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郑州市创业环境SWOT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16 19:14

 一、郑州市创业环境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一)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郑州地处国家地理中心,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更是国家级战略“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郑州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之地利;同时,具有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势。传统的铁路中,京广、陇海两大动脉干线在郑州交汇,形成中国最早的十字交叉点。郑州北站是亚洲作业量最大的铁路枢纽编组站;郑州莆田西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货运站;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集装箱中转站之一,五条国际集装箱运输线路从郑州直通上海、九龙、连云港、天津、青岛港口。高铁建设将在郑州再一次形成新的十字框架,使郑州成为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双十字”中心。河南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国名列第一,以郑州为中心形成十字高速公路。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后,以郑州为中心,覆盖中原城市群的“半小时交通圈”、覆盖全省的“1小时交通圈”将会形成,郑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会更紧密。郑州还拥有新郑国际机场等的交通条件,有一类航空、铁路口岸和公路二类口岸各1个,货物可在郑州联检封关直通国外。郑州市内约有200余条公交线路,有城际公交、城市公交、都市区公交和旅游公交四种公交类型,到达城区各处。郑州快速公交(郑州BRT)2008年动工,2009年6月份投入运营。郑州市规划郑州地铁线路6条,正在修建,这些交通设施的不断投入完善,使郑州的交通优势地位更加凸显。
  (二)劳动力资源丰富。河南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大省,郑州市人口众多,2011年底人口885.7万,其中市区人口437.4万,城镇化率64.8%,郑州市正在逐步实现城镇化,其中农业在业劳动力隐性过剩,形成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为创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三)城市性格包容开放。促进社会和谐体系的建立、畅通城市各阶层的民意,迫切需要城市包容性发展,以开放、包容、博大的胸怀,接纳城市发展新的血液和力量。包容就是接受不同地域人群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郑州的性格如同烩面一样具有包容性。郑州是一个由火车拉出来的城市,随着1954年河南省的省会迁入郑州,郑州吸收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东西南北中各种文化,各种生活方式逐渐融入,形成了现今的城市性格。包容性首先体现在不排外,郑州大部分人来自各地,土著很少,融会西东、汇聚而成,从而天生不具备排外性。包容性还体现在人性化,大量的都市村庄存在,给外来人员提供了便宜便利的居住条件。包容性还体现在参与性,2011年两会让网友去参与,2012年两会又请进城务工人员旁听,还有重大决策的市民参与,使新旧市民有城市发展的归属感,这既是“博大、开放、创新、和谐”城市精神的必然召唤,也是郑州城市包容性发展的具体践行。
  (四)文化底蕴深厚。郑州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商朝早期都城在郑州境内,郑州有“商都”的雅号。郑州被认为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中国国务院确立的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因此“商都”也具有“商业之都”的含义。
  二、郑州市创业环境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一)服务环境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落后的服务业。近年来,随着郑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服务业发展迅猛。但总体来讲,郑州与武汉、西安等城市相比,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处于滞后状态,金融、会计、咨询、信息、物流、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总量仍显不足,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仍较低。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为1,974亿元,占GDP比重为39.64%。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其无法为郑州市的创业提供必要的服务,阻碍了郑州市的跨越式发展。二是中介服务组织尚不完善。中介服务组织是市场经济中非常活跃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实现科技、经济互动,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纽带。完善、高效的中介服务平台是创业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可靠保障,各类中介机构可以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提供设备、信息、人才和资金等创业要素,是创业网络建设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郑州市中介服务平台建设缓慢,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相对较少,成为制约郑州市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融资环境不完善。目前,郑州市的融资环境还不完善。对于新创业的企业来说,融资困难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首先是融资渠道狭窄。绝大多数创业者的资金来自于个人及其社会关系,只有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金融产品与服务品种较少,不能有效满足不同投资主体的需求。在政府融资并吸纳社会多元投资方面,郑州市与全国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其次是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风险资本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银行科技贷款,有时国有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也会自筹资金。投资主体相对单一,风险机构主要由政府科技、财政部门所开办,私人资本因惧怕高风险而不敢贸然进入,民间投资主体积极性不高,投资比重偏低。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诸如风险投资、首次公开发行(IPO)等新兴融资渠道并未建立起来,市场运行无法实现良性循环。风险企业缺乏、风险投资人才严重不足、缺乏为风险投资服务的中介机构及监管体系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创业意识不如意。郑州市地处中原,深受孔孟哲学影响,思想比较保守,小富即安、温饱即安、贪图安逸、不愿离家、因循守旧的思想表现得比较严重,缺乏创业的热情和冲动。这种价值观所构成的文化氛围对创新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中原文化在社会理念上重道德轻律法、重政治轻经济、重义轻利,在经济政策上又主张“以农为本,以商为末”。中原地区的这种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大相径庭,保守的文化氛围将会扼杀创新思想的萌芽。郑州市作为农业大省的省会,长期以来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商品意识淡薄,小富即安的思想普遍存在,合作、诚信意识差,这些都不利于创新。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员工求稳怕变,行为保守,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人们面对各种创业机会,缺乏进行创业实践的勇气,缺乏风险投资的热情。就业倾向严重偏向于稳定性强的行政事业单位,迫不得已才去创业。
  (四)创业层次不高。创业从动机角度, 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生存型创业;二是机会型创业;三是生存加机会型创业。生存型创业的目的在于谋生,为了谋生自觉地或被迫地走上创业之路。该类创业大多数属于尾随型和模仿型,规模小、项目多集中在服务业,并没有创造新需求,而是在现有的市场上寻找创业机会。由于创业动机只是为了谋生,往往小富即安,极难做大做强。机会型创业的出发点并非谋生,而是为了抓住、利用市场机遇。它以新市场、大市场为目标,因此能创造出新的需要,或满足潜在的需求。机会型创业会带动新的产业发展,而不是加剧市场竞争。生存加机会型创业是把生存型创业与机会型创业集合起来,以生存为目的,以机会求发展。一些民营高科技产业,做大做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大多属于生存型与机会型创业。该创业类型起步就创造新产业,进入大市场,待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就有更大的创新动力,更大的创业抱负。郑州市现阶段的创业更多的是生存型创业。创业者的素质整体偏低,主体是下岗工人、失去土地或因为种种原因不愿困守乡村的农民,以及刚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其中许多人是被逼上梁山,为了谋生混口饭吃。一般创业范围均局限于商业贸易,少量从事实业,也基本是作坊式的小加工业。
  三、郑州市创业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建设中原经济区成为国家战略,郑州是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是重要的责任担当者。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分重视郑州的地位与作用。《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提升郑州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不断增强对中部地区的区域中心服务功能和对中原经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呼应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提出了建设郑州都市区,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和提升辐射力。建设郑州都市区是创最佳创业环境城市的有效途径,这对郑州创业环境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二)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上受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综合因素影响,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强烈,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大批产业已开始梯度转移。中西部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中国自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河南特别是郑州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的空间配置更趋优化,郑州已经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从2010年起,工信部连续两年与河南省政府在郑州共同主办承接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共签约项目1,188个,总投资4,980亿元,目前确定落地项目895个,项目落地率75.3%,富士康、格力电器、奇瑞汽车等一大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落户河南。2010年郑州上会签下项目23个,投资总额达222.8亿元,名列河南首位。其中,中原区承接香港金马凯旋集团的中国家具CBD工业园项目,投资额为130亿元,为河南省签约的最大项目。2011年郑州市上会签约项目10个,签约金额273.8亿元,居全省首位,项目涵盖汽车装备、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郑州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会产生大量对相关产业及服务的需求,为创业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制定创业政策。河南省和郑州市政府历来重视就业和创业。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促全民创业优惠政策,并通过《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民创业的意见》、《中共郑州市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就业推动全民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政策,通报了郑州市全民创业的情况以及促进全民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放宽工商登记条件,降低门槛,帮助创业者拓宽创业领域。
  四、郑州市创业环境的威胁(threats)分析
  (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在郑州,许多盗版软件、图书随处可见,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同时,一些未及时申请专利的科研成果,被其他公司抢先一步申请了专利,不然就是被注册了商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产权就是财富。从大的方面来讲,知识产权的保护还可能会关系到一坐城市或者国家能否持续发展。必须要认识到商标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大家都要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二)吸引人才能力不足。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人才的共同作用。郑州地处内陆,受地理因素等影响,在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方面与北上广比较明显处于劣势。目前,郑州以至于河南省高校进入211的只有一所,自己培养出来的院士仅有三名,而江苏省仅南京大学就有院士20多名。郑州市人才形势严峻,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瓶颈严重制约着产业素质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政府工作效率不高。郑州市国有经济比重大,旧体制包袱重,政府职能很难一下子完全转化到为多种经济成分平等服务的角色上来,偏重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而轻视个体私营经济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政府还没有从过去的官本位、权本位的思想转变到企业本位、企业家本位上来。部分基层部门和干部职工,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低下,对党委、政府制定的政策落实不到位。长期以来,各部门已经形成思维定势,习惯用行政审批方式来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过分强调行政审批的管理作用,把关注点放在对市场准入的管理上,期望通过对市场主体一方的准入资格管理来保护另一方的利益,使得河南创业环境不理想。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传竹,掌卫卫.区域创业环境研究十年综述——基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1999-2009搜索[J].科技创业月刊,2009.11.
  [2]严琰.河南省创业环境现状分析.企业导报,2010.9.
  [3]王庆华.论河南省各地市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前沿,2012.4.

上一篇:合规文化的理论阐释与实践的策略解读

下一篇:武汉城市圈塑造“两型”生活方式的实践探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