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开放型农业的思考
摘要:发展开放型农业,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村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产品创汇能力。随着重庆市大力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竭力培育支柱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发展开放型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重庆发展的“314”总体部署、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3号)的精神,实现重庆大发展,分析了重庆市发展开放型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庆市发展开放性农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3号文件;开放型农业;思考
国务院3号文件提出:“大力提高开放水平,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庆市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农民要增收,农村要发展,必须瞄准市场抓农业,顺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农业的国际分工和合作,以开放促加工,以加工带基地,走开放型农业发展之路。这既是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重庆市发展的“314”总体部署、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3号)精神的重要举措,又是实现重庆市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开放型农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发展开放型农业过程中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压力,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 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WwW.lw881.com农产品优势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加工链条不长,特色不明显。加工流通企业发展滞后,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由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其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能力十分有限,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2)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率低。全市目前仍处于人工加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能力低,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包装等新技术应用较少,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20个百分点。农业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从重庆市乡镇农业服务体系人员来看,专业技术人员不到20%。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奇缺外向型管理人才、外贸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与发展开放型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3)招商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从投资方向看,引进项目大多数均为生产初级农产品,而从事精深加工、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却较少;从引资渠道看,均为国内知名度不高、规模较小的企业,缺乏知名品牌企业及境外企业入驻。(4)农产品缺乏品牌效应。全市绝大多数区域的种养业依然沿袭着传统种养模式,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名牌产品少,整体水平不高,难以面对“十一五”时期wto保护政策放开后的激烈市场竞争。(5)生产要素制约越来越突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用地指标十分紧缺。在指标的分配上往往优先保证重点工程用地,而农业加工项目一般规模有限,很难进入重点项目的序列,往往造成有项目而无土地的现象,如大足县棠香农副产品加工园的建设至今因土地问题未得到落实而搁滞着。再加上农业存在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且抵押物不足,金融部门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较少,与工业企业相比,其难度和成本都相对较高,贷款期限短、额度小,导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二、发展开放型农业的对策措施
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统筹城乡开放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加快重庆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层次全面提升,努力实现全市开放型农业的新跨越。
(一)与时俱进调思路,进一步提高发展开放型农业的认识
思想决定出路。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把发展开放型农业作为推进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战略,是重庆市农业主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的现实需要。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实施“开放兴农”战略,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重庆市农业的发展基础和存在的问题,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立足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大力开拓两个市场,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支柱产业,全方位、广领域、多途径引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
(二)坚持不懈提实力,不断夯实发展开放型农业的基础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只有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实力,才能增强对外吸引力。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快水利工程推进力度,彻底解决工农业用水“瓶颈”问题;紧紧抓住建设森林城市的契机,以林业建设为主线,着力建设好笋竹、巨桉等优势产业集中区,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美化生活环境;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建设高标准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乡村公路硬化工程建设,整体提升全市的乡村公路等级。
2.大力推广农业科技。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实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大先进品种、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以高科技含量的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市场。立足提升农机投入、装备作业、农机服务水平和农机队伍素质,积极推进有条件地区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全面实施“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加强农业服务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随着产业发展而转移的流动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中心,整合“金农”工程、“三网合一”、“村村通”、“农信通”等信息网络,及时向农户提供科技信息。
3.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民是推进开放型农业的重要力量。针对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科学种田水平相对不高的实际,大力实施农村人才战略。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培养和造就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承担和推进技术运用的农民技术队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营销队伍、知识技能型专业化的农村能工巧匠队伍。特别是对外出务工多年、有一定资金积累、有一定经验、有强烈回乡创业愿望的农民工,应积极鼓励其返乡创业,带动资金、技术、市场等向农村聚集。加强农民市场知识的培训,重点引导农民树立市场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集中优势强龙头,大力培育开放型农业的市场主体
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始终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放宽政策、放活经营、大胆扶持、放手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队伍,使我市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更好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按照“扶大、扶特、扶优、扶强”的原则,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联合会的作用,借鉴工业企业在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方面的做法,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引导等有力措施,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金重组等途径,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水平。
3.鼓励工商业投资效益农业。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举措。立足现有基础,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到农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之中。坚持以工扶农,以农促工,走发展非农产业扶助农业的基本路子,培育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于一体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外向型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4.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针对目前相当部分农业企业管理粗放、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进行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形成科学规范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有针对性地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管理企业、开发产品、开拓市场的能力。
(四)围绕产业建园区,积极构筑开放型农业发展平台
1.建力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平台,拓展农业功能的有效载体,对实现以创业带就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就近加工增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区县要尽量做好相关协调工作,尽快落实建设用地,并按照“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认真抓好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到加工园区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园区在整合资源方面的优势,把加工园区建设同扶优、扶强、扶特农业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引进一批特色企业,形成特色企业群,使农产品加工园区真正成为龙头企业发展的新平台、农业引资主阵地、科技兴农的孵化器。
2.发展农业休闲园区。要围绕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城市和生产、生态、观赏、品尝、休闲、文化、教育等功能相结合的要求,建立一批功能全、档次高、设施齐、内容多的,不断提升园区的水平和档次。既让市民在周末体验农耕文化,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旅游的亮点;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五)面向市场调结构,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农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自身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把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放到全球范围内综合考
虑,按照国际标准组织来生产、加工、销售。
1.加快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有明显价格优势和很大发展潜力的畜牧、水产、蔬菜、水果、花卉等优势产业。加快引进和培育更多的名优新特品种,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以质取胜。
2.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各类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开发适合当地消费习惯的加工产品,提高精深加工的出口比重,增加农业附加值。
3.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业。重庆市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巨大的资源基础。应因地制宜地开发既受市场欢迎、适销对路又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独具一格的特色产业和产品。积极适应国际市场对绿色环保、无公害农产品的新要求,大力推广有机栽培和无污染的保鲜、加工、储存、包装、运输技术,加快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并作为未来占领发达国家市场的拳头产品。
(六)多管齐下拓市场,不断壮大农业发展空间
农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卖得了”和“卖得好”两个方面。
1.牢固树立市场化的理念。引导农民把庄稼种在市场上,把农产品变成商品,提高商品率;立足于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坚持优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2.重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按照特色产业发展趋势和“物畅其流”的要求,建设一批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壮大一批专业批发市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交易业态,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政府抓展销,企业搞联销,大户搞贩销”的办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贩销大户到大中城市去开设销售窗口和销售中心,到境外开辟市场,逐步形成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
3.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狠抓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质量体系认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和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积极推行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标准认证,使更多的农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开发销地市场需要的名优新产品。农业龙头企业要研究市场,做到既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又了解消费者的爱好,根据自己的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加大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积极争创全国知名商标、名牌产品,通过大力宣传,扩大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七)开拓创新调机制,切实增强发展开放型农业的活力
1.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建立高效、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是发展开放型农业的重要保证。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允许农户把土地作为要素依法自由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土地经营权流转中的引导、组织、服务和协调作用,促进土地流转进入有序的市场化轨道。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特别应落实好60岁以上和已经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让他们放心流转土地。
2.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加大林地流转力度,盘活森林资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承包、租赁、收购和参股等方式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加大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走依靠市场经营水利、发展水利的路子。不断创新农、牧、副、渔等产业经营机制,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实现多赢的现代农村产权经营新体制。
3.创新农业扶持机制。积极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增强社会力量对农业的参与支持力度,形成多方参与、多元投入的农业发展局面。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广泛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投向农业,通过农业招商引资活动促进农业区域间、国际间合作,不断提高农业招商引资层次和水平。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强信贷支农力度,切实改变农村资金非农化倾向。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建立农村信贷担保组织,健全完善农村小额信贷担保机制,重点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优化农村融资环境。
4.创新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构,针对当前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突出问题和困难,对症下药,重点解决,切实化解要素制约。积极搭建平台,拓展农业对外交流的渠道,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交流途径和网络,让更多的人到先进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更新观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宣传农业。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发展开放型农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5,(21).
[2]姜长云.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及其深层原因[j].经济研究参考,2006,(9).
[3]王勇.发展经营型农业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06,(42).
上一篇: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之我见
下一篇:欠发达地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