衡发展目标的合理性,并引起对平衡布局原则的批判,转而追随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战略。
一九七九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提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号召,我国开始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国家对广东省特别是深圳特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增长极,广东省的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显著的提高。实现了邓小平同志“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设想”。同时,广东省经济的腾飞也为振兴不发达地区的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四川,江西,湖南,安徽,广西等地的民工涌进广东。他们不仅解决了广东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1992年贵州省输入广东省的民工达60多万人,他们仅通过汇款方式就寄回现金5亿多元,接近1991年贵州省乡镇企业所创6亿元利税总额,超过该省一年农业税收1.9亿元的1.63倍(南方日报,1994-01-03)。随之后来,我国趁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将第二个经济增长极选在了上海,浦东的开发同样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不平衡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实行是成功的。如今,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龙头,中部地区也受到东部经济发展的带动,逐步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而西部各省由于受到地理区位条件的影响,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很大的起色,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要重视如何使全国各地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问题,在强调效率的同时,也要兼顾公平。西部作为东部的经济市场,它的发展对刺激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快的实现共同富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口号,将投资的重点从东部转到了西部,实行了平衡发展的战略模式。然而,实质上这还是一种不平衡发展战略。一方面,在发展的区位选择上,其实中部和西部的经济较之东部都不发达,而国家本着战略的眼光,选择了西部大开发;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也就是说要选择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优先发展形成增长极,从而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而不能遍地开花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益。而此时的平衡发展战略会不会影响东部,中部经济的发展呢?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何在呢?随着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东部经济得以健康、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它的进一步发展对国家的依赖性已经很弱,并且它也具备了向不发达地区进行投资的能力。为了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同时也为了提高不发达地区的消费水平,促使全国经济健康良性发展,对西部进行大开发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处于东西部之间的中部地区也会因此而成为最终的受益者。一方面,中部地区受到东部地区经济扩散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西部与中部的合作也会更加紧密。在这两股合力的作用,最终会使中部经济同样快速发展,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加快,从而更快的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参考文献:
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林广,张鸿雁.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比较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7
胡序威.区域与城市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
魏宏森等.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theunbalancedevelopmentstrategyinregionaldevelopment
abstract:thetheorymodeoftheregionaldevelopmentstrategyisvariousinformative,astoitstype,canbedividedintotheecesisprobeintotheunbalancedevelopmentstrategyinspacedevelopmentstrategymodeanditsapplicationinourcountrysocialistregionaleconomicconstructionofmode
keywords:regionaldevelopmentstrategy;unbalancedevelopmentstrategy;regionaleconomy
下一篇:城市化:本质及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