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我国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却面临高通胀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28 18:26

 关键词:紧缩性货币政策;基础货币;高通胀
  央行从2010年1月12日起,一共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12次,每次0.5%。并且于2010年10月19日起一共加息了5次,每次0.25%。这种不断紧缩的货币政策一直持续到11年12月5日,此时,央行下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利率0.5个百分点。即使之前央行实施各种紧缩性货币政策,可是通胀的压力有增无减:2010年CPI呈递增趋势且增幅不断扩大,2011年的物价总水平也仍处于高位。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为何不断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却面临高通胀呢?
  一、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
  (一)中国处于资本管制状态
  在货币领域中,一般把基础货币分为两个部分,即央行自主的基础货币投放和因为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基础货币投放。中国目前处于资本管制状态,外汇与人民币的兑换只能在央行进行,中国的贸易顺差和外商投资的热钱不断流入,使得央行以兑换外汇而产生的被动性投放的基础货币不断增加。
  自从1992年的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由1992年的210亿美元(当年GDP的5%)增加到2009年6月的2.4万亿美元(接近当年GDP的一半)。到2011年3月末,我国外储余额为30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4%。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进一步收购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并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利率于0至0.25%的区间不变,欧洲央行、英央行、日本央行紧跟其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印钞策略营造了全球宽松的货币环境。美欧日政府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结果是利率逐步进入零利率区间,2010年10月份中国央行开始加息以来,现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了6.56%的高点,远远高于许多国家近于零利率的水平。利差诱使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形成外汇占款,从而加剧了央行基础货币的被动发放,从而导致物价上涨。
  (二)对冲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需实行从紧货币政策
  央行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过多,使得市场上的货币多了。在此,我利用费雪方程式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假定产量是外生(由家庭和企业的微观经济供给决策)决定的,由Q表示。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也是不变的,另外M表示货币量,P表示价格水平。就有如下方程成立:P=MV/Q从货币主义的观点来看,当产量Q和流通速度V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M的变化都会转化成价格水平P的变化。那么当基础货币的投放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物价的不断上涨。
  面临外汇流入而使基础货币投放过多的压力,为了对冲被动型投放的基础货币,央行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和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银行体系保留的基础货币增加,减少基础货币通过乘数作用产生的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基础货币投放过多的压力,但是这种行为的效果并不能抵消基础货币投放过多本身的冲击,所以通胀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是仍掩盖不了物价不断上升的势头。
  二、紧缩抗通胀的有效性分析
  (一)商品供给主要受成本挤压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货币紧缩政策的实施直接抑制的是总需求,然后需求的减少导致供给的减少,因此总供给的下降应该是慢于总需求的。这种看似有理的推论其实是不能成立的,其原因在于货币紧缩时,商品总供给受到的抑制不仅源于总需求,更主要的是受成本的挤压。现在我们假定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那么央行向市场投放的货币削减,这就形成了货币供应的缺口,而此缺口的存在必定会中断许多货币流通的链条形成堵塞从而导致流通速度的下降。货币流通速度越慢,流通中需要的货币就越多,那么货币供应的缺口也会越大,货币供应的缺口越大又会进一步的导致流通速度的下降……,整个社会商品生产和流通因此进入货币供应缺口不断扩大和流通速度不断下降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商品周转速度的减慢,一定时期内的销量和产量就越少,那么成本中的重要部分:固定资产折旧、仓储费用、借款利息、厂房设备店铺等租赁费用、一些办公费用以及工资中的一部分等分摊到每件商品中就越大。不论工业还是商业都是如此。商品周转快慢会使其单位成本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货币紧缩时,商品供给所受到的抑制不单单是从需求传导过去的,更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成本的挤压。另外,即使一些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因为货币紧缩时资金普遍的短缺或者贷款成本过高而无法扩大甚至减少生产。因此,需求的下降,成本的上升,加之生产和流通资金短缺,这三者的综合起来必定使央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时商品供给下降得比需求更厉害。正是由于商品供给的下降幅度大于商品需求的下降幅度,才使未被挤掉的那部分商品不断上升的成本有了推动价格上涨的空间。物价上涨,造成了成本性的通货膨胀。所以,在上调12次存款准备金利率之后通胀问题依旧严峻时,不仅要反问: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抗通胀是否有效?
  (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副作用
  此同时,长期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社会也产生了不小的副作用。首先,货币供给的缺口使得一些中小企业出现资金断裂的现象,其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次,不排除某些企业因为在银行筹集不到资金而转向高利贷,高利贷过高的利率使得借款人的利润空间缩小。更有甚者,若个人或企业到期的资金不能偿还,那么就会出现债务人外逃躲债的情形。最后,市场资金供给的缺口难免会导致利益的驱使使银行资金进入高利贷领域,这是极不正常的金融混乱现象。
  作为一个仍处于市场化转轨进程中的新兴经济体,我国经济市场化时间较短,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到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传递过程是很复杂的,它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央行何不尝试着制定新的货币政策作为稳定经济之路的一种探索呢?

上一篇: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综述

下一篇:中国的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