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报道国家政策,助力经济发展
新闻报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他们积极有效的报道党和国家的政策,助力和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它以國家宏观政策为重要导向,以受众的需求为本位,通过视频、文字、图片、音频等各种方式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发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报道各种经济信息,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最及时知道国家经济运行的方向和社会发展的轨迹,从而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生活和经济获取方式,这样就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
新闻报道选取的内容大多都是与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有关的内容,新闻报道的内容对市场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巨大的,选择的是对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有益、对市场经济发展有益、能满足人民信息需求利益的内容。新闻报道,通过各种受众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形式,报道国家的各项政策,无论是提倡鼓励的服务政策,还是明令禁止的各项法规,新闻报道要全面的报道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也要对区域内发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揭露,无论是对于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决策而言,还是更多群众的创业、生活来说,都提供了切实的指导服务。总之,在报道内容的选择方面,应以服务国家宏观调控、服从党和政府的政策、服务市场经济、服务人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为基准,使得新闻报道能够真正为人民服务,能够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全新的报道形式,适应时代要求,助力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整个新闻行业都在积极的探索能够吸引受众的报道方式,有的地方县市也走在了这方面的前列,用各种方式来发挥新闻报道的作用,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助力了经济的发展。当前的新闻报道形式已经从单一向多元发展,尤其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做新闻的报道理念,已被行业普遍接受。任何一篇新闻报道,都不是由枯燥的数字和冰冷的文字组成,在数字和文字的背后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走过的足迹,区域经济发展的辉煌历程,也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创业故事,这些更能打动受众,更能让受众接受新闻、认识新闻,将新闻所学到的内容用造自己的生活中去。
总之,在报道过程中运用灵活、生动的语言、鲜明和可亲的故事,应该是新闻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而这些不但能打动受众,而且能够让受众获取灵感,用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字的处理和专业术语的处理使得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新闻报道的技术有了显著发展。在很多区域,在新闻中已经从复杂、难以理解的数字形象化,转化为统计图表、动画等信息式进行报道,这就使得枯燥的经济信息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形象,从而使得受众可以快捷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样的新闻报道老少皆宜,适应了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使得人们更好地利用这些新闻知识,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讲,作用更是无法估量。
三、新闻报道对区域经济的促进、监督和均衡的作用
新闻报道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娱乐等等,新闻报道对于区域经济尤其是企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发的力度持续加大,企业和媒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企业和地方的关系越来越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通过新闻媒体传播获取经济市场的信息,新闻媒体成为企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信息的载体。新闻报道促进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人们通过新闻报道认识了杭州的马云、北京的李彦宏和香港的李嘉诚买这些企业在新闻报道中成了时代的盈盈,为青年人做出了积极的表率作用,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新闻报道对于地方经济还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随着人类开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国际交易、区域交易都存在一定的漏洞,因而需要一定的措施和方式进行规范,而在这其中新闻报道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监督作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具有较大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与新闻报道有一定的联系。在一个区域内城市的经济发展远远强于地方经济,而新闻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多传播农村经济遇到的问题,使得人们认识到农村的各个方面,也使得地方政府拿出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发展农村经济,从而起到了均衡的作用。
结束语
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经营方式,互联网也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方式,使得媒体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闻报道在各个方面也进行了改革,新闻报道能报道国家政策,助力经济发展、能够用全新的报道形式,适应时代的要求,新闻报道也能对区域经济的起到促进、监督和均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做好财经新闻报道,助力社会经济发展[J].王丽.采写编.2016(01)
[2]浅析新闻报道如何助力经济发展[J].宋桂敏.新闻传播.2013(06)11
[3]地方县市报纸传媒与新媒体融合性发展研究[J].赵静.西部广播电视.2015(16)14
[4]浅论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龙燕宁.攀登.2009(04)
上一篇:浅析21世纪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博弈及其中国的战略选择
下一篇:脱贫攻坚要坚持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