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欧洲债务危机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01 09:38

摘 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自2009年爆发以来,虽经各方协商力求解决,但形势仍十分严峻。本文在分析了接受救助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各自的情况的基础上,对危机的原因做了深刻剖析。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公共资金支持;流动性困境


一、希腊: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自2009年末起,经多轮谈判协商,历程艰难。
那么希腊危机根源何在?
    宏观失衡是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欧盟成员国中规模较小、较不富裕的国家,1999-2008年间希腊GDP年均增长率为3.9%,高于欧盟平均水平。然而希腊经济过度依赖消费,同一时期经济增长对消费依赖程度平均为90.4%,导致外部逆差扩大、政府债台高筑。过度债务容易导致违约和危机。
简言之,希腊处于一个困境:债权人知道,希腊缺乏信誉度,不可能以其可负担的利率借到资金。希腊仍将依赖数量越来越大的官方融资。而这又创造了一个更深的陷阱。
二、爱尔兰:
       爱尔兰是欧元区第二个接受救助的国家。金融危机之前,爱尔兰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流入,带来了国内经济的繁荣,但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资本流入嘎然而止,银行坏账累积。爱尔兰政府在2008年9月为银行债务提供了担保。但由于经济陷入衰退,加上纾困银行,爱尔兰政府的财政成本上升,爆发了公共债务危机。
如果没有外部融资,爱尔兰政府将会违约。但欧盟提供了救助,爱尔兰的债务水平近一步上升。
三、葡萄牙:
    2011年3月份,葡萄牙成了第三个申请资金援助的欧元区国家。
3月份,葡萄牙以将近6%的利率借入10亿欧元的一年期贷款(作为比较,德国能以1.3%的利率借到同样的贷款);五年期贷款利率则高达10%。只有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才能负担这么高的利率。但葡萄牙的经济增长在欧元区极为迟缓,。不景气的经济、沉重的利息支出、艰巨的财政调整措施,都让葡萄牙举步维艰。

纾困的困境:
    ①由于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无力偿付过高的债务,人们建立了一种机制,为它们提供偿债所需融资。按照设想,提供这种融资是为了换取它们采取相关措施,让它们的债务负担在未来变得可持续。但用来解决欧洲外围国家债务问题的这种模式,本身就提高了它们的债务水平。按照人们的设想,流动性问题的出现只是暂时的,官方融资能够帮助相关国家进行改革,让它们能够以正常状态回归自愿市场。但事实是,第一个接受救助的希腊,恢复的状况远不及预期,现在必须有新增资金不断流入,目前的局面才可以继续下去。只有得到公共资金的支持,外围国家的债务才可以无限制地增长下去。
但是,在政治上,我们看到为当前形式的援助融资遭到了公众的反对(尤其在德国),因为为此埋单的是纳税人,而不是做出错误投资决策的投机者。
    ②即使双方能够达成协议,仍然困难重重。目前接受救助的三个国家规模较小,救助资金尚可支持,若西班牙、意大利也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其相对巨大的经济规模,使德国即使有心救助也没有如此巨额的财力支持。
    ③另一个选择是进行先发制人式的债务重组。但这不受官方的欢迎。同时这仍会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债务重组并不一定能让债务国恢复增长,因为该国还面临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在欧元区内部,不存在解决缺乏竞争力问题的简单方法。债务国可能会长期通缩。
    ④此外,还有人士建议让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退出欧元区,但这种成本高昂的行为在政治上几乎不可能实现。无论对于德国还是法国,维护欧元区的稳定和促进欧洲的统一都是其政治上崇高的目标。

 原因分析:
    对于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而言,尤其像欧元区这样高度一体化的区域集团,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货膨胀水平、财政政策等都应协调一致,才能使集团顺利发展。但实际上,在欧元区内部,以德法为代表的国家高度发达,领先于外围国家,而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意味着各国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无法通过汇率等的变动来调节经济。
具体来说,希腊加入欧元区后,丧失了汇率和利率两大调节宏观失衡的基本手段。通过上调利率,客观上可以约束了政府举债行为,将赤字率和债务率维持在了相对可控水平。加入欧元区后,希腊获得廉价融资,但与本国经济基本面相适应的利率调节工具不再发挥作用,在客观上助长了过度借贷消费,导致危机的发生。
    丧失汇率工具更使得希腊难以有效、主动地调节外部失衡。加入欧元区前,希腊外部失衡维持在比较可控的范围。上世纪90年代,希腊贸易赤字增长,促使希腊本币德拉克马贬值调节。加入欧元区后,希腊贸易赤字率高达两位数,但欧元却因欧元区整体宏观经济强劲而显著升值,客观上加剧了希腊外部失衡。
本币债务负担过重的国家可以搞通胀,而拥有外币债务的国家可以违约。但加入欧元区,债务国选择的余地缩小了。

参考文献
[1].吉岩  《欧债危机探源》  《财经》  2012.8
[2].徐斌  《欧债危机解决之路仍漫漫》  《财经》  2012.3

上一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探讨

下一篇:探究小微企业融资难原因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