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金融危机的国有化行为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08 09:07
摘要:国有化及其形成的国有经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西方国家在历次经济、金融危 机的治理中,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国有化政策,其成效已经多次为实践所证明。国有化及其形成的国有经济存在 于历史和现实的逻辑中。最近这次金融危机的治理历程再次显示,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 化政策都是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手段,国有经济在稳定经济大局、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国有化;国有经济;金融危机
abstract:national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state-owned economy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social market previous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is governance,western countries have taken different levels of nationalization policies whose effectiveness has been repeatedly proven alization and state-owned economy existed in history and reality of economic governance proces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ce again shows that nationalization polic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liminate economic fluctuations whether for the capitalist or socialist countries.
the overall state econom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tabilizing economy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nationalization;state-owned economy;financial crisis
世界各国治理金融危机的历程, 再次显示出国有化的魅力。一些自由 市场制度的坚定支持者在此起彼伏的 救市政策面前,失去了往日的话语威 力,代之而起的是新老凯恩斯主义者 及其政治代理人发出的国家干预的声 音。在发生于世纪之交且不断延续的 一系列金融危机事件中,国有化浪潮 又一次席卷而来,国有化及其形成的 国有经济是治理金融危机的最佳选择 吗?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一、国有化存在的逻辑 纵观百年来西方国家的经济史, 可以发现,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在一次 次与各种经济、金融危机的斗争中实 现的,同时也是通过一次次国有化政 策重振经济体系的。那么国有化存在 的逻辑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 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索,并得出了有益 的结论。有学者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出发,认为国有化政策是为资产阶级 整体利益服务的;[1]有学者从资源配置角度分析了国有化的动因,认为国 有化与非国有化的选择取决于资源配 置的效率;[2]有学者从国家管理经济 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国有化是国家 宏观调控的需要;[3]有学者对国有化 过程中形成的国有经济自身的特点和 功能进行分析,得出了国有化必然存 在的结论。[4]这些分析均不无道理,但 国有化的真正逻辑是什么?笔者认为, 目前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从更广 泛的意义上考察,国有化存在的逻辑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有化现象以及国有经济 由来已久。我国早在西周奴隶社会就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国有经济,漫长的 封建社会也没有割断国有经济发展的 传统,到了晚清的洋务运动则以“官 办”和“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启了中国 现代工业的进程。在欧洲,古罗马时期 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国有经济;19世 纪和20世纪,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 欧美国家的国有化运动和国有经济已 经发展得相当普遍;发展到今天,几乎 所有的重要领域和关键行业都能看到 国有企业的身影。在当今世界,无论是 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 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所有 的国家和地区都程度不同地推行了国 有化政策,发展了国有经济。由此可 见,国有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其 存在和发展具有自身的客观必然性.
其次,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水平越 高,国有经济的职能就显得越重要。研 究表明,国有经济的微观主体———国 有企业具有“公共性”和“企业性”的双 重性质。[5“]公共性”意味着国有企业 通常由政府投资形成或出资购买私人 企业建立,它承担着一定的社会经济 责任,体现政府意志。当政府需要增加 就业、改善投资结构、平衡各种经济利 益关系时,就会采取国有化政策,发挥 国有企业的作用,即使这些企业效率 不高,甚至亏损经营,政府也会通过财 政补贴、利率优惠等措施予以支持,这 在西方国家已经成为普遍做法。之所 以这样做,现代经济学给出了解释。现 代经济学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 难以为复杂的经济体系提供足够的公 共产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产品 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企业主观 上不愿意,客观上也无力提供,于是政 府出于保持经济社会秩序稳定的目 的,必须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
其三,由于市场经济的经常性“失 灵”,越来越要求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自由放任政策的鼻祖亚当·斯密曾经 指出“,看不见的手”可以决定一切,认 为“各个追求私利的结果,正好有效地 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投资哪种 产业最有利,各个(资本)自己心中最 清楚,因此任何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 企业活动,不仅是自寻烦恼,而且是最 危险的”。这一教条早已被今天的现实 打破。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世界上 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对经济袖手旁 观。现代经济中,政府针对市场机制的 缺陷肩负起了很多任务,……政府对 于市场经济主要存在三项职能,它们 是:提高效率、增进平等以及促进宏观 经济的稳定与增长”。[6]政府要实现自 身经济职能,增强宏观调控效果,唯有 建立国有企业,发展国有经济。事实 上,在市场经济国家建立国有企业,可 以实现市场机制自身不能达到,而且 政府也很难用其他间接干预手段实现 的某些社会政策目标。当今绝大多数 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抑制物 价上涨、扩大社会就业、缩小地区差距 等宏观经济目标,都无一例外地依靠 了国有经济。每当经济进入剧烈波动 的时期,通过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进 行宏观调控几乎成为各国政策工具中 的首选.
二、国有化是各国应对危机 的共同选择 自社会化大生产以来,经济、金融 危机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经济增长和发 展过程中的“家常便饭”。马克思曾对 此进行过深刻的分析,按照马克思的 逻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 制度内生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 然,政府当局采取任何治标不治本的 政策,都无法消除这一“顽症”。著名西 方经济学家凯恩斯面对20世纪30年 代毁灭性的大危机,创立了有效需求 不足论,强烈呼吁“国家干预”,希望借 助国家力量避免类似危机再次爆发.
他开出的一系列“药方”在一段时间内 产生了“疗效”,但令人失望的是西方 国家至今仍然未能走出“危机—干 预—危机”的循环路径。如果对历史和 现实进行一番梳理,不难发现,无论是 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 应对危机的策略上均选择了国有化.
在20世纪的100年里,西方国家 经历了多次经济、金融危机。在这一过 程中,美国至少发生了四次国有化事 件。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 保证军需,政府当局对具有战略意义 的部门、企业实行国有化。第二次是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推行“罗 斯福新政”,100天之内出台了15个 法案,成立了金融复兴公司,大量购进 私人银行股票,增强资金流动性,强化 联邦储备体系职能,赋予其直接管理 全国货币、信贷和利率等的权力,结束 了银行业的自由经营体制;成立各种 专门机构,控制水利、电力等公共产品 部门,保证市场供求。第三次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实行战时统制经济,政 府及时接管了铁矿、煤矿、铁路、运输 和军工生产部门,冻结农产品价格、工 资和租金,全面控制物价体系。第四次 是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金融不稳定 的情况,数次采取国有化政策。例如, 1984年美国爆发石油证券危机,芝加 哥的大陆伊力诺依银行和信托公司被 石油贷款拖累,政府迅速出手收购了 该银行80%的股份,并接管长达10 年之久。与此同时,成
2008年,肇始于美国而后蔓延到 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给世界各国的 虚拟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 重创了全球实体经济。为防止危机肆虐,美国政府立即宣布以相关机构优 先股、认股权或普通股为交换,向遭受 重创的房利美公司、房地美公司、国际 集团、花旗银行以及克莱斯勒公司、通 用汽车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和企业注 资。其中,向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 各发行10亿美元优先股,政府由此获 得两家公司各79.9%的股份;向国际 集团提供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政 府换取了79.9%的认股权证;向花旗 银行注资450亿美元,用于购买该银 行的优先股,政府以7.8%的股权成为 花旗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奥巴马当选 美国总统并组建美国政府后着手制定 资金援助法案,规定风险加权资产在 1000亿美元以上的19家主要银行必 须接受压力测试,如果这些金融机构 因损失较大而无法通过压力测试,政 府将考虑为其注资,同时有权干预得 到政府支持的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向、 利润分配和高管薪酬。2009年,汽车 行业巨头———通用汽车公司向美国纽 约联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美国 政府随之提供了154亿美元的救助资 金和300亿美元的联邦政府额外补 贴,使重组后通用汽车公司60%的股 份由美国联邦政府持有。[8]这种被称 为“用国有化拯救自由市场”的举措使 私人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了历史性转 变.
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英、德、法 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 的国有化政策,以挽救本国经济。英国 政府于2008年10月宣布用500亿英 镑购买主要金融机构的优先股,其中 一半用于购买阿比让国民银行等九家 大型金融机构的优先股。随后又出台 了第二轮资金救助法案,规定在英国 注册的有权接受贷款且资产在250亿 英镑以上的金融机构可接受政府的救 援,有关银行可通过支付现金或向政 府派送优先股等方式换取政府的资产 担保。目前英国政府已经成为诺森罗 克银行等四家金融机构最大的股东, 英国金融机构从此走上了半国有化的 道路.
德国政府于2008年以保证联邦 印刷厂造币业务及其他一些关系国家 安全的业务为由,将联邦印刷公司收 归国有(该公司曾于2001年被私有 化)。2009年,德国金融监管机构正式 批准对濒临破产的德国大型金融机构 实施国有化政策,同时向住房抵押贷 款银行提供1020亿欧元的贷款额度 与债务担保,由此取得该银行8.7%的 股份,这是德国自1931年以来首次对 银行业进行强制性的国有化行动.
从理论上讲,资本主义制度是建 立在私有财产制度和自由市场运行基 础上的,国有化行为并不符合其固有 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政府之所以在 危机期间采取国有化行动,是因为国 有经济在治理危机方面具有私人经济 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一旦度过不稳 定的阶段,国有化政策就会淡出,经济 生活随之回复到自由市场状态。但历 史也表明,即使国有经济的数量和范 围有所减小,甚至出现私有化浪潮,国 有企业也从未退出过经济舞台。20世 纪七八十年代,英、美等国家曾经发起 大规模私有化浪潮,对基础设施领域 的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但国有 经济在这些国家的战略领域并未发生 太大的变化,这也许就是历史的逻辑.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遇到了两 次大规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为 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 国政府及时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将宏 观调控与国有企业的布局调整结合起 来,采取了一系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 不违背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化形式.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 国政府适时制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 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增发了1000亿 元的长期国债,重点投向国家预算内 由中央企业掌控的基础设施建设领 域:加大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投 资,积极治理大江大河干流堤防的除 险加固、水毁工程修复、中小河流治理 以及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林资源保 护、植树造林等。加快包括京九南段铁 路复线在内的铁路、公路、电信和一些 重点机场、港口的建设。公路方面按照 “五纵七横”的规划,重点加快“三纵两 横两个重要路段”的建设进度;电信方 面主要发展数字通信和移动通信网 络。扩大城市环保和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规模,主要用于大中城市污水和垃 圾处理、供水、供暖、供气、城市道路和 绿化等多项工程。据统计,目前我国中 央企业82.8%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 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 金、机械行业,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 气和乙烯生产,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 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均归国有企业所 有。[9]这一时期的国有化政策主要是 培育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保持国有经 济的控制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 央政府及时作出反应,以惊人的速度 相继推出了四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和十 大产业振兴规划,同时宣布继续实施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要求各大金融机构大规模扩张信贷.
在为期两年投资四万亿元的计划中, 相当大的比例放在了属于政府推动的 基础建设项目和工业投资项目上。从 资金流动规模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银行信 贷资金大量投放,人民币贷款余额增 长34.6%,新增贷款8.7万亿元,其中 中长期贷款约5.5万亿元,大多用于 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 资。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来看,支持国 有企业改善投资结构、发挥战略导向 作用的意图非常明显。例如,《汽车产 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重点支持 的“三大三小”均属于国有企业范围; 《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重 点发展“两个龙头企业”———中国船舶 和中船重工,两个公司均为大型国有 企业;《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更 是列出了推进鞍钢与攀钢、东北特钢, 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的跨地区重 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 冶金公司,太钢与山西省内钢铁企业 等的区域内重组的要求。由此可见,中 央政府的国有化举措无疑是支持国有 大型企业挺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的。目前来看,这些力度空前的措施在 经济企稳回升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对国有化政策的几点思 考 首先,不能否认国有化政策及其 形成的国有经济在经济运行中的重大 作用。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 主义国家,尽管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 实行国有化的动因以及发展国有经济 的时代背景、理论依据、实践目标可能 有所不同,但都重视发展国有经济,都 把最重要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 中,都对经济实行各种形式的干预。这 说明,国有经济的发展不以个人意志 为转移,具有客观必然性。作为一种不 同于一般所有制形式的国有经济产生 之后,特别是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 的现象之后,我们不得不看到它们的 共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国有经济能以较低的成本有效地 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能通过适度的 垄断集中有限的经济资源解决发展进 程中的薄弱环节,能以自身较强的抗 风险能力和较高的信誉引导私人企业 健康发展。危难之际显身手,国有经济 显示出的可靠性使之足以成为贯彻政 府意图、迅速扭转经济不利局面的有 效工具.
其次,还应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的 国有化行为在许多方面有别于资本主 义国家。从国有经济的起源看,国有经 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联系在一 起的,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马克 思的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与 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无法调和,国有 经济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 程中将发挥特殊作用,如果我们放弃 国有经济,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资本 主义发展过程中无法调和的矛盾。从 国有经济的地位看,它是社会主义经 济制度的根本保证,国有大型及特大 型企业,是社会主义制度坚实的物质 基础,国
其三,要认识到国有化是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国有化,不是计划经济时 期的国有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 化往往与解决私人企业难以解决的某 些经济问题相联系,其特殊作用的发 挥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在西方国家, 国有化并不是决定经济制度的所有制 形式,表面上看它似乎是政治家用来 缓解危机期间出现的紧急状态的一种 政策手段,甚至成为其获取更多选票 的工具,但我们不能把国有化与市场 经济对立起来,也不能把国有化与资 本主义制度对立起来,市场经济需要 国有化是确定无疑的。社会主义国家 的国有化虽然有着特殊的理论依据,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规 模、范围、运行机制同样需要服从市场 经济的运行规律.
参考文献: [1]宗寒.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说明 了什么[j].江汉论坛,1999(6):5-10.
[2]严汉平,白永秀.国有经济存在的逻 辑及边界的确定[j].社会科学辑刊,2003 (4):73-77.
[3]徐传谌,张万成.国有经济存在的理 论依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 (5):41.
[4]、[5]、[8]金碚,刘戒骄.西方国家应对 金融危机的国有化措施分析[j].经济研究, 2009(11):38-46.
[6]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7-28.
[7]、[9]贾彩彦.中美国有化的历史比较 分析[j].中州学刊,2010(1):48-52.
关键词:国有化;国有经济;金融危机
abstract:national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state-owned economy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social market previous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is governance,western countries have taken different levels of nationalization policies whose effectiveness has been repeatedly proven alization and state-owned economy existed in history and reality of economic governance proces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ce again shows that nationalization polic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liminate economic fluctuations whether for the capitalist or socialist countries.
the overall state econom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tabilizing economy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nationalization;state-owned economy;financial crisis
世界各国治理金融危机的历程, 再次显示出国有化的魅力。一些自由 市场制度的坚定支持者在此起彼伏的 救市政策面前,失去了往日的话语威 力,代之而起的是新老凯恩斯主义者 及其政治代理人发出的国家干预的声 音。在发生于世纪之交且不断延续的 一系列金融危机事件中,国有化浪潮 又一次席卷而来,国有化及其形成的 国有经济是治理金融危机的最佳选择 吗?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一、国有化存在的逻辑 纵观百年来西方国家的经济史, 可以发现,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在一次 次与各种经济、金融危机的斗争中实 现的,同时也是通过一次次国有化政 策重振经济体系的。那么国有化存在 的逻辑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 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索,并得出了有益 的结论。有学者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出发,认为国有化政策是为资产阶级 整体利益服务的;[1]有学者从资源配置角度分析了国有化的动因,认为国 有化与非国有化的选择取决于资源配 置的效率;[2]有学者从国家管理经济 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国有化是国家 宏观调控的需要;[3]有学者对国有化 过程中形成的国有经济自身的特点和 功能进行分析,得出了国有化必然存 在的结论。[4]这些分析均不无道理,但 国有化的真正逻辑是什么?笔者认为, 目前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从更广 泛的意义上考察,国有化存在的逻辑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有化现象以及国有经济 由来已久。我国早在西周奴隶社会就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国有经济,漫长的 封建社会也没有割断国有经济发展的 传统,到了晚清的洋务运动则以“官 办”和“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启了中国 现代工业的进程。在欧洲,古罗马时期 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国有经济;19世 纪和20世纪,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 欧美国家的国有化运动和国有经济已 经发展得相当普遍;发展到今天,几乎 所有的重要领域和关键行业都能看到 国有企业的身影。在当今世界,无论是 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 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所有 的国家和地区都程度不同地推行了国 有化政策,发展了国有经济。由此可 见,国有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其 存在和发展具有自身的客观必然性.
其次,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水平越 高,国有经济的职能就显得越重要。研 究表明,国有经济的微观主体———国 有企业具有“公共性”和“企业性”的双 重性质。[5“]公共性”意味着国有企业 通常由政府投资形成或出资购买私人 企业建立,它承担着一定的社会经济 责任,体现政府意志。当政府需要增加 就业、改善投资结构、平衡各种经济利 益关系时,就会采取国有化政策,发挥 国有企业的作用,即使这些企业效率 不高,甚至亏损经营,政府也会通过财 政补贴、利率优惠等措施予以支持,这 在西方国家已经成为普遍做法。之所 以这样做,现代经济学给出了解释。现 代经济学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 难以为复杂的经济体系提供足够的公 共产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产品 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企业主观 上不愿意,客观上也无力提供,于是政 府出于保持经济社会秩序稳定的目 的,必须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
其三,由于市场经济的经常性“失 灵”,越来越要求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自由放任政策的鼻祖亚当·斯密曾经 指出“,看不见的手”可以决定一切,认 为“各个追求私利的结果,正好有效地 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投资哪种 产业最有利,各个(资本)自己心中最 清楚,因此任何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 企业活动,不仅是自寻烦恼,而且是最 危险的”。这一教条早已被今天的现实 打破。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世界上 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对经济袖手旁 观。现代经济中,政府针对市场机制的 缺陷肩负起了很多任务,……政府对 于市场经济主要存在三项职能,它们 是:提高效率、增进平等以及促进宏观 经济的稳定与增长”。[6]政府要实现自 身经济职能,增强宏观调控效果,唯有 建立国有企业,发展国有经济。事实 上,在市场经济国家建立国有企业,可 以实现市场机制自身不能达到,而且 政府也很难用其他间接干预手段实现 的某些社会政策目标。当今绝大多数 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抑制物 价上涨、扩大社会就业、缩小地区差距 等宏观经济目标,都无一例外地依靠 了国有经济。每当经济进入剧烈波动 的时期,通过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进 行宏观调控几乎成为各国政策工具中 的首选.
二、国有化是各国应对危机 的共同选择 自社会化大生产以来,经济、金融 危机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经济增长和发 展过程中的“家常便饭”。马克思曾对 此进行过深刻的分析,按照马克思的 逻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 制度内生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 然,政府当局采取任何治标不治本的 政策,都无法消除这一“顽症”。著名西 方经济学家凯恩斯面对20世纪30年 代毁灭性的大危机,创立了有效需求 不足论,强烈呼吁“国家干预”,希望借 助国家力量避免类似危机再次爆发.
他开出的一系列“药方”在一段时间内 产生了“疗效”,但令人失望的是西方 国家至今仍然未能走出“危机—干 预—危机”的循环路径。如果对历史和 现实进行一番梳理,不难发现,无论是 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 应对危机的策略上均选择了国有化.
在20世纪的100年里,西方国家 经历了多次经济、金融危机。在这一过 程中,美国至少发生了四次国有化事 件。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 保证军需,政府当局对具有战略意义 的部门、企业实行国有化。第二次是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推行“罗 斯福新政”,100天之内出台了15个 法案,成立了金融复兴公司,大量购进 私人银行股票,增强资金流动性,强化 联邦储备体系职能,赋予其直接管理 全国货币、信贷和利率等的权力,结束 了银行业的自由经营体制;成立各种 专门机构,控制水利、电力等公共产品 部门,保证市场供求。第三次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实行战时统制经济,政 府及时接管了铁矿、煤矿、铁路、运输 和军工生产部门,冻结农产品价格、工 资和租金,全面控制物价体系。第四次 是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金融不稳定 的情况,数次采取国有化政策。例如, 1984年美国爆发石油证券危机,芝加 哥的大陆伊力诺依银行和信托公司被 石油贷款拖累,政府迅速出手收购了 该银行80%的股份,并接管长达10 年之久。与此同时,成
立美国决策信托 公司,六年中解决了700多家金融机 构共计394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7] 欧洲国家在这一时期也采取了类 似于美国的做法.
2008年,肇始于美国而后蔓延到 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给世界各国的 虚拟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 重创了全球实体经济。为防止危机肆虐,美国政府立即宣布以相关机构优 先股、认股权或普通股为交换,向遭受 重创的房利美公司、房地美公司、国际 集团、花旗银行以及克莱斯勒公司、通 用汽车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和企业注 资。其中,向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 各发行10亿美元优先股,政府由此获 得两家公司各79.9%的股份;向国际 集团提供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政 府换取了79.9%的认股权证;向花旗 银行注资450亿美元,用于购买该银 行的优先股,政府以7.8%的股权成为 花旗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奥巴马当选 美国总统并组建美国政府后着手制定 资金援助法案,规定风险加权资产在 1000亿美元以上的19家主要银行必 须接受压力测试,如果这些金融机构 因损失较大而无法通过压力测试,政 府将考虑为其注资,同时有权干预得 到政府支持的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向、 利润分配和高管薪酬。2009年,汽车 行业巨头———通用汽车公司向美国纽 约联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美国 政府随之提供了154亿美元的救助资 金和300亿美元的联邦政府额外补 贴,使重组后通用汽车公司60%的股 份由美国联邦政府持有。[8]这种被称 为“用国有化拯救自由市场”的举措使 私人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了历史性转 变.
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英、德、法 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 的国有化政策,以挽救本国经济。英国 政府于2008年10月宣布用500亿英 镑购买主要金融机构的优先股,其中 一半用于购买阿比让国民银行等九家 大型金融机构的优先股。随后又出台 了第二轮资金救助法案,规定在英国 注册的有权接受贷款且资产在250亿 英镑以上的金融机构可接受政府的救 援,有关银行可通过支付现金或向政 府派送优先股等方式换取政府的资产 担保。目前英国政府已经成为诺森罗 克银行等四家金融机构最大的股东, 英国金融机构从此走上了半国有化的 道路.
德国政府于2008年以保证联邦 印刷厂造币业务及其他一些关系国家 安全的业务为由,将联邦印刷公司收 归国有(该公司曾于2001年被私有 化)。2009年,德国金融监管机构正式 批准对濒临破产的德国大型金融机构 实施国有化政策,同时向住房抵押贷 款银行提供1020亿欧元的贷款额度 与债务担保,由此取得该银行8.7%的 股份,这是德国自1931年以来首次对 银行业进行强制性的国有化行动.
从理论上讲,资本主义制度是建 立在私有财产制度和自由市场运行基 础上的,国有化行为并不符合其固有 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政府之所以在 危机期间采取国有化行动,是因为国 有经济在治理危机方面具有私人经济 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一旦度过不稳 定的阶段,国有化政策就会淡出,经济 生活随之回复到自由市场状态。但历 史也表明,即使国有经济的数量和范 围有所减小,甚至出现私有化浪潮,国 有企业也从未退出过经济舞台。20世 纪七八十年代,英、美等国家曾经发起 大规模私有化浪潮,对基础设施领域 的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但国有 经济在这些国家的战略领域并未发生 太大的变化,这也许就是历史的逻辑.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遇到了两 次大规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为 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 国政府及时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将宏 观调控与国有企业的布局调整结合起 来,采取了一系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 不违背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化形式.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 国政府适时制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 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增发了1000亿 元的长期国债,重点投向国家预算内 由中央企业掌控的基础设施建设领 域:加大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投 资,积极治理大江大河干流堤防的除 险加固、水毁工程修复、中小河流治理 以及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林资源保 护、植树造林等。加快包括京九南段铁 路复线在内的铁路、公路、电信和一些 重点机场、港口的建设。公路方面按照 “五纵七横”的规划,重点加快“三纵两 横两个重要路段”的建设进度;电信方 面主要发展数字通信和移动通信网 络。扩大城市环保和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规模,主要用于大中城市污水和垃 圾处理、供水、供暖、供气、城市道路和 绿化等多项工程。据统计,目前我国中 央企业82.8%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 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 金、机械行业,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 气和乙烯生产,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 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均归国有企业所 有。[9]这一时期的国有化政策主要是 培育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保持国有经 济的控制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 央政府及时作出反应,以惊人的速度 相继推出了四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和十 大产业振兴规划,同时宣布继续实施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要求各大金融机构大规模扩张信贷.
在为期两年投资四万亿元的计划中, 相当大的比例放在了属于政府推动的 基础建设项目和工业投资项目上。从 资金流动规模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银行信 贷资金大量投放,人民币贷款余额增 长34.6%,新增贷款8.7万亿元,其中 中长期贷款约5.5万亿元,大多用于 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 资。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来看,支持国 有企业改善投资结构、发挥战略导向 作用的意图非常明显。例如,《汽车产 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重点支持 的“三大三小”均属于国有企业范围; 《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重 点发展“两个龙头企业”———中国船舶 和中船重工,两个公司均为大型国有 企业;《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更 是列出了推进鞍钢与攀钢、东北特钢, 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的跨地区重 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 冶金公司,太钢与山西省内钢铁企业 等的区域内重组的要求。由此可见,中 央政府的国有化举措无疑是支持国有 大型企业挺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的。目前来看,这些力度空前的措施在 经济企稳回升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对国有化政策的几点思 考 首先,不能否认国有化政策及其 形成的国有经济在经济运行中的重大 作用。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 主义国家,尽管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 实行国有化的动因以及发展国有经济 的时代背景、理论依据、实践目标可能 有所不同,但都重视发展国有经济,都 把最重要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 中,都对经济实行各种形式的干预。这 说明,国有经济的发展不以个人意志 为转移,具有客观必然性。作为一种不 同于一般所有制形式的国有经济产生 之后,特别是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 的现象之后,我们不得不看到它们的 共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国有经济能以较低的成本有效地 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能通过适度的 垄断集中有限的经济资源解决发展进 程中的薄弱环节,能以自身较强的抗 风险能力和较高的信誉引导私人企业 健康发展。危难之际显身手,国有经济 显示出的可靠性使之足以成为贯彻政 府意图、迅速扭转经济不利局面的有 效工具.
其次,还应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的 国有化行为在许多方面有别于资本主 义国家。从国有经济的起源看,国有经 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联系在一 起的,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马克 思的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与 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无法调和,国有 经济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 程中将发挥特殊作用,如果我们放弃 国有经济,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资本 主义发展过程中无法调和的矛盾。从 国有经济的地位看,它是社会主义经 济制度的根本保证,国有大型及特大 型企业,是社会主义制度坚实的物质 基础,国
有经济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形 式,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比重,否则 难以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难以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就决定了我 国的国有化行为与西方国家的国有化 行为有着不同的性质和作用。从这次 金融危机来看,西方国家实行大规模 的国有化政策,说明国有经济仍然是 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有 企业在克服市场失灵、引导经济走出 萧条、稳定发展大局等方面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对市场经济条 件下国有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比如 提出国有经济必须在涉及国家安全的 行业、自然垄断行业、重要公共产品和 服务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发挥作用,其他 行业和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 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 经济的整体素质。这就为今后国有企 业改革指明了方向.
其三,要认识到国有化是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国有化,不是计划经济时 期的国有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 化往往与解决私人企业难以解决的某 些经济问题相联系,其特殊作用的发 挥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在西方国家, 国有化并不是决定经济制度的所有制 形式,表面上看它似乎是政治家用来 缓解危机期间出现的紧急状态的一种 政策手段,甚至成为其获取更多选票 的工具,但我们不能把国有化与市场 经济对立起来,也不能把国有化与资 本主义制度对立起来,市场经济需要 国有化是确定无疑的。社会主义国家 的国有化虽然有着特殊的理论依据,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规 模、范围、运行机制同样需要服从市场 经济的运行规律.
参考文献: [1]宗寒.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说明 了什么[j].江汉论坛,1999(6):5-10.
[2]严汉平,白永秀.国有经济存在的逻 辑及边界的确定[j].社会科学辑刊,2003 (4):73-77.
[3]徐传谌,张万成.国有经济存在的理 论依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 (5):41.
[4]、[5]、[8]金碚,刘戒骄.西方国家应对 金融危机的国有化措施分析[j].经济研究, 2009(11):38-46.
[6]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7-28.
[7]、[9]贾彩彦.中美国有化的历史比较 分析[j].中州学刊,2010(1):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