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主权债务危机反思宏观经济学理论困境
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久久没有得到解决的状况,显示出了欧洲国家在正在面临着一场艰难的博弈,理论界对于政府负债等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这也体现出宏观经济学在对政府行为假设研究和危机治理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解决。
一、主权债务危机发展的历史
债权与债务的关系最初来源于信用的发展,在市场主体中的个人、企业之间产生,后来,随着国家的不断出现,每个国家的职能也在不断地扩大着,如果政府的税收满足不了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需要,那么政府就要开始举债,接下来就会出现一连串的主权债务问题。当一国的政府对所欠的债务无力偿还时,就会出现主权债务危机,这和个人或者企业在无法偿还债务是出现的个人危机和企业破产是一样的道理。
国家主权债务的危机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研究显示,从1800年一直到现在,债务违约事件在世界上至少出现过250多次,在19世纪20年代和大萧条时期,全球有近一半的国家都出现过债务违约的情况。在二战后更是严重,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主权债务危机。这次的主权债务危机,是由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一些以航运、旅游产业为主的国家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政府为了救助银行业的困境,相继出现了主权债务危机。
二、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主权债务危机
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经济理论,以总量分析为主。宏观经济学中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调控手段。现代政府债务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大概已经超过了200年,但对于公债的作用和看法却一直饱受着争议。比如:威廉·配第以及梅隆、詹姆士·斯图亚特等人对公债持比较积极肯定的态度,而法朗斯·魁奈以及查尔斯·达芬南、大卫·谟等人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下一代人会因为公债而加重今后的负担,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国家破产。大卫·李嘉图通过“李嘉图等价”证明了政府发行公债并不能增加财富,后来巴罗也论证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但是詹姆斯·布坎南、詹姆斯·托宾等人却对李嘉图的这一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指明了李嘉图的定价定理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效用的。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西方政府的干预思想又开始兴起了,一些经济学者提出了公债无害论的观点。英国的凯恩斯和德国的卡尔·迪策尔等人提出了公债是一种信用的高级形式的观点,他们认为大规模地发行公债可以体现出国家的进步程度,可以有效促进资本的积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鼓励政府大力发行公债,并主张公债和赤字以及补偿性财政政策相联系,形成了“斟酌使用的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面,这一理论在后来也由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得以继承和发展,如:阿尔汉·汉森、萨缪尔森等。
在20世纪70年代的发达国家中,出现了经济滞胀的情况,这使凯恩斯的理论受到了质疑。由于挤出效应、理性预期等因素,一些供给学派、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等学者认为:政府发行公债其实并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公债和财政赤字可以刺激政府扩大开支,并提出在政府债务中,内债和外债是等价的,公债只能用于为资本项目融资。
三、主权债务危机反映出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困境
(一)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不能有效解决主权债务危机
目前看来,要解决主权债务危机还是有困难的。根据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经典理论来说,要解决主权债务危机问题,要加大政府的收入,减少政府的支出或者借债筹资。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样做会导致经济的进一步萎缩,影响政府的收益。而政府已经出现了债务危机,这个时候再去借债筹资,就更增加了筹资的成本,使债务危机更加严重,而且有可能陷入“以债养债”的恶性循环,就像美国2007年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一样。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各国在财政上大多都出现了赤字,很多国家都运用举债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样就恶化了主权债务危机,使政府进入了两难选择的境地,暴露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困境。
另外,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市场对当前的世界经济给予了比较好的预期,美债危机与欧债危机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信用评级遭到了下调,使得投资者不得不对未来全球经济前景的预期进行修正,这也造成了全球股市出现剧烈的动荡。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进行了两次量化宽松政策后,还要进行第三次,财政政策也用到了极限,市场对美国的未来经济预测的是很难复苏。面对这种债务攀升、增税困难的低迷局面,现有的宏观经济理论不能够对此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建议,也没有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二)宏观经济学对政府行为的假设和分析存在缺陷
宏观经济学把政府作为经济主体纳入了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实现了政府在经济运行和调控中的作用,规范了政府合理地介入,引导了经济的运行。这样,政府既可以通过政治权利来影响资源的配置,还可以以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制度形式来影响,现在经济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失灵的情况一般来自于自发的市场调节。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现有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在对政府行为的假设和分析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1.西方宏观经济学根据新古典分析范式,把政府假设为一个具有理性的“经济人”,这种假设不太符合现实,也过于简单,忽视了人的行为受到文化、道德等因素影响的现实。凯恩斯等人在建立宏观经济理论的时候并没有指出这一特性,但还是认为政府具有完全的信息,能够很好地测出并解决经济波动,提高宏观经济目标的力度。詹·M.布坎南和戈登·塔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从政府雇员个体的角度提出掌握行政公共决策权的领导和官员也都是政府的“经纪人”。政府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出现了“支出冲动”,以为这样可以刺激经济的复苏,其实不然,这种出会刺激政府不断扩大支出,在特殊情况下还要通过借债来实现融资。
2.西方政府为了实现“四个目标”,借助于财政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运行,忽视了政府行为的社会性。在实际调控中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外交等。如果在分析政府的经济行为和决策时将必要的社会和政治因素舍弃掉的话,那么得到的假设和分析就可能会存在缺陷。
3.凯恩斯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以来,宏观经济学已经被世界广泛接受,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主流经济学受到了质疑。所以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理论能够更好为指导实践服务。
四、结语
主权债务问题由来已久,其产生的背景与历史上经常出现于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特点是不同的,在选择治理危机的路径上也存在着许多困难,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宏观调控四大目标的实现,政府负债是实现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所以政府公债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并不会带来主权债务危机。
参考文献:
[1]张秋.再论政府职能错位与银企关系的恶化——我国银企债务危机形成的原因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05).
[2]黄茂兴.冲突与和谐:经济人与政府人——兼论和谐社会中政府“经济人”的行为模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3]杨华,殷东萍,龙海波.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地方政府行为定位分析[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04).
[4]陆岷峰,张惠.政府适度负债规模的研究——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到中国地方政府负债风险谈起[J].南都学坛,2011(05).
[5]陈志昂,杨露,董挺.基于M-F长期债务模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分析——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为例[J].山东经济,2011(04).
[6]曹凯,陈佶玲,潘毓东.欧元区政策二元性矛盾及协调措施探讨——基于《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视角[J].经济论坛,2009(19).
[7]姚铃.欧债危机路漫漫中欧经贸待考验——剖析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影响[J].国际贸易,2011(09).
[8]刘新华,白玫.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
作者简介:王健(1981-),男,山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专业2011级。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4年22期
作者:王健
下一篇:关于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