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辽宁省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6 10:20
论文 关键词:要求 指标 评价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辽宁省道路运输行业 发展 内涵及贯彻 科学 发展观对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具体要求,通过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性分析及指标筛选,构建出科学合理的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道路运输业在服务业发展中具有突出作用,其发展水平是衡量 经济 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道路 交通 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道路交通问题解决的好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直接体现。在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通达性、机动性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道路运输发展也对环境、资源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汽车 工业 发展与道路交通拥挤之间的矛盾、环境承载能力与车辆排放污染之间的矛盾、资金有限性与加快发展之间的矛盾等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要实现道路运输行业的科学发展,就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分析和评价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能力及发展的协调性,使科学发展观理念能应用于指导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为此,必须建立衡量道路运输行业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和监测道路运输行业科学发展的状态和发展的程度,以便为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性分析
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依据辽宁省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内涵,将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分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评价主要侧重于从运输生产的效能、运输服务的水平、运输管理的水平三个方面反映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水平;协调发展是从道路运输行业内部协调、道路运输行业外部协调两个角度来反映道路运输行业的协调发展状况;可持续发展主要从道路运输行业 自然 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来评价道路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评价包括的特性层面如图所示。
2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1)综合性指标优先原则
若一个指标所描述的对象特性可概括地代替若干指标所描述的对象特性的整体性,则称此指标为其余若干指标的综合指标。选取综合性指标可减少指标数量,简化指标体系。
(2)指标相互独立性原则
若某一指标可由其它已知指标导出,则称此指标与给定的已知指标相关;若某一指标与另一指标无内在的机制联系,则称两指标是相互独立的。选择评价指标应坚持相互独立原则。
(3)指标直观性原则
所谓指标的直观性,是指该项指标符合人的直觉理解,而不需进行深度的抽象思维。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评价指标应尽可能直观、形象,便于理解。
(4)指标稳定性原则
某一指标对其相关的变量呈现出高敏感性,即当相关的变量有微小扰动时,指标值将会有较大波动,这样指标的目标值将难于确定,稳定性较差,不宜作为评价指标。
(5)指标可比性原则
所选指标应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及影响,合理选用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不仅适合于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也适合于不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
(6)指标导向性原则
所选指标应尽可能反映道路运输行业对社会的服务功能,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3评价指标的选取
(1)运输效能
运输效能主要考察道路客运业、道路货运业、出租车业等运输生产行业的发展水平,包括运输效果和运输能力两部分。运输效果可用运输生产量指标表征,运输能力可用运力指标来表征。
①运输生产量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客货运输需求的直接体现。公路运输量主要包括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四个基本指标,通过公路运输量占全社会运输量的比重,可以反映出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考虑指标的相互独立原则,选择周转量作为生产量指标,考虑到指标的可比性原则,采用相对指标比绝对指标更为合适。因此,采用车客位旅客周转量(公路旅客周转量/营运客车客位数)、车吨位货物周转量(公路货物周转量/营运货车吨位数)、公路旅客周转量占全社会旅客周转量比重,公路货物周转量占全社会货物周转量比重四个指标。
②运力是指运输工具.的生产能力,是运输供给能力的客观反映。公路运力指标以营运载客、载货汽车车辆数以及相对应的客位数、吨位数为代表;通过大型货车占普通货车比重、厢式货车及专用货车比重反映运力结构;通过里程利用率、工作率、实载率来反映公路运力的实际生产状况和利用程度。考虑指标的相互独立和可比性等原则,采用万人拥有客车客位数(含客运班车、租赁客车、其他客车)、单位gdp货车吨位数、万人拥有 旅游 客车客位数、大型货车占普通货车比重、厢式货车及专用货车比重,货运实载率、客运实载率七个指标。
(2)服务水平
运输服务水平主要从道路运输服务安全、方便、舒适等方面进行评价。
①运输服务的安全水平可通过事故万车死亡率、机动车定期检测率、运输 企业 安全评估完成率、客运站危险品检测仪配备率四个指标进行评价。
②运输服务的方便性通过客运线路的通达情况,客货运站的完备情况、检测维修网点的完备情况、驾驶员培训能力来反映,采用行政村班车通达率、客运站发送量/客运量,货运站吞吐量/货运量、每千辆民用汽车拥有的维修企业数、每千辆民用汽车拥有的检测站数、驾驶员培训人数/总人口六个指标进行评价。
③运输服务的舒适性主要通过中高级客车比重来反映,包括中高级班线客车比重、中高级旅游客车比重、中高级和品牌出租车比重三个指标。
(3)管理水平
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水平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评价。宏观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道路运输行业的管理逐渐由原来的抓微观生产向宏观监督引导行业发展转变,能够体现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有市场集中度、法规完备程度、应急保障能力、信息化水平等方面。
①市场集中度采用个体完成旅客周转量比重、个体完成货物周转量比重、二级以上客运企业比重、二级以上货运企业比重、二级以上客运站比重、二级以上货运站比重、一类维修企业比重、a级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比重、二级以上驾校比重、出租车经营业户每户拥有车辆数、公司化经营客运线路比重11个指标进行评价;
②道路运输行业法规体系是依法进行行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与否无疑是衡量行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通过法规完备率来进行评价。
③自“非典”疫情发生以后,各级政府部分都意识到了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道路运输行业的应急保障能力是全社会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行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采用应急预案完备程度指标进行评价。
(4)息化水平采用 电子 政务 发展 水平和gps/行车记录仪安装率两个指标进行评价。
微观方面,反映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水平主要是从管理的绩效着眼,可用遵章经营率、投诉处理满意率两个指标来反映。
(4)行业内部协调
行业内部协调包括运输辅助服务业与道路客货运输的协调性、运输管理与道路运输生产的协调性两个指标,均为定性指标。
(5)行业外部协调
①道路运输业与道路基础设施的协调性,定性指标,主要是从设施规模、增长速度、运营效率、服务水平、资金投放比例、规划编制、政策措施实施等方面衡量道路运输业与道路基础设施之间协调发展的程度。
②道路运输业与综合运输体系的协调性,定性指标,主要体现为航空、铁路、公路 交通 之间以及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之间的衔接配合,可从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客运的接驳换乘条件、货运的一体化程度等方面来衡量。
③道路运输业与 经济 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采用客运量对人口的弹性系数、货运量对gdp的弹性系数、道路运输业对gdp的贡献率、道路运输业对gdp增长率直接贡献四个指标评价。
(6) 自然 可持续
自然可持续是道路运输行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与否的直接体现,可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两个方面确定相关指标。
环境污染方面主要侧重道路运输行业对环境的影响,例如车辆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车辆行驶产生的影响人体健康和正常工作休息的噪声污染等,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汽车尾气达标率、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公路绿化率等指标。能源消耗方面主要侧重于道路运输行业对能源的消耗利用情况,由于运输生产的能源主要来自于石油等能源资源,选择客运人公里油耗(营运载客车辆燃油/公路旅客周转量)、货运吨公里油耗(营运载货车辆燃油/公路货物周转量)两项指标进行评价。
(7)经济可持续
经济可持续主要指道路运输行业的经济效益水平。采用道路运输业人均增加值/全社会人均gdp进行评价。
(8)社会可持续
社会可持续是道路运输行业发展外部效应的重要体现,可以从服务对象、从业人员、行业主体等方面搜集相关指标。
就服务对象而言,公众满意度是反映道路运输行业社会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就从业人员而言,可以反映道路运输行业社会可持续性的指标有从业人员学历构成等。就行业主体而言,可以反映其社会可持续性的指标有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等。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辽宁省道路运输行业 发展 内涵及贯彻 科学 发展观对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具体要求,通过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性分析及指标筛选,构建出科学合理的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道路运输业在服务业发展中具有突出作用,其发展水平是衡量 经济 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道路 交通 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道路交通问题解决的好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直接体现。在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通达性、机动性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道路运输发展也对环境、资源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汽车 工业 发展与道路交通拥挤之间的矛盾、环境承载能力与车辆排放污染之间的矛盾、资金有限性与加快发展之间的矛盾等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要实现道路运输行业的科学发展,就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分析和评价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能力及发展的协调性,使科学发展观理念能应用于指导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为此,必须建立衡量道路运输行业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和监测道路运输行业科学发展的状态和发展的程度,以便为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性分析
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依据辽宁省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内涵,将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分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评价主要侧重于从运输生产的效能、运输服务的水平、运输管理的水平三个方面反映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水平;协调发展是从道路运输行业内部协调、道路运输行业外部协调两个角度来反映道路运输行业的协调发展状况;可持续发展主要从道路运输行业 自然 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来评价道路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评价包括的特性层面如图所示。
2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1)综合性指标优先原则
若一个指标所描述的对象特性可概括地代替若干指标所描述的对象特性的整体性,则称此指标为其余若干指标的综合指标。选取综合性指标可减少指标数量,简化指标体系。
(2)指标相互独立性原则
若某一指标可由其它已知指标导出,则称此指标与给定的已知指标相关;若某一指标与另一指标无内在的机制联系,则称两指标是相互独立的。选择评价指标应坚持相互独立原则。
(3)指标直观性原则
所谓指标的直观性,是指该项指标符合人的直觉理解,而不需进行深度的抽象思维。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评价指标应尽可能直观、形象,便于理解。
(4)指标稳定性原则
某一指标对其相关的变量呈现出高敏感性,即当相关的变量有微小扰动时,指标值将会有较大波动,这样指标的目标值将难于确定,稳定性较差,不宜作为评价指标。
(5)指标可比性原则
所选指标应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及影响,合理选用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不仅适合于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也适合于不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
(6)指标导向性原则
所选指标应尽可能反映道路运输行业对社会的服务功能,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3评价指标的选取
(1)运输效能
运输效能主要考察道路客运业、道路货运业、出租车业等运输生产行业的发展水平,包括运输效果和运输能力两部分。运输效果可用运输生产量指标表征,运输能力可用运力指标来表征。
①运输生产量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客货运输需求的直接体现。公路运输量主要包括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四个基本指标,通过公路运输量占全社会运输量的比重,可以反映出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考虑指标的相互独立原则,选择周转量作为生产量指标,考虑到指标的可比性原则,采用相对指标比绝对指标更为合适。因此,采用车客位旅客周转量(公路旅客周转量/营运客车客位数)、车吨位货物周转量(公路货物周转量/营运货车吨位数)、公路旅客周转量占全社会旅客周转量比重,公路货物周转量占全社会货物周转量比重四个指标。
②运力是指运输工具.的生产能力,是运输供给能力的客观反映。公路运力指标以营运载客、载货汽车车辆数以及相对应的客位数、吨位数为代表;通过大型货车占普通货车比重、厢式货车及专用货车比重反映运力结构;通过里程利用率、工作率、实载率来反映公路运力的实际生产状况和利用程度。考虑指标的相互独立和可比性等原则,采用万人拥有客车客位数(含客运班车、租赁客车、其他客车)、单位gdp货车吨位数、万人拥有 旅游 客车客位数、大型货车占普通货车比重、厢式货车及专用货车比重,货运实载率、客运实载率七个指标。
(2)服务水平
运输服务水平主要从道路运输服务安全、方便、舒适等方面进行评价。
①运输服务的安全水平可通过事故万车死亡率、机动车定期检测率、运输 企业 安全评估完成率、客运站危险品检测仪配备率四个指标进行评价。
②运输服务的方便性通过客运线路的通达情况,客货运站的完备情况、检测维修网点的完备情况、驾驶员培训能力来反映,采用行政村班车通达率、客运站发送量/客运量,货运站吞吐量/货运量、每千辆民用汽车拥有的维修企业数、每千辆民用汽车拥有的检测站数、驾驶员培训人数/总人口六个指标进行评价。
③运输服务的舒适性主要通过中高级客车比重来反映,包括中高级班线客车比重、中高级旅游客车比重、中高级和品牌出租车比重三个指标。
(3)管理水平
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水平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评价。宏观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道路运输行业的管理逐渐由原来的抓微观生产向宏观监督引导行业发展转变,能够体现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有市场集中度、法规完备程度、应急保障能力、信息化水平等方面。
①市场集中度采用个体完成旅客周转量比重、个体完成货物周转量比重、二级以上客运企业比重、二级以上货运企业比重、二级以上客运站比重、二级以上货运站比重、一类维修企业比重、a级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比重、二级以上驾校比重、出租车经营业户每户拥有车辆数、公司化经营客运线路比重11个指标进行评价;
③自“非典”疫情发生以后,各级政府部分都意识到了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道路运输行业的应急保障能力是全社会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行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采用应急预案完备程度指标进行评价。
(4)息化水平采用 电子 政务 发展 水平和gps/行车记录仪安装率两个指标进行评价。
微观方面,反映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水平主要是从管理的绩效着眼,可用遵章经营率、投诉处理满意率两个指标来反映。
(4)行业内部协调
行业内部协调包括运输辅助服务业与道路客货运输的协调性、运输管理与道路运输生产的协调性两个指标,均为定性指标。
(5)行业外部协调
①道路运输业与道路基础设施的协调性,定性指标,主要是从设施规模、增长速度、运营效率、服务水平、资金投放比例、规划编制、政策措施实施等方面衡量道路运输业与道路基础设施之间协调发展的程度。
②道路运输业与综合运输体系的协调性,定性指标,主要体现为航空、铁路、公路 交通 之间以及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之间的衔接配合,可从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客运的接驳换乘条件、货运的一体化程度等方面来衡量。
③道路运输业与 经济 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采用客运量对人口的弹性系数、货运量对gdp的弹性系数、道路运输业对gdp的贡献率、道路运输业对gdp增长率直接贡献四个指标评价。
(6) 自然 可持续
自然可持续是道路运输行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与否的直接体现,可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两个方面确定相关指标。
环境污染方面主要侧重道路运输行业对环境的影响,例如车辆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车辆行驶产生的影响人体健康和正常工作休息的噪声污染等,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汽车尾气达标率、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公路绿化率等指标。能源消耗方面主要侧重于道路运输行业对能源的消耗利用情况,由于运输生产的能源主要来自于石油等能源资源,选择客运人公里油耗(营运载客车辆燃油/公路旅客周转量)、货运吨公里油耗(营运载货车辆燃油/公路货物周转量)两项指标进行评价。
(7)经济可持续
经济可持续主要指道路运输行业的经济效益水平。采用道路运输业人均增加值/全社会人均gdp进行评价。
(8)社会可持续
社会可持续是道路运输行业发展外部效应的重要体现,可以从服务对象、从业人员、行业主体等方面搜集相关指标。
就服务对象而言,公众满意度是反映道路运输行业社会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就从业人员而言,可以反映道路运输行业社会可持续性的指标有从业人员学历构成等。就行业主体而言,可以反映其社会可持续性的指标有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