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重塑了教学形态,引发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主体、培养模式的创新,对高校教师的课程教学有了更高的更新的要求。宏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目前存在着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程度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考核固化等问题。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教学理念,利用大数据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学科前沿动态,从而优化教学模式,满足大数据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大数据;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6723198.2020.34.068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数据规模迅速膨胀,迎来了数据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其具有数量大、数据类型多、处理速度快等特征。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能通过对数据的“加工能力”来实现数据的“增值”。大数据在“十三五”规划中上升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蕴含这巨大的潜能。大数据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和影响了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数据规模也迅速扩大,对其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在大数据技术广泛推广和使用的时代,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现代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升级和发展。“互联网+”或“智能+”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这逐步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阻隔,重塑了教学形态,引发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主体、培养模式的创新,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以此来应对大数据时代对高校课堂教学带来的挑战。因此进行创新教学方法和课堂革命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教学事业的重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运行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其主要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了顺应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教学的新要求,宏觀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目前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重理论,联系实际程度低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运行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其目的是能让学生用宏观经济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因此宏观经济学应该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关结合的核心基础课程。但是目前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以理论讲解为主,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中的IS-LM模型和AD-AS模型、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索洛模型等。在讲授过程中,更多的是讲解理论的假设、均衡、数理模型推导、经济学含义等理论知识。而并用很少的时间或者甚至根本就没有讲授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或者模型去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比如如何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去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收入的差距。特别地,现有高校使用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大多源于西方,其理论都是以发达国家为分析对象,因而在教学中很少使用相关理论去解释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导致课程教学内容的本土化程度较低。
1.2教学模式单一
从课程的教学模式来看,各高校教师在宏观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课程大纲进度逐步依次开展备课、现场讲授、作业、答疑等教学环节,并且在现场讲授时,大多均是以教师个人讲授为主,安排分组讨论等方式的次数较少,基本上整个教学过程最多安排1-2次讨论。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和习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由于宏观经济学是开设在本科一年级,学生对经济学专业认知不够,再加上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发现和思考问题,其自主学习和获得知识的意愿下降,从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
1.3教学考核固化
课程评价考核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数高校教师采用的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均为形成性评价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加权平均组成,其中期末成绩的比重一般至少会占到70%,形成性评价或平时成绩的比重相对较低。形成性评价一般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情况。现有的考核方式仍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虽然能较好地考核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但是形成性评价或平时成绩的比重相对较低,这会导致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考前通过集中突击复习重点和背诵记忆等方式取得较高期末考试成绩的现象出现,从而导致教学考核的结果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课程教学创新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2.1教学创新的指导思想
作为影响甚至改变世界的现代技术,大数据正逐渐运用到各行业,并成了常态化趋势。大数据在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教学生态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教育教学的范式正从经验模仿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向数据驱动式转变。因此,我们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并践行数据驱动的思想理念,将大数据时代的要求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就课程教学这一方面来看,应该将大数据的理念体现在教学目标中。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其中包括宏观经济大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在大数据时代,应该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特别是收集、利用、处理宏观经济大数据来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能力,从而适应大数据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2教学创新的原则
对于教学创新,需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教师引导为主。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基础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宏观经济学是针对大一学生开设的,学生对经济学的认知还处于入门阶段,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等,并积极组织引导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宏观经济学在大数据时代面对大量数据,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备收集和处理大数据的能力。第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创新要改革传统的单向式教学,遵循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原则,并且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遵循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式,同时在教学中融入利用大数据分析问题的内容。
3大数据时代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
3.1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教学理念
一方面,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利用和分析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情况进行详细梳理,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管理方式。同时授课教师也应该结合大量的教学数据,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革新,并利用丰富的大数据宏观案例,将宏观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实践探索,重塑教学形态,促进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教育的目標应当从单纯的知识输送向知识创新转变;教学方法应当从师-生的单向输送模式向师生双向互动的模式转变;教学的主体也不再是教师,而更多的是学生;高校不再是人才的“批量化标准化生产”,而是以尊重个性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要具有课堂教学改革的认知,对新型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研究和利用,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持续革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做好时间规划和管理,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3.2利用大数据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宏观经济学教学注重理论讲解,大数据时代的海量现实数据资料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用现实经济现象和海量数据进行案例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宏观理论的理解。例如,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这一小节,可以将网络搜索数据、谷歌趋势预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具体案例置于理论讲解之后。大数据时代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大规模、多类型的数据来源。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网络媒体渠道给学生自学,补充教学内容,例如经济半小时、金融时报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大数据时代的相关在线教学的信息技术得以在各大平台推广和运用,各大平台因此相继为师生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相关工具和服务,将在线教学平台与智慧教学工具相结合,进行在线教学,并通过学生讨论区或答疑群完善教学过程。这一的优点是,通过智慧教学工具的利用,加强了师生的课题互动,有效将线下教学的相关过程网络化,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和及时反馈。比如,中国大学MOOC提供了MOOC、SPOC、智慧教学工具相结合的模式,教师可根据课程特征和自身教学需求,自主灵活地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案,从而因时制宜地开展教学工作。
3.3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学科前沿动态
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熟练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去分析国内外经济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引导学生探索式学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融入大数据分析的教学内容,比如设计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的能力。积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比如,在学习经济增长的索洛模型时,从理论上理解了经济增长的因素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相关的课题调研,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引入调研,帮助学生如何从现实现象中发现问题和确立研究选题,如何构建宏观的经济学模型分析现象,如何收集数据,以及如何进一步撰写研究报告等,最终分析得出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学生的研究能力。
上一篇:浅谈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