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经济的物流新业态发展的问题和策略探
最近几年,物流业作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社会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8%,这一数字与过去10年的19.4%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同美、日发达国家10%的比率相比,仍然很高。这也就意味着物流成本缩减还有很大的空间。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造成了能耗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进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物流行业的碳排放。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逆向物流、智能化物流、社区物流服务、金融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开始出现并得到长足发展,比如电子商物流,截至今年6月份,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25万亿元,预计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7.5万亿元,而2012年预计社会物流总额将达到145.7万亿元,也就是说电子商务物流总额将达到社会物流总额的5 %。再加上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将在社会物流总额总占据绝对大的比重。因此,基于低碳经济的需要,物流新业态的发展必须降低碳排放,探索出一条低碳发展的新路经。
1 低碳经济与物流新业态发展的相关性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物流作为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低碳物流理应受到国家以及企业的重视。对企业而言,“低碳”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全世界物流企业所应肩负的责任。
物流是能源消耗主要的产业之一,也是碳排放的大户。1999年至2009年,中国物流业碳排放量达到72938.73万吨,全国碳排放总量为1632833.01万吨,物流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5 %。这也就意味着全国碳排放总量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要求物流行业碳排放总量降低22.4个百分点。物流新业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兴力量,其发展必须要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走出一条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我国当前物流新业态的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2 物流新业态发展中面临的“碳”问题
2.1 物流技术和低碳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低碳物流的发展需要能够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并熟知低碳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我国近几年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批熟悉并能够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方法,以及设施设备、装置与工艺的物流人才,但是在低碳技术的应用上这些人却知之甚少。这就使得节能减排、油气资源的清洁利用,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低碳技术在运输、仓储等物流领域的应用受到制约。
2.2 过分追求效率指标而忽视碳排放的影响
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以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为中心,在追求物流的便利性、快速性、安全性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往往容易忽视资源节约的社会效益。企业对物流绩效的评估也就相应的针对如何降低成本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展开,而对碳排放指标没有相应的标准。这样,企业考虑更多的是成本,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有效益。而低碳技术的应用、物流过程中碳排放的监控、低碳物流设备的购置在短期来看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而效益确实看不到的,短期无法衡量的。这样,企业就失去了“低碳”的动力。
2.3 低碳物流技术装备落后
物流装备是物流企业提供可靠技术与设施的载体,在物流装备设计、应用中如果考虑到碳排放的因素,将会对低碳物流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而我国的物流技术装备则相对落后并且在系统设计阶段没有考虑碳减排的要求。比如,库房设计上较多的仍然是平库系统,土地资源利用率低,运输、仓储作业采用人工和机械作业,运输车辆、装卸搬运工具陈旧老化,耗能大。
2.4 信息化水平低
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基础信息的采集很多企业还是以手工录入为主,RFID、GIS、GPS等数据跟踪技术也没有普及应用。公共平台的信息建设落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仍然处于单点应用,没有形成公共的信息共享平台。这些都造成了物流运输、仓储等管理的低效率和高能耗。
2.5 低碳物流缺乏法律和制度规范
低碳物流政策先行从完善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相关部门没有出台物流相关碳排放指标,我国政府也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比下降40%至45%的目标,但是这一目标如何在物流领域得到落实以及如何对物流业低碳发展进行相关金融和财税政策支持还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企业减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6 物流过程中“碳足迹”追踪困难
由于物流过程涉及的领域广、环节多、动态性强,所以对物流过程中的“碳足迹”捕捉相对于生产制造类企业更困难。物流系统由包装、运输、仓储、流通加工、装卸搬运、配送和流通加工七大模块构成,在这七个模块运作时都在不断地排放温室气体。因此需要检测物流各环节的碳排放,才能够针对性的进行控制和管理,这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3 物流新业态发展的低碳路径
3.1 人才培养
大学教育物流专业要开设低碳物流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在掌握物流管理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了解节能减排、油气资源的清洁利用,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低碳技术,并具有把这些技术应用到物流领域的意识和能力。社会培训机构,相关资格认证考试要把相关低碳技术纳入考试范围。还要加强员工的社会责任感、环保观念的培训。
3.2 资源整合
通过开展共同配送、第三方物流、逆向物流整合物流资源。共同配送就是多家企业共同使用某一项物流资源,以此达到物流资源的共享。逆向物流可以通过对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废弃资源的合理处置来降低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对逆向物流的成本费用还要有合适财政补贴机制,以此促进企业开展逆向物流的积极性。
3.3 改进低碳技术装备
运输方面,车辆购置选择要考虑低耗油因素,开展直达运输,集中运输,增加运输的批量,减少回程空驶。合理化的仓库管理活动,尽可能地采用高架仓库,提高仓库坪效。仓库作业设备,运
用机器人、自动导引小车、巷道堆垛机等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作业工具。采用集装箱、托盘等集装化工具,提高装卸搬运作业的效率,减少装卸搬运过程中的能耗。
3.4 提高信息化水平
物流信息化是物流新业态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建立起低碳物流信息系统和运作体系。在物流信息系统中导入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即Energy Manng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EMIS),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物流过程中分散的能耗数据采集和控制、集中的管理调度和能源供需平衡,以及实现所需能源预测,为在物流全过程中实现较好的节能、降耗和环保的目标创造条件。即对物流能源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分析,处理及实现对能源设备、能源实绩、能源计划、能源平衡、能源预测等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功能,达到企业节能增效的目的。
3.5 完善低碳物流法律和制度
物流新业态的低碳发展,还需要政府的法律和制度保证。制定各种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利用财政杠杆和金融杠杆引导物流业态的低碳发展。世界各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多并比较健全,但针对物流领域的不多。政府应该就物流相关的交通管制、能源消耗、碳排放制定针对的性的制度标准,使物流新业态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做到有法可依。对于物流领域的低碳创新技术实行财政支持,鼓励物流企业自主创新新技术。如北美、欧洲很多国家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碳税、碳交易、碳管制、碳补偿制度。
3.6 合理化物流“碳足迹”的跟踪和计量
根据PAS 2050提出的计量碳足迹的具体方法,将其应用到物流和供应链过程。PAS 2050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方法,提出计算商品碳足迹的五步骤模型,可以为物流领域所借鉴。同时,积极应用EPC、RFID等技术对物流过程中的车辆、装卸机械、冷冻机械等的能耗水平进行监控。
4 结论
基于低碳经济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物流发展与低碳经济的相关性,本文探讨了物流新业态发展的路径问题,着重论述了物流新业态发展过程中不利于低碳发展的要素,并提出了物流新业态低碳发展的路径。物流新业态的发展必须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物流资源整合,技术装备改进,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导入和低碳物流法律制度完善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良性发展之路。
下一篇:亚洲国家物流规划的比较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