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加强对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评价的方式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28 18:23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4-0057-03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资本的积累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也加速了人的片面化和异化。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与人的片面化、异化之间的矛盾,具有普世性,任何国家都没有解决好,在中国也日渐凸显。三十多年来,各国大量事实充分说明,现代社会生产力自身的构成、功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客观地要求由传统社会生产力(物本位)向现代社会生产力(人本位)转变。这样就对各个国家和地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对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评价有待深入
  以人为本,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全人类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对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评价,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具有深刻的实践背景和理论背景。有的人之所以认为“以人为本”不能评价的原因之一就是错误地把以人为本的概念过于抽象化了,没有看到它明显的实践导向和丰富的内涵,没有看到要评价的是“以人为本的实现程度”,而非概念本身。同时,也是由于他们在研究中对相关核心概念缺乏理解,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假设关系。
  国外虽然未评价以人为本的实现程度,但却非常注重人文发展指数、幸福指数的建构,注重人的发展和幸福。国内关于以人为本实现程度测评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在某些研究中有所涉及。胡学锋(2004)在我国1995年制定的全国小康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包括6个方面36项指标。蒋锦洪、张晓琴(2007)建立了经济发展的人本价值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人均GDP及增长率、人均基本必需品消费量、就业率、人均预期寿命、婴幼儿死亡率、就学率、人均睡眠闲暇小时数、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民民主参与选举的比率、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均等程度、安全和卫生设施状况、对个人发展前景的信心程度、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等多方面。孙学敏等(2008)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估各级领导班子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平均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初、高中升学率,教育娱乐支出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疾病控制和预防,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恩格尔系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郑颖、徐辉(2011)提出,以人为本的指标体系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从4个方面进行测量:物质文明建设的测量,主要包括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广场建设、医院建设等的评价;政治文明建设的测量;精神文明建设的测量;生态文明建设的测量。从总体上看,迄今为止对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评价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评价很少,亟待加强。
  二、实践呼唤着对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评价
  (一)加强对它的评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如果没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自身关系的总体和谐,人类就无法发展。因此,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处理好人的内外部关系,做到全面和谐发展。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于世界中非均衡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和谐与不和谐成为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矛盾。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以来,深刻总结了经验教训,认识到了现代化这把“双刃剑”的负面作用。过去以经济增长为动力的发展模式,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四十多年来,环境危机成为全球共识,自然资源逐渐枯竭,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人类生活与环境污浊和拥挤不堪。人类面临一个人口快速膨胀,耕地急剧减少,水陆全面污染,资源成倍损耗,全球气候异常,生态失调,臭氧屏障趋薄,海水逐年升高,自然灾害频发,多种疾病困扰的世界。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向人类发出了警告:人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是失败的,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道路。现在许多国家都深刻认识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新型现代化道路。中共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其中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二者关系和谐了,人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空间。
  其次,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城乡、区域、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大量贫困人口与千万、亿万富翁群体并存,这样就会导致人与人的不和谐,甚至引起社会动荡。二是缺乏科学发展理性。造成了经济高增长、社会低发展的失衡局面,社会治理滞后,社会事业没有得到较快发展。三是在一些地方经济社会秩序失范现象严重。四是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往往单纯重视效率,轻视公平。特别是对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公共服务方面投入少,对农村弱势群体帮助不够。
  再次,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前,在一些地方人们还存在着利益对立和冲突,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现象依然存在。在全社会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还需时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还有待形成;保持各阶层之间、不同地区和行业人群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最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人的自身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人的自身和谐包括身体和谐、精神和谐、心态和谐、性格和谐等诸多方面。这个问题不仅发展中国家没有解决,发达国家同样也没有解决,比如世界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很多。上述不和谐现象已经危及到了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解决这些不和谐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抛弃“人类中心主义”“物本位”,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加强对它的评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建设小康社会 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实现其具体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否则还会回到“物本位”的老路上去,偏离正确的轨道。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采取的是增长导向型的发展战略,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向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倾斜,造成了相当一部分社会群体和地区被排斥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之外,同时还加深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降低了农村资源使用效率,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和资本相结合,许多农民失去了创业和就业的资本,发展机会受到很大限制。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也是提升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基本要求。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的投资力度,2006年减免了农业税,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三农问题”得到了缓解,一些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多种原因,加之存在着社会排斥,各地农村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总体上看我国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还不高,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差异较大,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
  (三)加强对它的评价是培养知识农民的要求
  人类已进入知识社会,传统农业的终结必然导致传统农民的终结。农民是发展知识农业的实施者和受益者,在农村坚持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以农民的发展为本。培养知识农民是知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走在了我国的前面,大批知识农民已经崛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农民的培养,如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文化科技三下乡”、实施“燎原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等,提高了一些农民的素质,但是无论是在培养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我国都还较为落后。广大农民的素质还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传统农民向知识农民转变的任务还很艰巨。
  (四)加强对它的评价是消除农村贫困的要求
  贫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的综合概念。贫困既包括经济贫困,也包括政治贫困、文化贫困。其中文化贫困是主体性贫困,是其他两种贫困之源。因此,不消除文化贫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人们就难以摆脱贫困的命运。目前世界上还有许多贫困人口,按照我国2011年新的贫困标准,估计贫困人数占我国农村人口的15%~18%,约1亿人左右。其中多数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庞大的贫困人口群既降低了我国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比例,又给政府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消除贫困,不仅包括物质指标,还应包括文化、环保、安全等其他民生指标。即使按照联合国人文发展指数(HDI)评价,我国发展水平也是较低的,实现以人为本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共中央早就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其变为现实,必须彻底消除农村文化贫困。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建成小康社会,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五)加强对它的评价是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要求
  萨缪尔森曾将GDP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00年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处于对GDP的“崇拜”之中。但是,从GDP诞生之日起,它的种种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劳动者闲暇减少、福利损失、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就不在GDP的测量范围之内,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也与GDP无关。可是,若放弃GDP,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发展呢?对此,不丹国王旺楚克在1970年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GNH)。他认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追求GNH最大化是不丹政府至高无上的发展目标,其多年实践的结果是:在人均GDP仅有700多美元的不丹,国泰民安,人民对政府无比信任和拥护,是世界上幸福感最高的国家之一。纵观100年来各国发展经济的目的,其本质都逐渐偏离了“人”这个最根本、最终极的目标。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以往经济发展的目标与逻辑,把经济发展建立在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上来。从这个角度看,提高“幸福指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我国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就已经主张将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取代片面的经济增长,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框架,但是各地对国民幸福的增长重视程度不同,城乡之间差别较大。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也以GDP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并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各国发展经验也表明,过度强调这一指标体系必然会陷入不良的发展路径,会使整个社会付出高昂的生态成本、资源成本、社会成本,影响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数亿人口在农村。在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充分重视GDP的重要作用,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教训也告诉我们,仅仅重视GDP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强调GDP的同时,把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摆在重要位置,实现由重视GDP向重视GNH的转变。
  三、结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随着实践的发展,对它的评价问题日益凸显,实践呼唤着对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科学评价。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幸福程度,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搞好对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科学评价,才能真正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更好的对策和制度安排,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好,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幸福程度,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胡学峰.坚持以人为本改进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J].南方经济,2004,(7).
  [2]蒋锦洪,张晓琴.建立经济发展的人本价值评价指标[J].理论建设,2007,(6).

上一篇:永州农业科技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性策略

下一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管理问题和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