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的方向分析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下一个五年规划的主要产业发展方向。所谓战略新兴产业就是将来能够产生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产业。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时间、产业、政策、技术、环境的变化会发生改变。因此,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选择战略新兴产业就成为发展经济成败的关键。很多企业和政府为了迎合战略新兴产业的需要,也加大了创新投入,很多创新虽然也带来了一定的效应,但是大部分创新是增量性的创新,不具有突破性,尤其是现在拥有成熟技术的企业。
一、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Sood and Tellis(2005)将技术定义为一个平台(platform),该平台是以独特的科学原理为基础的,在平台上企业生产产品来满足一个特定的市场中的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在照明市场上,主要有三种独立的技术平台:日光技术、萤光技术、LED技术,在每一个技术平台上都会有企业生产相应技术的产品满足特定需求的消费者。
技术除了平台这个层次之外,Sood and Tellis(2010)认为还有两个层次:部件(component)和设计(design)。部件是指同一科学原理下的材料和零部件;设计是指同一科学原理下不同内容的联系和布局。因此,创新从这三个层面来看,可以划分为三类:平台创新、部件创新与设计创新。
平台创新,是指一种基于科学原理的新技术的出现,且该技术明显地不同于现存技术。例如,CD(compact disk)技术与以前的技术相比,就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平台,因为它利用激光光学原理来读写数据。
部件创新,是指在同一技术平台下,使用了新零件或新的原材料。例如磁带与软盘所使用的部件或原材料是不相同的,虽然都是基于磁记录这一平台之上。
设计创新,是指在同一技术平台下,不同部件之间关系与组合的重新构造。例如,虽然每一种软盘都是基于磁记录技术之上,但是尺寸却从1978年的8.14英寸,到1980年的5.25英寸,到1985年的3.5英寸,到1989年的2.5英寸。
同时创新又可以按照新颖程度来分,上述三个层次上创新都可以分为增量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增量创新主要是开发现有的技术,包括提高现有产品的性能、重新组合现有零部件和技术来满足另外的目的。因此,增量创新是对现有技术的小的改进或简单的调整。突破性创新与增量创新正好相反,不是在原有技术和方法上的创新。但是增量创新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成突破性创新,并且在组件和平台两个层面上都可以实现这种转化(见图1)。
图1 创新维度
纵览国际上对突破性创新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突破性创新的定义,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Christensen(1997)认为突破性技术是一种新的科学发现,能通过破坏现有技术能力的价值来改变商业环境,创造新的商业市场;Erik van Bekktun(2000)认为突破性创新是采用破坏性方法和力量产生突破性的创新与思想的一种方法;Dess & Bedad(1984,1989)认为突破性创新是建立在不同的科学原理之上,它能开拓新的市场和潜在的应用,同时,突破性创新经常也会给现存的企业带来巨大的难题,但它却常常是新创企业成功进入市场的基础,并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的重新洗牌。突破性创新不是按照公司主流用户的需求性能改进轨道上进行改进的创新,是暂时还不能满足公司主流用户的创新。一般来说,突破性创新产品比主流市场上己定型的产品要差,但是它们具有少数激进的(一般是新的)用户比较喜欢的其他特性,比如突破性创新的产品一般比较便宜、简单,比较小,而且通常更便于使用。
笔者认为,突破性创新是相对于增量创新而言,是不同于现存技术的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它不是沿着由技术规范所指明的技术轨道发展,而是另辟蹊径,打破了原来的路径依赖性,使得以往的技术累积过程中断,开辟新的技术轨道,形成新的技术平台,它往往会在工艺、产品和服务领域创造出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能够改变现有的产业,或创造出新的产业。但是在这些新的产业能否顺利成长,成长为主导产业,还取决于能否得到消费者的支持,如果争取到的消费需求超过原来的技术,那么由此支撑的新兴产业就成长为战略性产业。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否给企业带来竞争力和良好的绩效。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类型——基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视角
从突破性技术创新在市场发生的初始点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划分为低端进入、新市场创造、高端进入三种类型。
(一)低端进入型
低端技术创新产生于消费者被过度服务时,例如消费者很少使用产品的额外性能时。消费者之所以被过度服务是由于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产品的性能发展超过了消费者所需要的性能,如图2所示。当产品的性能低于消费者需要的性能时,即技术曲线(图2中用实线表示)上代表的性能水平在消费者所需的性能曲线(图2中用虚线表示)之下时,提高产品性能能够增加销量和提高价格。但是,当产品的性能对于消费者来说已经足够时,即技术曲线上代表的性能水平在消费者所需的性能曲线之上时,产品性能的提升可能仅仅只能吸引高端市场,主流大众市场不愿意购买该类产品。换句话说,消费者不愿意为额外的且很少使用的性能进行支付。因此,在图2中可以看出,当原有技术发展到穿过消费者所需要的性能曲线之后,要想再抓住主流大众市场不能靠现在的技术,而必须采取新的技术。但是,此时该新的技术水平性能比现在的技术要差,处于消费者所需要的性能曲线之下,即由图2中的细直线代表的技术转到粗直线代表的技术。
图2 低端技术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低端进入时,应采用低成本商业模式进入市场(包括利用政府补贴来降低消费者采用成本),这类产品比在位企业的产品简单而且价格低。随着低成本产品的发展和性能的提高,最终将占领主流大众市场,而原产品主要集中于高端市场。
对于在位企业和进入企业来说,低端技术创新很少发生于在位企业中,因为在位企业的流程和企业价值不适合采取低成本商业模式。换句话说,在位企业经常忽视这类产品,认为这些产品部门太小,而且利润太低。有时在位企业甚至愿意主动放弃这类低利润的部门,而使自己集中于高端市场。低端技术创新在世界产业和企业发展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在表1中列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案例。
(二)新市场创造型
这种战略性新兴
产业和低端进入型战略新兴产业的区别在于创新轨迹不同。新市场创造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是潜在消费型客户,即当前没有消费该产业产品的消费者。低端进入型战略新兴产业目标针对的是过度消费型客户,吸收过度消费型客户从原来的产业转移过来。这两类消费者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特别青睐。换句话说,新市场创造型技术创新主要是针对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使用目前可以获得的产品或服务,例如财富不够、缺少技能、使用不方便、不能满足其某种期望的效果等。
由于这类创新技术刚进入市场时并不和在位企业的产品产生直接的竞争,因此,在位企业往往不会觉察这类企业进入带来的威胁,新企业进入面临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少,采用新市场创造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另一个价值链中完成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化竞争和分工中,大国应发挥国内市场效应培育国内价值链来支持新市场创造型前瞻性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新市场创造型战略新兴产业之所以能够成功,是由于他们在一些新的性能上面比在位企业做得好,如图3所示,当原有产品的性能超过消费者所需要的性能曲线之后,战略新兴产业定位可以避开该产品,而是通过创新去满足新的、潜在消费者的市场需求。
新市场创造型战略新兴产业有很多实际的案例,笔者在表2中进行了总结。
上面分析的两种技术创新都属于自下而上的突破性创新,成功的在位企业往往忽视这类技术创新,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流程和价值观决定的。企业流程就是企业把资源转化成特定产品或服务中所依赖的相互作用、协调、信息和决策制定形式。因此,一个企业的流程对于现在的任务来说是有效的,但同时也不容易改变,所以在位企业不适合这两种前瞻性技术创新。
企业的价值观同样也会影响在位企业,企业价值观影响企业的决策顺序,因此,会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过程。大企业的价值观会导致企业员工倾向于针对大的细分市场的项目,小的细分市场不能够满足在位企业的目标,而且在利润较小的市场中由于管理费用较高被认为很难获得利润。所以,在位企业往往会采用能够维持现有市场的技术创新。然而,利润较小的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这类市场将来可能变成主流大众市场,但是往往被在位企业忽视。我们可以把在位企业的这种表现称之为“在位者诅咒”,在位企业依托自身的“核心能力”,表现出“核心刚性”。“核心能力”能够促进企业在原来技术范式中的发展和创新,提高其竞争力,但同时具有的“核心刚性”也会抑制其抓住突破性创新,进入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高端进入型
技术的突破不是总发生在产品价格和性能比原产品差或相同的位置上,当产品价格和性能优于原产品时也会出现技术创新。最典型的高端进入型前瞻性战略新兴产业是数码相机业。数码相机对胶片相机的突破性创新,数码相机的成本要远远大于胶片相机。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相机的价格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和朋友分享照片的成本,而数码相机在这方面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因此,突破性技术创新也可以发生在当产品的某些性能高于原产品的时候,战略新兴产业依托这类突破性技术从高端进入市场。
战略新兴产业从高端进入市场,依赖于其产品的“技术最初时表现出的性能优于目前的产品,以高于现在产品的价格出售而不是低价出售”。该类型产业早期,只有小群体的高端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为了能够抓住大众市场,该类型产业必须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和价格。这就要发挥“引导市场(lead market)”的作用。
在位企业在高端进入型和低端进入型的战略新兴产业中表现是不同的,在位企业更愿意加入高端进入型。这主要是因为高端进入型的技术创新最初产生于高端市场,利润较高。但是有时在位企业也容易忽视这类创新,主要原因可能是公司太专注于现有的业务、内部矛盾和问题。在现有的企业体制中,高端进入型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
上述三种类型战略新兴产业,在现实中高端进入型较为少见,更为频繁的是低端加入型和新市场创造型。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从战略新兴产业的分类中可以看出,这三类产业所依赖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对于不同的创新主体来说各有利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突破性技术创新种类呢?
经实证研究发现,在现实中,低端进入型所依赖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并不一定总是来自新企业,同样高端进入型所依赖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也并不一定总是来自在位企业。采用低端进入型的企业其产品定价并不一定比在位者的价格低。相反,如果定价越低,新企业破产的概率越大。这类企业破产的概率并不一定比在位者高。
就目前我国拟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看,中国企业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有的处于在位者角色,有的是进入者角色。
(一)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已拥有一批较为成熟的常规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部分关键、共性技术已产业化,如节能领域的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纯烧高炉煤气发电、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纯低温余热发电等技术,环保领域的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干化发电等技术。但是市场化程度差,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运营比较严重,缺少行业旗舰企业,企业规模小,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例如,国内水务行业全国1500多个污水处理厂分散在近千个运营主体中,行业集中度仅为6%,远低于发达国家40%以上;垃圾焚烧发电日处理能力过1万吨的企业仅有5家,行业集中度不足8%,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节能环保企业普遍缺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和共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少,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低,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长远发展受制于国外。因此,产业的现状使得我们要处于进入者的角色,要选择适合于进入者角色的突破性角色创新类别,鉴于目前的产业现状,低端进入型可能更加适合。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新兴”主要是指突破换代技术的可能性,因此下一代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传感网、物联网等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中我国产业的技术是处于较高水平的,例如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等,有的企业处于在位者的位置,这就要求企业不断进行创新。一方面克
服“在位者诅咒”,另一方面进入者也会采取高端进入型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因此为了保持竞争力要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相对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即可以通过采取自下而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同时也可以采取高端进入型突破性技术创新实现超越。
(三)生物产业
世界生物产业革命的孕育和到来给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同时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无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距。目前绝大部分生物技术创新和专利来源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生物技术主要是跟踪国外发展起来的,以仿制为主,这在生物新药研制中尤为突出。在基因药方面,目前我国生产的药物,90%以上都是仿制外国的品种。因此,在这种现状下我国生物产业必须另辟新径,在目前发达国家占据优势的生物产业中我国不可能取得竞争优势。所以,要想发展必须采取创造新市场突破性技术创新,开辟新的市场。例如,结合我国的中药技术开发出新的生物中药产业,泰安正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莹,第一个提出了“微生物中药”的全新概念。该公司是以专业研制灵芝、虫草深加工产品为主,其他食、药用真菌为辅的现代化高科技生物技术企业,在真菌培育、微生物中药、中药超微粉碎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指的是现代制造业的高端部分,是为国民经济各大行业提供先进技术设备的产业,是各项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及各类新兴技术的集成载体,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各个行业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因此,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就是向高端延伸,从高端突破,抢占高端领域。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振兴鼓励政策措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大幅提高,从低端到高端的突破在许多领域展开。
例如2010年7月8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世界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四川向家坝至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在电压等级、输送容量、送电距离、技术水平等方面创下世界之最,国产化率为67%。2010年初,晋东南—河南南阳—湖北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建成,国产化率达90%,2009年实际送电84亿千瓦时。这两项工程的建设,使我国占据了国际高压输电技术装备的制高点。
(五)新能源
目前,中国新能源发展较快,利用比较广泛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居世界首位,热水器保有量一直以来都占据世界总保有量的一半以上,到2006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超过1800万平方米,运行保有量达到9000万平方米。全国有3000多家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年总产值近200亿元。
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的太阳能电池生产近年来发展速度惊人,引起世界瞩目。2003年年底,中国太阳电池的累计装机达到55MW,2005年年底,国内光伏电池生产139MW,生产能力400MW。2006年生产光伏电池369MW,生产能力1200MW,在世界上排在第3位。
风力发电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发电技术。仅2006年一年新增装机容量就增长一倍。中国已经建成了100多个风电场,2006年共安装1450台风机,新增总装机容量达到1.3GW,占全球新增装机的8.9%。截至2006年,风电装机容量260万KW,占全国装机容量的0.42%。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增长次于德国、美国、西班牙和印度,居世界第5位,发电装机规模从2004年的第10位升至2006年的第4位,其发展速度已经居世界第2位。
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新能源利用起步较晚,新能源利用技术平均水平偏低。目前,我国新能源利用的大部分核心技术和设备制造依赖进口,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程度不高,而技术和设备部分一般占新能源投资的绝对比重,导致我国新能源利用成本高,同类产出产品竞争能力弱。因此,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该采取高端进入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实现超越。
(六)新材料
目前,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已经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全国20多个省市将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之一,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地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材料产业正逐步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之一。我国各地特色材料产业呈集聚趋势,已经在长江三角洲形成了浙江东阳、宁波、海宁磁性材料特色产业区域、杭州湾精细化工特色产业集聚区、江苏沿江新材料产业带等新材料特色产业集中区,在珠江三角洲初步形成了建筑卫生陶瓷、改性塑料、新型电池、高性能涂料等产业集群;此外,山东、福建、江西、湖南、辽宁等省区也开始出现新材料产业集群化态势。
我国在某些新材料领域具有较明显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例如在纳米碳管、有机发光材料、稀土永磁材料、无机非线性光学晶体和功能陶瓷的研究和开发等方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初步形成特色;如发射成功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就采用了大量新材料。
我国新材料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自上而下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同时采取创造新市场突破性技术创新进一步拓展市场。
(七)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以及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汽车。锂电池、电动机和能量转换控制系统是新能源汽车最主要的部件,而锂电池要实现快速充电、安全等高性能,是技术门槛最高的部分。
比亚迪是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先者,2008年已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f3dm,2009年推出纯电动轿车e6,计划以新能源汽车进军国际市场,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先企业。长城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代表车型是欧拉电动车。作为未来的量产车型,欧拉采用锂离子动力电池,永磁同步直流电机,百公里耗电10kwh,续驶里程160km,最高车速130km/h,这可以说代表了新能源汽车的最新研究方向。
但是,新能源汽车的研制与开发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进入的企业面临着高技术门槛。虽然在纯电动汽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某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与传统汽车发展水平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算太大,从某种意
义上讲,甚至可以说在一个起跑线上。因此,要克服在位者惰性,继续加大创新,同时采取高端进入型突破性技术创新和低端进入型突破性技术创新。
四、结语
在实践中识别破坏性创新并非易事,需求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使得企业很难精确把握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尤其是潜在需求。企业要想成功地实施破坏性创新则更难,因为建立在过去成功基础上的现行制度和规则不利于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而且采用或实施破坏性技术意味着企业要放弃曾经取得巨大成功的竞争优势和市场主导地位。同时,与连续的维持性创新不同,破坏性创新的非连续性、非竞争性特点需要企业内部能够对二者同时兼容并蓄,而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企业要从观念、人员、财务、营销、组织结构和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