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方式

发布时间:2015-07-28 18:54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006-03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确保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本内容
  建设绿色生态省,海南率先实践,凭借得天独厚的环境生态条件和持续地努力,取得了骄人成就;建设国际旅游岛,经国家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再次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海南岛建设与发展在“海峡两岸”与南海经济发展所处的地位和影响有目共睹。
  国际旅游岛是以岛屿参与世界经济发展分工合作中形成的,根据其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选择旅游产业作为其主要的产业,并依托此产业功能体系产生强大的国际客源聚集能力,而形成的岛屿经济文化发展形态。国际旅游岛包含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旅游业主导,即旅游业成本岛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二是国际化,即在旅游产业领域内,实现旅游服务自由、国际化,具有超国界吸引力,客源市场广泛且面向世界各地。
  国际旅游岛的主要特点是:人员、物资、资金进出充分自由、方便、快捷;“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丰富多元化;旅游业的开发、经营、管理、服务实现国际化、信息化。国际旅游岛主要具备条件包括:一是岛屿旅游形象鲜明,旅游品位高雅,旅游产品丰富,达到世界级标准;二是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三是拥有通达世界主要地区的国际化交通、通讯网络体系;四是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完善,能满足不同国家旅游者不同爱好和消费层次需求;五是国际国内游客众多,接待规模在同类旅游地区位居前茅,其中,国际游客数量、旅游外汇收入及其所占比重较高;六是为国际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提供简便的入境手续,具有良好的国际语言通行环境和标识系统,完善的医疗、安全保障体系,文明的居民素质,良好的政府形象,较高的城市管理水平等。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力争用10—15年左右的时间,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服务国际化、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海岛生态旅游特色鲜明、旅游环境安全、中外游客向往的国际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
  2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海南作为后发展地区,国家重点战略发展特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海南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2.1经济发展的转变方式
  深化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建立健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一,注重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带动现代服务的发展,改善经济结构。旅游业是最终消费产业。同时,由于旅游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等多种娱乐方面,间接影响的有金融、保险、通讯、医疗、农业、环保、印刷等社会各部门发展,几乎覆盖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一个地区只要加快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扩大服务业的规模,还可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设立“中国海南国际旅游岛”,构建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注重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促进海南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好地引进外需、拉动内需、促进消费,这对发展海南省岛屿型经济尤显重要。
  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主要是依山靠海、发展两通,建立以三大支柱产业(热带农作物及其延伸产业、海洋产业、国际商贸业)为主题的地方特色产业结构,兴岛富民。
  第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和高水平。建省初期,曾围绕海南的主导产业的定位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争论,直到“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方针的确立才统一思想。近年来,海南在热带农业、新兴工业等领域培育成长起一批支柱产业,带动了经济总量和质量的迅速提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必然会逐步下降,而海南岛的生态环境对工业的承载力有限,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也相对薄弱。站在经济角度去分析,海南真正的优势和潜力主要在海岛旅游,所以未来引领海南走向世界、抢占发展制定点的产业定位在海岛旅游产业。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同时又是国内乃至世界上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未被污染的地方,具有典型的热带滨海风光的海南将必然会成为一个具有生机的国际旅游集散地。
  海南在新一轮区域竞争和改革开放中的角色选择。在中国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梯次推进中,海南曾经走在了前沿:率先建立了省直管市县体制、率先实行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率先推进以股份制为主体的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了以养老、工伤、失业、医疗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开放了重要港口、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并赋予全国最优惠政策。当时改革开放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给予的特殊政策。现阶段,中国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以优惠政策为主要特征的改革开放模式,正在被以自我创新和综合改革试验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模式所取代。上海、深圳、天津、重庆等正在各自优势领域进行着新一轮的综合改革试验。同时,国内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例如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东北在振兴、中部在崛起、西部在大开发。海南要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区域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显然,最有优势的突破点就是“旅游”,依靠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和优良自然环境,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港航条件,以建立国际化的旅游集散中心为目标,将使海南岛的国际形象和海岛特色更加突出和鲜明。
 完成海南大特区新使命的根本要求。2001年,江泽民同志到海南考察,要求海南在体制创新方面迈出更快、更大的步伐。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指出:“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 方面走在前列”。2003年7月,温家宝同志在深圳考察工作说,“经济特区要进一步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发挥示范作用”。胡锦涛同志更明确地提出,要“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产业特色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突出经济特区的特点,推动海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显然,海南大特区的使命在新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为此,省五次党代会向全省各族人民发出了“重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的号召和承诺。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岛、构建洋浦保税港区等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开放的新思路。显然,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建设国际旅游岛,从旅游业切入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尝试,把国家确定的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方面的重大举措放在海南先行先试,是海南完成特区新使命的重要途径。2011年海南省除了出台新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还整合了各方面支持政策,逐步形成支持体系。各市县政府和各部门也相继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在全省形成支持金融发展的良好氛围,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并且,海南金融业的资本市场形成了多年未见的多方位、多层次融资的可喜局面:4家企业境内外首发上市,1家企业定向增发,5家企业发行债券,1家企业发行中期票据,2家股权投资基金成立。
  第三,重视地区型旅游发展。海南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旅游业从一个不起眼的小行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经济总量不断提高。但是,与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世界其他著名的旅游岛屿相比,海南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国际知名度不高、规划水平较低、旅游精品不多、产业规模偏小、旅游服务不配套等突出问题。土地面积不到海南20%,人口数量不到海南40%的巴厘岛,每年接待境外游客超过150万人,旅游收入超过20亿美元,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0%。近年来,受到博鳌论坛、航权开放、“9+2”区域合作等重大开放措施的直接影响,海南旅游经济结构正加速转型升级。据统计,2006年,外国游客和旅游外汇收入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分别增长72.88%和7836%。从海南旅游自身发展实践就充分显示出,开放性是旅游产业的真正生命。目前,旅游业作为世界经济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也是WTO关于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其开放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的。局部地区开放或全方位开放的旅游服务及其相关领域的自由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的主流。要使海南的旅游业确良发展成为未来海南的核心支柱产业,就必须抢抓历史机遇,以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重要载体,尽快提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素质和水平,有规划、有步骤地对全岛现有的旅游设施、接待设施、服务设施进行国际化的改造,努力提供国际标准的旅游服务。
  2.2转变国际旅游岛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将会使海南成为世界经济界、文化界、政界等各个领域的名流人士汇聚的地方,从而带来最新的科技、信息、理念,世界文明将在这里碰撞、繁衍,这必然会对海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带动整体社会文明的变化和提升,使海南与世界真正牵手,融入国际化潮流。
  第一,带动海南对外开放,提升海南国际化程度。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必然要按照国际化旅游标准的要求,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设备的国际化配套服务功能建设;按照国际化标准,对海南海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产业设计与配套建设;加强国际旅游合作,加快国际旅游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国际化旅游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育良好的国际旅游环境氛围。因此说,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过程,就是海南走向世界国际化的过程。
  第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与国际对接。国际旅游岛建设对政府施政方式也是一次考验,它要求对现行管理理念、管理体制按照国际化要求进行改革。这就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尤其是要明晰政企职责,实行政企分开,把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力量集中到宏观产业指导上来;要改革和完善各级旅游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制度,提高旅游管理水平;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审批行为,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加强旅游行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建立一批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企业及旅游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并使之成为加强行业自律的主体。这些措施的效应,将有效推动政府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3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建设好国际旅游岛
  在借鉴其他国际性旅游地区与景点经验的基础上,海南应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方面与细微环节中把握、建设好国际旅游岛:
  第一,全面开放旅游及相关产业。全面开放就指旅游市场实现全面放开,实行旅游零关税。给予海南旅游主要产品零关税的政策,设立免税商场,境外游客在海南定点商场购买的特定商品,实行出境退税制度。同时,对从事旅游产业的开发与经营,进口自用设备免征关税等;允许以度假为目的的境外私人游艇停泊海南,并简化入境手续;鼓励投资开发海洋旅游,丰富海南海洋旅游产品。
  同时扩大旅游相关产业的开放,如旅游餐饮业、文化、会展、体育产业等。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实行更加灵活的旅游及相关产业项目审批政策;允许海南在不违背土地使用规划、不占用现有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发展高尔夫产业;赋予海南更大的中外文化体育交流活动审批权和文物进口审核权,加大文化开放力度;加快发展国际会展业;允许开展外汇兑换公司试点工作,设立小额外币自由兑换窗口,办理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允许外资独资设立医疗康复机构,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康复保健体系;建设与旅游相关的各类国际学校。
  第二,继续扩大航权开放和“9+2”区域合作。国家民航总局赋予海南的航权开放政策包括:境外航空公司可以不受对等经营限制,开飞海南航班或将其他国家航班延伸至海南;允许境外航空公司在海南设立运营基地等。此举不仅吸引了国外航空公司在海南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的运力投入,刺激了海南航空运输业务的超常规增长,也带动了以国际休闲旅游业为龙头的海南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扩大了海南对外开放领域,提升了海南 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现阶段,在我省已经实施的第三、四、五航权开放的基础上,拓展区域旅游,争取使海南成为按航空自由港方式运作的区域航空枢纽中心,同时更大程度地维护国家领空权利,这是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特定设计安排。
 继续开展泛珠三角“9+2”合作调研,提出从海洋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市场流通、旅游产品与旅游市场开发、举办新兴工业、交通运输合作、城市改造与电力等基础设施合作等七个领域开展琼港合作及珠三角合作与对接,加快发展海南。
  第三,扩大入境免签范围。对海南来说是进一步扩大国际游客的免签范围,为游客进出海南岛提供尽可能的方便和自由。海南目前经国家批准,已对21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在指定的旅行社组团下给予免签,时间为15天。建设国际旅游岛后要争取:免签的范围由团体扩大至个人;扩大免签证的国家和地区,可考虑在与海南有直航的周边国家、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与地区,均建立可入境免签协定;免签时间适当延长。“免签证”政策是实施国际旅游岛有主要特征,也是旅游服务国际化的趋势。
  第四,更加优惠实施离境退税与离岛免税政策。离岛免税政策是国家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一系列政策支持中最重要的政策之一,这项政策含金量高,影响面广,可以直接带动海南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步伐。
  海南期待能参照韩国济州岛和日本冲绳岛等旅游业发达地区的经验,给予国人免税的待遇,国人每年按一定额度来购买免税品,主要目的是吸引游客。国人免税和市内免税店的政策对海南旅游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进一步推广APEC商务旅行卡。帮助海口地区企业更便捷地“走出去”开展境外经贸合作,特别是前往APEC经济体开展旅游促销和招商引资。目前海口市外事侨务办已为40多家企业负责人申办了APEC商务旅行卡,并实行零收费制度,其卡涵盖旅游开发、高效农业、高新科技、进出口贸易、药品制造和房地产开发等多种经济行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整个海南省都会逐步实行该卡的全省互通使用。
  第六,大力推广4S旅游服务。导游行业是海南旅游业的窗口服务,导游人员服务、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海南的旅游形象,更关系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败。南山文化旅游区旅游4S服务站在2011年1月19日在三亚建成迎宾,这也是我省景区创建的首个集旅游营销、咨询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游客到访服务站,集形象展示、产品销售、旅游服务、信息咨询与游客满意度调查等旅游“4S”要素为一体,向市民及中外游客提供贴心而又便捷的个性化服务,方便市民和游客快捷地获取有关三亚旅游的全方位信息。南山旅游4S服务站的建成,开辟了我省景区为中高端客源服务的新渠道,也是景区提升服务水准的新路径,值得旅游界借鉴并广泛推广。同时旅游局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海南经济特区导游人员管理规定》,从法制层面规范了海南导游市场的管理,制定相应地旅游景点导游的规范行为和旅行社管理的规章制度。
  第七,发展“三沙”及无居民岛旅游。海南省三沙市是由国务院于2007年11月批准设立的县级市。三沙市管辖着位于中国南海的海南省下的西沙、南沙、中沙三个群岛,隶属海南省,面积2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领土的四分之一。它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县级市,也是中国领土最南端的城市。由于西南中沙群岛及其海域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军事化管理状态,除西沙永兴岛上有一定数量的驻岛职工、民工和渔民外,其余岛屿少有人常驻,多数渔民以流动作业为主,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由于永兴岛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使永兴岛已初具小城镇雏形。
  国家旅游局近日正在与海南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推动有序开展西沙旅游。开展西沙旅游有利于守边护防,宣示我们的主权存在,也有利于中国南海其他岛屿问题的存在,有利于推动海南省无居民岛旅游事业和岛内经济发展。赋予更加开放的海洋旅游政策。进一步开放国际邮轮航线。中国民政部网站21日刊登《民政部关于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的公告》批准,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永兴岛。设立三沙市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的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保护南海海洋环境。
  第八,争取离岸金融业务尽快落地。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在《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海南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这是继深圳、上海、天津试点离岸金融业务后,中央批准的第四个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地区。在2012年初刚闭幕的海南省两会上,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对农工党海南省委所作发言《关于海南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的建议》做出批示,请省政府组织专门的班子,抓紧起步研究,适时探索推进。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定之透露,“离岸金融业务”今年或将在海南落地,关键在人才引入和培养。
  海南将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可以吸引国际性银行、保险、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落户海南集群布局,形成集聚效应,用政策和良好的服务来换取可持续的税源,可提升海南经济的层次和水平,做大海南金融这块蛋糕,海南的旅游也将继续走向国际化。对海南以及本岛居民来说,离岸金融业务试点能给海南带来更多的税收和银行利润,又能活跃本地的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等。另外,开展离岸金融业务需要招募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国际金融、会计等金融、经济业务人才,同时开展的相关拓展业务,也将推动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这对海南的人才就业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关注离岸金融业务的海南大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毅武认为“海南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就意味着把国际金融业引入海南,对海南金融业的推动不可小视。”2012年1月9日,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定安支行正式开业,标志这最早落户海南的金融机构开始加快网点战略布局。为了抢占“离岸金融业务”先机,深圳发展银行海口分行实施全岛发展战略,合理配置网点资源,同年2月19日在海南西部重镇儋州设立了 支行并揭牌。
  第九,切实加强政府的指导与监管职能。为了缓解短期海南旅游高峰期的服务压力,确保中外游客到三亚可以玩好放心,三亚旅游行业在2011年初启动了旅游市场信息数据库的构建工程,即旅游协会将在三亚100家酒店、20家旅行社、10家景区、5家大型购物等企业的样本数据基础上建立市场数据共享系统,构建功能性强大、信息涵盖广阔的信息平台。主要目的是通过有关部门有效的价格监管,及时发布市场信息,让各旅游企业摸清市场行情,更理智地定价,维护了节日市场的旅游产品价格的稳定,从根本上避免了行业内部“价格战”、“挖墙脚”等不规范的恶性竞争行为,以开放、透明的信息共享措施换来规范、有序的市场,将三亚旅游市场看作一盘棋,各旅游企业和部门协同打拼市场,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王毅武.问答国际旅游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
  [2]陆丹,王毅武.解读国际旅游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5).
  [3]王毅武.国际旅游岛简明事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

上一篇:电网实时信息发布系统稳定性的路径研究

下一篇:产业结构变迁与中印两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