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经济的非整合城镇体系研究
摘 要:目前城镇体系中的首位城市大多不能准确覆盖其影响范围,使各城镇体系之间难以进行指标比较。文章提出“非整合城镇体系”的概念,指出以“整合城镇体系”进行区域研究,将研究成果用于“非整合城镇体系”,可排除“非整合”所造成的差异,使区位、交通、资源、政策等因素的作用凸显,才能够抓住区域发展的主因素,以正确制定区域发展政策。
关键词:非整合城镇体系;整合城镇体系;城市的层次性;组团合成法
城镇体系的研究兴起于工业革命后期,写作论文 二次大战以后进入发展和活跃阶段,到1970年代,城镇体系的研究进入高潮阶段。我国城镇体系研究起步晚,真正的研究开始于建国后,特别是1980年代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地级市、县级市、县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标志着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国内外关于城镇体系研究的理论主要为中心地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网络城市理论,城镇体系研究的范围主要局限在区域和城镇的行政区划范围内,缺乏对城镇体系研究范围进行系统的梳理。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转移的速度在加快,城市的辐射影响范围和行政范围出现很大的不吻合性,仅局限在行政区划范围的城镇体系规划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笔者在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非整合城镇体系的概念,尝试对非整合城镇体系进行探讨,以便在未来的区域规划与分析中加以应用。
1 整合城镇体系与非整合城镇体系的定义
我们定义整合城镇体系是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级配合理、城区和农区比例恰当的完整的城镇体系,是一个区域范围恰好是中心城市引力范围的城镇体系。在整合城镇体系中,中心城市只有一个,中心城市的规模与其他城市有着明显的差别。
整合城镇体系的边界是与其他整合城镇体系的交线,即交线是两城市的引力相互作用近似为零的交线。
同样,非整合城镇体系可定义为以行政界线为界的城镇体系。目前进行的省、市、县的城镇体系规划,大都是这种非整合城镇体系。非整合城镇体系是某级城镇缺失或中心城市引力与实际控制范围不符的城镇体系,这种城镇体系的某些生产、生活活动,大量依托或服务于周围的其他非整合城镇体系。
理想的整合城镇体系是较少的。写作毕业论文 整合城镇体系内各级城镇一般都具有不规则的倍数关系。目前我们所研究的省域城镇体系,很多不能达到整合城镇体系定义的要求,大部分是非整合城镇体系。而一些中、小城市的城镇体系,特别是县级城镇体系,却由于历史上长期固定的边界,是非常理想的整合城镇体系。
非整合城镇体系的指标往往缺乏可比性,例如各种条件大致相同两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小中心城区、大市域的地区,必然低于大中心城区、小市域地区的指标。特别是仅将城区和近郊区界定为一个区域的地区,就更不能与小城区、大市域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相比。在非整合城镇体系中,经济指标、人口素质指标等,区域间都存在着不可比较的缺陷。而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同级别的整合城镇体系,就可进行多类指标的比较。
2 非整合城镇体系的层次性
全国的地级市域,一般都有较完整的城镇体系,一般是一个地级市下辖几个县(县级市),县(县级市)下辖若干个镇(乡),再向下是中心村、一般村,形成整合的城镇体系。县(县级市)的城镇体系一般为整合城镇体系。
特大城市典型的非整合城镇体系明显体现在中国的几个直辖市,在这些大城市中,有的仅有大城市一个城区的结构层面,如北京市,除主城区(指包括城区和近郊区)为655.3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外,没有下一层次的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直接进入小城镇的行列,即大兴、平谷、怀柔、密云和延庆县城,再向下就是各县的建制镇。其他3个直辖市,天津、上海和重庆也大致如此。其实,在全国各省的地市合并以前,各大城市都是这种情况,即以1个中心城市为主,有少量的小城镇和农区,缺失第二、第三层次的城市。
我国的各省会城市区域,一般都具有第二位、第三位的城市,有的省还是较为完整的整合城镇体系。但是,经行政分隔后的一些省份的省会城市区域,也成为严重缺失层次的非整合城镇体系。例如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它与京津同为一个整合城镇体系,在这个整合城镇体系中,北京为首位城市,天津为二位城市,石家庄市和唐山市为第三层次的城市。而在这个整合城镇体系中,因将北京和天津设为直辖市的建制,因此河北成为无中心的圆环空心形非整合城镇体系。若说河北省为一个整合城镇体系,石家庄为首位城市,那就完全误解了。
首位城市与二位城市及以下各层次的城市,具有互相向下控制、影响、指挥的作用,而缺失首位与二位城市的河北省,不可能由省域范围的三位城市石家庄、唐山中的任何一个城市从经济、规模上统领全省。
3 非整合城镇体系的研究方法
3.1 重新整合
指在进行城镇体系研究中,将工作区域的城镇体系与周边各非整合城镇体系视为一体,对这个大区域进行重新整合,使其成为符合市场自然规律和城市引力范围的整合城镇体系,然后再对所论述的城镇体系进行研究的方法。确定整合城镇体系可采用城市强、弱影响范围计算法和用城市中心性指数确定的方法。计算城市影响范围时可采用断裂点公式:dr=drp/(1+fp/fr)计算,其中dr为断裂点(整合城镇体系边界)到r城市间的距离;drp为两城市间的距离;fr、fp分别为r、p两城市的综合实力。例如由此计算石家庄与邯郸市的断裂点时,drp= 160km,fr= 18.05,fp= 14.88 ,则dr= 85.16km,dp= 76.14km,即断裂点距石家庄市为83.86km,距邯郸市为76.14km。此公式中的城市综合实力有各种计算方法,应尽可能将对经济影响大的因素都考虑在内,并赋于权重,来确定城市综合实力。由这种方法所确定的城市影响范围内的地域可视作整合(重新整合后)城镇体系进行研究。用城市中心性指数①确定城市的引力范围,是先求出各城市的中心性指数,由同等级相邻两城市的中心性指数或城市实力比例划分空间距离,得到两城市的断裂点。如已求得石家庄市的中心性指数为15.86,邯郸市为9.80,则其断裂点距石家庄市98.9km,距邯郸市61.1km。
3.2 忽略补偿
此方法是在城镇体系的研究中,以城市的行政范围界限为基础,研究行政边界以内不属本市域中心城市引力范围的区域和行政边界以外属于本区域中心城市引力范围的区域,然后,忽略(减去)本市域内不属中心城市引力的区域,并将市域外仍属中心城市引力范围的部分补偿到所研究的城镇体系的一种方法,是使所研究区域成为“边缘不平衡”的虚拟空间区域(整合城镇体系)来进行研究的方法。研究完成后,再经增减,使城市区域又从整合城镇体系成为原非整合城镇体系。
仍以石家庄和邯郸为例,石家庄的城市综合实力为18.05。写作职称论文石邯连线上断裂点距石家庄83.86km,从石家庄到断裂点的经济实力衰减为18.05/83.63=0.2152。石家庄距邯郸市域边界实际距离为126.7km,两市域交界处的石家庄实际引力应为-0.2152×(126.7-83.86)=-9.92。此值显示城市带动其经济影响范围外行政区域所应付出的代价,或对影响范围内属其他城市行政区域时的影响力支付。两者的绝对值代表城市不按实际城市影响力确定经济区给城市带来的负作用。
3.3 都市圈层(时空距离)
由都市圈层法确定的城镇体系指“一日城市圈”及其外围农区构成的城镇体系。都市圈层法是将城市划分为几个不同功能的圈层,一般可分为非农为主的市区圈层和农业为主的农区圈层,对于大城市来说,其非农为主的市区圈层一般由一个中心城区和几个相距较近、在一日城市(一般为一小时交通)圈内的几个组团组成,这几个城市组团与主城区之间有较多的就业出行、非农合作关系和明显的分工,使其非农活动具有互补性而不是一般同类城市只有的互斥性,各城区之间的交通明显比周围农区繁忙,主城区与各组团之间的物质流、人流明显比都市区与农区之间多,主城区与各组团之间有较多的通勤人口。都市区外的农圈中,则有明显的以都市区为中心的倾向,其物质流、人流主要是与本都市区交往而不是与其他都市区交往。一个都市区与一个农圈所构成的城镇的组合,就是一个非整合城镇体系。在这个城镇的农圈中,不应再有超过都市区主城区规模的城镇,其他城镇的规模,一般与主城区成倍数关系,即农圈内的中心城区以外其他城镇人口规模最多也只能是主城区的1/2-1/10。这样的双圈层组成非整合、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这种以中心城区为首位城市、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都市圈的研究方法,为都市圈层法。
4 非整合城镇体系的范围界定
既然整合城镇体系是理想状态,非整合城镇体系是普遍现象,就有必要对非整合城镇体系进行研究。为研究的需要,就有必要划定非整合城镇体系。非整合城镇体系的划分,应遵循经济区一致的原则、中心城市同等级的原则、尊重民族地方特色原则和照顾长期形成的行政边界。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南北、东西差异大,历史悠久,民族特色各异,在5 00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活动特色,按这些经济特点,可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经济活动类型的非整合城镇体系。如在1996年第八界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提出将全国划分为跨省、区、市的7个经济区,就是按经济活动特点类同的原则划分的城镇体系。全国七大经济区为:①长江三角州和沿江地区,包括了江苏、浙江、上海3省市和长江三峡以下的沿江地区。面积32.6万km2,人口占全国的14.7%,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3.7%,区内有上海、南京、杭州等主要城市,其中心城市是上海,研究中可看作是以上海为中心城市的非整合城镇体系。②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广东、福建和海南3省,面积约33.6万km2,人口约占全国的9.0%,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3.7%,区内有福州、广州、海口等城市,其中心城市是广州,可看作是以广州为中心城市的非整合城镇体系。③环渤海经济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辽宁6省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总面积约111.4万km2,总人口占全国的21.7%,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4.9%,区内主要城市有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济南、大连、太原等城市,是以北京为中心城市的非整合城镇体系。④东北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总面积约125.8万km2,总人口约占全国的9.5%,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1%。区内主要城市有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其中辽宁省与前述的环渤海经济区有重复,一般认为,辽宁省的沈阳以南部分当属环渤海经济区,沈阳以北部分当属东北经济区。其中心城市是沈阳,可看作是以沈阳为中心城市的非整合城镇体系。⑤中部五省经济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5个省份,土地面积约87.4万km2,人口约占全国的26%,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8.8%,区内主要城市有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此区域是一个多中心的经济区,可看作是以武汉为主要中心城市的非整合城镇体系。⑥西南和广西经济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和西藏6省、市、自治区,总面积260.2万km2,人口约占全国的20%,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2.2%,区内主要城市有成都、重庆、贵阳、昆明、南宁、拉萨等,可看作是以重庆为中心城市的非整合城镇体系。⑦西北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省、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总面积337万km2,人口约占全国的7.1%,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8%,区内主要城市有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等城市,此经济区可看作是以西安为中心的非整合城镇体系。全国7个跨省(市)经济区的划分,虽顾及了行政区划、经济特点及区域特征等因素,但由于国情复杂、7个经济区内部仍有很大差异。就全国范围而言,仍不失制定经济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区域规划等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4.1 城市的同级性原则
城镇体系的划分,要以同级城市为中心进行。我们不可能把一个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其附近的一个10万人口的小城市划分为两个城镇体系,而说成两个城市分别为两个体系中的中心城市。只有城市规模相近时,才可能确定其相互的引力边界,划分为两个以各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同等级城镇体系。
作为城镇体系中心城市的级别确定,应以其综合实力作为同级别的原则。由于城市实力的确定较复杂,简单划分时常以主城区的人口规模确定。在现阶段,我国同级城镇体系的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宜划分为500万以上、100—500万、50—100万、20—50万、3—20万和3万以下6个级别。按行政级别划分时,大致可划分为省会城市和省级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或县城)。在目前,由规模相近原则和行政级别划分的城镇体系,中心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仅有北京市和上海市,因此,若在这一级上划分中国的城镇体系,可以长江为界,划分为南北两个大的非整合城镇体系,即南方城镇体系和北方城镇体系。两个非整合城镇体系分别以北京和上海为首位城市。
再向下,就是各省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为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这里的城镇体系,并不等同于省域或直辖市的市域,它是以规模相近的城市为中心引力源,由周围下一级城镇和农区组成的城乡协调的较完整体系,即整合城镇体系或非整合城镇体系。这种同级城镇体系与周边体系的边界划分,可以是行政边界或由各中心城市引力范围确定的边界。
4.2 按行政边界划分城镇体系
这是现行的城镇体系规划所采用的城镇体系的范围。按行政边界确定的城镇体系虽忽略了经济流的自然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但由于易搜集本行政区域的资料,受本区域的领导重视等优点,仍是现行城镇体系规划的框架基础。
5 非整合城镇体系在区域规划与分析中的应用
5.1 整合城镇体系法
在进行区域或城镇体系规划、研究、经济分析预测等工作中,往往以行政管理地域为基本单元进行,而由于这种基本单元大都是非整合城镇体系,会使其失去可比性。为使城镇体系的规划研究工作更具真实性、正确性和可比性,需要将这些以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组成的城镇体系扩展为完整的体系。一个完整的城镇体系,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和其相应支持的农圈的组合。在一个完整的城镇体系中,应基本符合中心地理论中克氏理论的其本假设的均质原则和经济人原则,即我们所说的整合城镇体系应具有城镇同级均质性和经济同质性。在一个大区域中,划分整合城镇体系时,按同等规模城市划分出若干个“均质”中心城市(一级城市),这个一级城市也就是“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中的首位城市。每个首位城市下所包含的二位、三位城市也基本“均质”,首位城市与二、三、四位城市规模呈倍数关系。其最低层次的城镇都有一个农(或牧、渔)圈的基础。
将大区域(或全国)划分为若干个整合的(一级)城镇体系,每个一级整合城镇体系再划分成若干个整合的二、三级城镇体系,以次递推到最基层的村镇体系。我们研究某一级的非整合城镇体系时,就可先取出其相应的完整的城镇体系进行研究,然后在研究成果中,提取其所需的一部分,如由行政边界组成的部分。由于研究非整合城镇体系(行政城镇体系)前已研究了其相应的整合城镇体系,使我们可得到公正、科学、完善的研究成果。
5.2 行政圈层法
就是我们现在的规划、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即以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规划、管理的研究工作。在各级行政圈层中,又都有一个代表其圈层的(首位)城市,如省级圈层的代表性(首位)城市是省会;地市级圈层是地区行署所在地或市区;县级圈层是县城、乡镇级圈层是镇区或乡政府驻地。
按行政圈层进行各种研究的优点是资料易获得,研究成果易为行政职能部门接受,易于实施,应用价值高。但是,各行政圈层中的代表性(首位)城市,并不一定能涵盖或统领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区域,即这个城镇体系不一定是整合城镇体系。因其非整合城镇体系的自身缺陷,就易使研究成果失之偏颇。如在研究河北省城镇体系时,其首位城市自然是北京,二位城市是天津,将此二城市去掉的河北省区域,是事实上的“北京大郊区”,而对于一个无首位、二位城市的区域城市化水平,再与一个整合城镇体系的城市化水平相攀比,自然会显逊色。而由此得出“城市化水平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之类的结论,显然是不科学的。
用行政圈层法进行城镇体系研究中,还必须对各圈层的整合体系、区位、发展因素等进行恰当定位,防止将“农业型”与“工商贸易型”、“沿海型”与“内陆型”、“开放前沿型”与“历史保护型”的各种指标盲目攀比。
5.3 功能完整法
此法应用于特定功能区域的规划研究,如沿海区域开发规划研究、中国西部大开发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研究、山区城镇发展研究、高速公路沿线地域规划研究、南水北调受益区域研究等。
用功能完整法对区域进行研究,虽忽略了城镇体系的完整性,但却从某个专业、专项的特点把握了所研究区域的特征,是制定专项发展政策的依据。
由于功能完整法打破了行政界限的束缚,使其研究中的资料获取及调研困难较大,因此,此类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写作工作总结 功能完整法的研究范围内,可能有一个代表性城市或几个并列的“首位”城市,将这种研究范围的功能完整区域按城镇划分为若干个分区域、分组团,进行分小区域研究后再叠加,往往可取得好的结果。而所划分的各个小区域,又可应用整合城镇体系或行政圈层法进行研究。我们在用行政圈层法进行城镇体系规划研究中,往往需进行功能分区,对各功能分区的研究就是这里所说的功能完整法的研究。功能完整法的研究范围,要按促进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因素所覆盖区域界定,如“交通干线区”、“牧业区”、“海滨旅游区”等。
5.4 级别类推法
是指在一个区域中,将本区域城镇进行级别分类,确定其相互的影响关系和势力级别关系,划分各种级别,然后对同一级别和各个级别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打破行政圈层的关系,由城镇的势力范围确定其级别,假定除大区域外各级城镇都为整合城镇体系的方法。其势力范围的确定,可用综合因素分析法或用信息流量分析法进行划分。区域内部信息流中的电话量反映了地域间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联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指标,而这种资料在电信部门有准确的记录,易准确获得。如将一个区域划分为五个级别,研究先从最低级别(五级)开始,将第五级资料汇总并增加四、五级间的作用因素资料,汇至四级,依次类推,得到整个区域的研究汇总成果。这种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反复校核验证是该研究法的关键,是准确划分城镇级别、确定其相互影响的基础。若级别划分有误,会影响整个研究成果的准确性。
5.5 交通轴线法
区域的经济联系都是由交通轴线沟通的,因此,交通轴线的经济流强度也成为城镇体系研究的方法之一。在大型交通轴线上,往往形成以轴线为带状中心的葡萄串状城镇体系。截取一个城镇“葡萄串”,或取整个交通轴线周围的全部城镇为研究对象,就是交通轴线研究法。在大区域研究中,还可以按区域内的交通轴线,将城镇划分为不同的带状体系,然后以此带状体系为单位进行分析研究。
在对每个带状体系研究时,也要将体系内各城镇进行级别划分,确定相对完整的“整合”体系,以使所研究对象有可比性和完整性。
一个大的区域,也可以一个轴线作为一个“整合轴线体系”研究,以促进交通轴线上各带状体系的合理分工发展及区域内合理组织交通建设和交通方式的合理选择。
5.6 组团合成法
是与级别类推法相对应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将所研究的区域内城镇划分为若干个级别,而是按其地理位置、资源、生产性质等因素划分成若干个城镇组团,将各个城镇组团作为非整合城镇体系进行研究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首先从各组团的研究开始,各组团相当于城镇体系规划中所划分的经济区。各组团的划分,要据一定的规律,可为地块相邻组团、专业组团或社区。
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每个组团中城镇的经济特点具有共性,其发展主因素相同,地缘接近。一个组团中的城镇可用同一种模式进行研究。其缺点是组团中各城镇的大小差别较大,行政隶属复杂,获取资料较难。
6 结论与讨论
我们一般所说的城镇体系,都是非整合体系,典型的非整合体系是按行政管辖范围划定的,这是我们一般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范围。但我们在工作中如果忽略了整合城镇体系的研究,就有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论。所以,在实际城镇体系研究中,必须注重整合城镇体系的研究。
整合城镇体系是完整的城镇体系,是理想化的城镇体系,而这个“完整”的城镇体系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要真正捕捉到所研究城镇的“整合”城镇体系并不容易。可是,如果我们忽略“整合”城镇体系,仅以行政区划所划出的区域进行研究,到底会引起多大的误差,则是值得我们深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兆量,王恩涌,韩茂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88-95.
[2] 张莉,陆玉麒.河北省城市影响范围及空间发展趋势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11-15.
[3]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r].2003.12-20.
[4]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局,1997.320-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