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助推工业经济
当前,常州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的阶段,我们将通过抓增量带动、抓存量优化、抓质量提升“三位一体”打造工业经济发展新优势,提升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抓增量带动,依托“十大产业链”建设,推动新兴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
十大产业链分属三大领域,其中整车领域重点建设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产业链;在新兴的材料、能源和医药领域重点建设太阳能光伏、碳材料、新医药、新光源产业链;智能制造领域重点建设通用航空、智能电网、智能数控和机器人产业链。力争到2015年,10大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链上企业当年实现工业产值4130亿元,占常州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2%左右,成为推动常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抓存量优化,依托“双百”行动计划,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围绕品种质量提升、工艺装备改进、集约绿色制造、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点技改项目;重点培育100家左右贡献份额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引领常州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市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23家(其中超千亿元企业1家、超500亿元企业3家)。抓质量提升,依托创新型企业培育“十百千”工程,切实增强“三位一体”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力争早日形成以10家左右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100家左右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为骨干、100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争取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
更好地激发广大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引导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把更多的资金投向技术改造和成果转化。实现转型升级新目标,打造工业发展新优势,关键在于“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市场导向。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着力清除市场壁垒,保证各类社会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以市场的“无形之手”助推工业转型升级。二是坚持产业走向。传统产业不等于是“夕阳产业”,新兴产业也不一定是“朝阳产业”,只有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高端攀升,产业才有生命力,需结合自身实际,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努力推动工业朝“高、精、专、特”方向发展。三是坚持效益取向。正确处理总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既要提升增长速度,更要提升要素生产率,增强工业优秀竞争力;既要做大总量规模,更要调整优化结构,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四是坚持科学指向。无论是十大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优势产业,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规模和竞争态势。要在统筹谋划的同时,更加注重每个产业的特性,加强科学指导、分业施策,切实提升政策扶持的指向性、针对性,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产业的发展需求。五是坚持政企同向。推动转型升级,既是政府的责任,更是企业的需求。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支持企业加大项目投入、市场开拓和技术改造,真正形成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具体将重点实施五项措施:招引重大项目。项目决定成败,投入决定未来,一个重大项目往往能影响一个产业的发展。加大项目招引力度。
按照产业链发展需求,瞄准国内外龙头型、关键性的大公司大企业,主动出击、精准对接、跟踪服务,着力引进一批整车、整机、终端类的大项目,大力引进一批关键零部件、优秀配套产品的好项目。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深入实施信息、在谈、签约、前期、准备和实施等“六个一批”重大项目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推进新誉宇航装备、恒立液压件、朗盛化学新材料、金峰钢帘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大重大项目储备。把重大项目储备摆上重要位置,努力从发展规划中挖掘大项目,从产业链中寻找好项目,从项目实施中策划新项目,形成项目投入前后衔接、滚动递进的良性循环,着力增强工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做大做强企业。骨干龙头企业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常州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相对缺乏。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手段,在每个产业选择若干重点企业,集中力量给予重点扶持,形成一批年营业收入超1000亿、500亿、100亿级的企业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以点带面作用,辐射拉动上下游相关企业,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链,通过运用资本、技术、品牌、市场等手段,开展跨国境、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推动企业裂变式扩张。鼓励企业联强靠大,加强与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央企的对接合作,赢得优质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支持优势企业加快境内外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推进产业联盟建设。常州企业规模偏小,但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不少,组建紧密型产业联盟对产业发展就更为重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入股、品牌共享、共同投资等方式,加快建立企业之间分工科学、协同配套、密切合作的发展模式,以较低成本实现较大范围内资源共享,以抱团发展降低市场竞争风险,努力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推动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只有把创新贯穿于产业发展全过程,才能不断提升产业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转变。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和高端产品开发,以技术领先夺得产业发展的先机;大规模改造提升冶金、纺织、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提升工艺和装备水平,努力提高产业层次和优秀竞争力;引导企业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结合起来,积极运用电子商务等现代商务手段,降低运营成本,拓展发展空间。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有效引导高校院所、企业等产学研各方紧扣产业发展和应用,积极开展协同集成创新,加快形成合作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机制,实现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向融合、优势叠加。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放大科教城、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太湖科技产业城、华罗庚科技产业园的作用,加速推动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发挥公共创新平台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建立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源动力。推动集群集聚。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更是常州工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优化布局促集聚。重点建设轨道交通、光伏、工程机械、生物医药、LED、通用航空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主体功能突出的集聚区,形成分工有序、链接紧密的发展格局。补链强链促集聚。围绕常州产业链上的空白和短腿环节,引进一批关键企业和重大项目,通过强化高端引领、培育关联企业、延伸上下游,进一步拉长、提升产业链。完善机制促集聚。科学布局新办企业,积极鼓励化工、纺织、机械等老企业进园区,进一步调整优化存量布局。借鉴园镇共建模式,完善招商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各地区各园区的积极性,形成产业集聚的正向效应。加强产业支撑。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金融是产业发展的血液,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保障,这三大支撑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坚强保证。加强园区支撑。鼓励各级开发区大力提升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公共服务等功能,增强园区对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对产业发展的承载力。特别是抓住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契机,主动对接、接受辐射,完善机制、借力发展,不断提升开发区、出口加工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加强金融支撑。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创新金融服务,切实优化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重点骨干企业构建企业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加快组建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扶持产业链快速发展壮大。加强人才支撑。按照“政府重在引进创业人才、企业重在引进创新人才”的总体思路,重点吸引拥有优秀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能迅速实现产业化的领军型创业人才。突出企业在创新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人才合作,培育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人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家自主创新、品牌营销、资本运作的能力,切实发挥“三位一体”中坚力量作用。
下一篇:自主创新型工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