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12-07 22:08

  [摘要]笔者根据在本科应用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改的实践经验,概括了三项可观测的课程学习成果,梳理了为实现三项学习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措施,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应用计量经济学;本科生


  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初至今的百年来,教育研究领域中最大变化莫过于主张把教学的中心从“教”转到“学”。根据加拿大华裔学者、著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赵炬明的阐释,以学生为中心包括三个内容: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指的是以学生当前状态为基础,以促进其发展为目的,发掘学生潜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指的是把学习作为教育的中心。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不能本末倒置。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指的是关注学习效果,重视测量与反馈在学习中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及时反馈机制,使效果评价能有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帮助学校调整工作。


  应用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写作毕业论文有很大帮助。但是由于课程的教材在对原理的表述上采用了较多的数学形式,让学生感到抽象和迷惑。教材的课后练习偏向于训练学生的数学推导能力,教材的实例侧重于对数据的处理和对软件输出结果的解读,忽略了对学生观察现实,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笔者研究的目的是:如何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来改变课程的教学,为课程设置合理的学习成果,并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组织教学和考核。


  2.课程学习成果的设定


  对于本科生而言,学习本课程的主要价值在于学会应用,而不是掌握教材涉及的原理的数学推演。本课程是一门经济学而非统计学,集中体现为问题的提出依赖于对具体经济现象的观察,研究设计依赖于对实际经济机制的理解,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对策建议依然要以实际经济机制为基础。概率和数理统计原理的作用是为参数估计和统计检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理论支持。具体的数值计算都可以由软件来完成。因此,课程的学习成果不应当以数学推演能力和计算能力为目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提出课程的学习成果为:一是学生能依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和常识判断经济事件间是否可能有因果关系。二是学生能够观察实际经济现象和事件,提出待研究问题,采用适当的指标来设计研究。三是学生能操作软件估计回归模型,并进行多种统计检验。


  3.实现课程学习成果的教学措施和评价方式


  3.1培养3项核心能力的措施


  3.1.1对判断因果关系的能力的培养


  笔者把培养学生判断因果关系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对该项能力的培养应当以事件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变量或指标为出发点,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学生而言,判断事件间是否有因果关系比判断变量或指标间是否有因果关系要容易。事件是直观的,是用语言文字来叙述的,符合学生习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变量或指标是对事件某方面特征的度量,虽然变量和指标也有名称,但这些名称还和一定的测量方法或算法相挂钩,有些测量方法和算法学生并不熟知,因此学生会对这些变量或指标与事件的关系感到疑惑,从而影响他们做出判断。二是事件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问题,至于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事件特征是个测量问题,基本问题先于测量问题。


  两个事件间如果存在因果关系,那么在观察中应当可以看到以下两种情形之一:一是观察到事件A和B同时发生(截面或时序数据);二是观察到事件A先变化,随后事件B也发生变化(仅时序数据)。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这两种情况是两个事件存在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此不能认为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的事一定存在因果关系。要提醒学生考虑其它可能的解释:一是事件A和B都受到事件C的影响,因此表现为A和B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二是事件A并不直接引起事件B,而是事件A引起事件C,事件C导致事件B。


  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常识在因果关系判断中的重要性。如果一项因果关系的判断是违反常识的,那么应当慎重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例如:基恩(2012)描述了看似矛盾的现象。事件A:亚利桑那州的空气质量好是全美国闻名的。事件B:医学统计发现,该州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属于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情况,但无论是认为事件A引起事件B,还是认为事件B引起事件A都是违背常识的,因此应当考虑在A和B之间是否遗漏了事件C。实际的原因是很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迁移到亚利桑那,然后在那里死亡。在这个例子中,病人的迁移就是“事件C”。真实的关系是事件A(空气好)引起事件C,然后事件C导致事件B(高死亡率)。如果忽略掉事件C,只看A和B的关系,就会得到违背常识的结论。


  3.1.2对研究设计的能力的培养


  根据笔者的观察,学生在做研究设计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三种:一是颠倒了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二是解释变量的设置不分主次,三是错把确定型的核算等式当作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关系。因此要改善学生的研究设计能力,需要从预防这三类错误着手。


  首先,学生容易颠倒因果关系导致错误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设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设置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有以下几条经验可以依据:一是本质属性影响状态属性,因此本质属性只能作为解释变量,不可以作为被解释变量。例如:智力和成绩,智力是本质属性,成绩是状态属性,因此只能用智力指标来解释成绩,不能用成绩来解释智力。再如:成绩和性别,性别是本质属性,因此只能用性别来解释成绩,而不能反过来。二是稳定的属性影响非稳定的属性,因此在稳定属性和非稳定属性的关系中,稳定属性只能作为解释变量,不能作为被解释变量,例如:成年人的身高和体重,身高是稳定属性,体重是非稳定属性,因此只能用身高来解释体重,不能反过来。三是自然条件影响人的行为。例如:暴力犯罪发生率与当地气温,如果存在因果关系的话,应当是当地气温影响暴力犯罪率,而不是相反。四是先发生的事影响后发生的事。


  学生作为初学者,对上述经验依据的把握通常并不好。以上述第4条经验为例,笔者在随堂测验中出了一道判断题:某同学用防城港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防城港市的GDP来解释防城港市的外贸规模,他的做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测验结果发现,只有42%的学生做出了正确的判断。说明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指标所反映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先达成外贸协议,然后才有港口的货物运输,这个顺序并不能反过来。


  其次,学生设置解释变量时不分主次,简单地把多个指标凑在一起做解释变量,使得研究没有焦点,研究目的不明确。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区分核心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核心解释变量由研究的关注点决定,控制变量是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其他因素。例如:以某消费品的需求量为研究对象,如果关注价格效应,那么核心解释变量就是商品价格;如果关注广告效应;核心解释变量就是商家的广告费投入;如果关注收入效应,解释核心变量就是购买者的收入;如果关注替代效应,核心解释变量就是近似的商品的价格;如果关注消费引导(补贴)政策,核心变量就是该政策实施的起始时间。在上述研究主题中任选一个,其它主题的解释变量就可以作为本主题的控制变量。


  第三,学生错误地把确定型的经济核算等式当作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关系。为预防这个问题,教师除了通过讲解提醒之外,还要通过测验来检查学生对该问题的注意程度。笔者在随堂测验中让学生做了一个选择题,问学生以下哪个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关系:A.利润=f(收入,成本),=f(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C.某商品出口量=f(产量,价格,汇率,出口政策),D.以上都是。测验结果是:只有52%的学生选择了正确选项C,有46%的学生选择了D,这说明学生并不容易分清具体的等式是代表确定型的核算关系,还是不确定型的影响关系。


  3.1.3对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比较流行的计量经济软件有Stata和Eviews,Eviews适合于初学者,上手比较快,但不能实现一些高阶的分析方法,Stata对高阶分析方法的支持到位,但对初学者而言比较难掌握。笔者在教学中使用的是Eviews软件,编写了上机实验指南,安排了20个学时的上机实验,在教学中先是演示操作,然后指导学生对教材的实例进行验证,最后是根据流程对补充的实例数据进行分析。根据随堂测验结果来看,学生对软件操作的掌握程度好于对原理的掌握程度。


  3.2采用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


  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在于向学生及时反馈结果,具体的形式有多种,例如随堂测试和分组任务等。笔者曾经组织学生做分组任务,实施后发现效果不佳,主要问题是每个小组的学生只关注自己抽到的任务,当其他组在课堂上汇报他们的任务时,听汇报的学生普遍兴趣不足,参与度很低。基于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并且信息要能点对点地反馈给每个学生的考虑,笔者在最近一轮的教学中采用随堂测试来做形成性评价。


  具体的实施环节分为四步:第一步,准备和实施测试。教师在课前设计好测试题,然后分小节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录入阶段性测试题和参考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每个小节的内容后,就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随堂测试,学生用手机上的微信登陆网络教学平台,就可以在课程任务下参加测试,通常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完成测试。第二步,实时反馈测试结果。待学生提交完答卷后,教师选择结束测试,网络教学平台会对学生答卷进行自动批阅,统计出各道测试题的答题正确率和错误率,并显示参考答案。第三步,组织学生互教互学。对正确率低于90%的题目,教师要求回答正确的学生举手示意,然后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进行就近讨论。第四步,教学改进。对于正确率低,难度大的题目,教师当场进行补充讲解,课后记录为教学难点,以便在下一轮教学中注意。


  3.3采用课程论文做期末综合评价


  对于本课程,检验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的最好方式是课程论文,但需要防止的是学生以“复制+粘贴”的方式来产生论文。因此笔者对课程论文做了一些规定性的要求,在开课时就向学生公布,主要规则有:一是关于选题:一人一个选题,不得重复。二是关于研究设计方案,学生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你的研究主题是什么?第二,你为什么会想研究该问题?有什么前期基础?你做了什么思考和观察?第三,你研究采用哪几个经济指标,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或者互为因果?哪个是核心解释变量?哪些是控制变量?第四,你研究的问题是否受定性因素的影响?你是否打算加入虚拟变量?虚拟变量打算如何取值?第五,根据你的研究对象,说明你能使用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截面数据,还是可以使用面板数据?第六,你要用到哪些数据来计算上述研究指标?这些数据从哪些来源可以获得?第七,你的研究方案和已发表的同主题研究有什么区别?三是关于论文的正文,学生要完成如下核心内容:一是变量设置,二是变量的描述统计,三是变量的趋势和分布特征分析,四是散点图分析,五是回归模型的估计、检验和修正,六是研究结果和讨论。


  4.结论和教学建议


  在应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面临的有利条件是有上机实验环节,学生对操作性的内容兴趣高,参与程度好。面临的不利条件是教材对原理的表述较为数学化和抽象化,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应当恰当地设置课程的学习成果,并在开课时公布给学生知晓。教师应当以实现学习成果为目标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并采用随堂测验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在期末采用课程论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上一篇:浅谈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在县域经济工作中的作用

下一篇: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