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原音乐文化品牌,促进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中原音乐文化的发展必须适应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找准中原音乐文化的位置,揭示中原音乐的文化特质及现实价值,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音乐文化品牌,提出创建中原音乐文化品牌的目标及措施,促进中原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一、中原音乐文化的生态环境及发展前景
中原音乐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极强的包容性和鲜明的民本基因,获得了繁荣发展。而在全球化与工业化的社会环境下,由于与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加之自身改革创新后劲不足,中原音乐面临着演出市场萎缩、人才青黄不接、生存环境恶化、文化供需错位等严峻局面。在此形势下,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化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重大举措,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措施。2010年11月,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2011年3月,中原经济区建设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成为指导我省文化建设的纲领。
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中原音乐的发展方式,突出公益性服务与产业化发展两大发展方向,打破双轨制造成的商业化运作不充分、演出市场不成熟的僵局,突出“政府指导、市场主导、分类统筹、齐头并进”的发展方针,即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有关法规、政策及规划,引导从业者树立市场化发展的基本观念,将中原音乐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为此,政府部门要积极培育演出市场,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音乐演出运行机制,同时要强化中原音乐的公益性功能,努力构建中原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研究建立中原音乐文化的开发利用机制。针对个别不适宜进行市场化发展的音乐品种,政府要自觉承担起保护职责,加大经费投入和研究整理力度,特别要向担负“非遗”保护任务的单位和部门倾斜,以达到各类音乐品种齐头并进的良性发展格局。从长远来看,创建具有中原特色的音乐文化品牌,重点是加大中原音乐文化的内涵建设和价值体系建设,最终促进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原音乐的可持续开发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重申报而轻保护、重保存而轻传承、重开发而轻创新等问题比较突出,实施过程中商业化气息过浓,导致异质化、浅肤化、庸俗化的不良发展倾向,使中原音乐的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201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了保护中原音乐的固有文化基因,合理利用中原音乐,我们必须坚持“保护、研究与开发并重”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要做到:
一是加大保护力度,加快进行抢救性调查与整理,促进中原音乐的有效传承。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省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依附于传统农耕社会的中原音乐面临着新的挑战,许多音乐品种由于难以适应观众的审美新需求和娱乐新变化,演出市场快速萎缩,微薄的经济收入难以吸引青年人学习,从业者也纷纷改行,常常是一个老艺人去世,导致一门艺术断绝,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因此,各级政府部门承担着对濒危音乐品种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历史责任,通过广泛的搜集、调查和记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名录,保存住中原音乐文化的根,守护好中原人民的精神家园,为中原音乐文化品牌的创建提供源源不断的宝贵资源。
二是加大研究力度,对我省音乐文化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更好地促进中原音乐的传承发展。目前,有关中原音乐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少数强势乐种方面,如豫剧、曲剧、河南坠子、大调曲子、信阳民歌等,其他小乐种则很少受到关注,使我们难以俯瞰中原音乐文化的全貌,不利于中原音乐文化品牌建设。为此,我们首先要整合现有音乐文化资源,充分开放各级各类图书馆、文化馆、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学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并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公报制度,惠及全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理顺中原音乐改革与创新的尺度与坐标,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及重点。
三是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城市与农村、青年与老年、从雅与从俗的关系。历史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原音乐存在的基点是农村和农民,广大村镇是中原音乐生存的深厚土壤。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大,老龄化问题突出,中原音乐的服务对象必须以农民和老年人为主,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娱乐需求,才能避免“生于草根、死于庙堂”的深刻教训。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城市化进程产生的社会结构变化,充分关注城市演出市场和青年人的欣赏口味,创作出更多雅俗共赏的音乐作品,才能适应城、乡两大演出市场的不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行双轨并重的运行机制和分类指导的管理措施,充分释放演出市场的巨大需求。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原音乐的传承发展
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政府实施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文化惠民工程。200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单位为骨干、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发展思路。在我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着重探索中原音乐服务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决策、目标措施、发展模式、实施重点、功效监测等,强化“政府、演艺团体与社会力量”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为满足我省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促进中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音乐文化具有公益性的社会功能,可以起到灌输思想意识、树立时代精神、净化社会风气、丰富文化生活等重要作用。一部现代豫剧《朝阳沟》曾鼓励了多少有志青年到农村接受劳动教育,为服务我国上山下乡运动宣传造势,起到了其他力量无法取得的成效!同时,我们也切不可忽视经济效益对音乐发展的支撑作用,这是保证音乐艺术发挥最大社会效应的必须途径。我们必须避免出现“假、大、空”的说教宣传和干涉艺术内在规律的行为,加快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降低演艺团体的社会服务成本,为音乐文化企业生产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创造优质的文化市场环境。本文来自《中原文化研究》杂志
下一篇:世界经济是否“峰回路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