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业的经济效应的实证调查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对促进生产、拉动消费起到很大作用。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较严重的影响。2009年国务院适时颁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调整和振兴物流不仅是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调整和发展的需要。此规划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现阶段辨清物流产业的产业性质、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研究物流产业经济效应意义重大。
关于物流业的经济效应,国内已有部分文献进行了研究。国内最早应用投入产出法对物流业进行分析的是李厚霖(2001),他应用投入产出模型,从产业的角度,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黄福华等(2005)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关系及其关联效应,认为物流产业应确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瓶颈产业,并据此提出了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些策略。楚岩枫等(2007)经研究认为,我国物流产业正处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向完全中间产品型产业过渡,因此,一定的产业政策扶持,对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张江华等(2010)认为,我国物流业的产业化已初见成效,能够对工业、服务业等多个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依赖产业自身发展的潜力也较大,但仍存在诸如信息化程度不高、影响力与感应度水平偏低、为生活消费提供服务力度不够、附加价值率不高等问题。也有部分学者应用投入产出方法对区域物流业的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如李靖辉等(2005)、曹瑛(2007)、朱占峰(2008)、刘丹等(2010)运用投入产出法分别对广东、福建、甘肃、中原地区等区域物流业的产业关联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各区域物流产业影响力高于感应度,且存在区域性物流发展不均衡。
已有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但也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现有的研究多为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较少,不能揭示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的变动情况。本文利用1997年、2002年及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历年的物流业经济效应进行对比分析,以反映物流业产业性质、产业关联、产业波及效果的变化情况,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调整与振兴物流业提供参考。
1 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1931年提出,它主要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复杂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1.1 产业性质分析
根据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可以计算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然后综合考察各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即可以判断各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间需求率,指国民经济某一产业对某产品的中间需求量与该产品的总需求量之比。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就越带有提供中间产品的性质。
中间投入率,指国民经济中某一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中间投入率反映了该产业的总产值中外购的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即中间产品之和)所占的比重。即该产业对其上游产业总体的、直接的带动能力的反映。
根据钱纳里、渡边等经济学家的产业划分方法,以中间需求率为横坐标、中间投入率为纵坐标,以0.5为分界线,可以将各产业划分到4个象限中(见图1)。图1中第Ⅰ类产业为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广泛为其他产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第Ⅱ类产业为中间产品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投入同时又广泛被各产业所需求;第Ⅲ类产业为最终需求型产业,一般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第Ⅳ类产业为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需要其他产业的投入较低,且其产品或服务大部分用于最终消费。
图1 综合考察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划分不同的产业群
1.2 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内在关系,通常分为产业的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
产业的后向关联,指一个产业对那些向其供应产品或服务的产业的影响,后向关联效应可以用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直接消耗系数,指某产业生产1单位产品所直接消耗其他产业产品的数量。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直接需求越多,直接关联效应和依存度越高。
产业的前向关联,指一个产业对那些将本产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中间投入的产业的影响,前向关联可以用直接分配系数来反映,其含义是某产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分配给另一产业作为中间产品直接使用的价值在该种产业的总产品中的比例,反映该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支撑作用。直接分配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直接供给越多,直接供给推动作用越明显。
1.3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产业波及,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某一产业部门的变化按照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然后导致与后者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乃至影响能力逐渐消减的过程。产业波及效果通常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衡量。
影响力系数是某产业的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力的平均水平之比。影响力系数反映了某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大小的相对水平,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在全部产业中居平均水平以上,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系数小于1表示该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推动能力低于平均水平。一个产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越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发展这些产业对经济增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因而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感应度系数是某产业的感应度与国民经济各产业感应度的平均水平之比。感应度系数反映了某一产业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力程度的相对水平,感应度系数大于或小于1,说明该产业的感应能力在全部产业中居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越高的产业,国民经济发展对该产业的拉动作用越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该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程度也就越高,即越具有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属性,应该得到优先的发展。
2 中国物流产业经济效应及其变动实证分析
2.1 数据处理
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于我国1997年、2002年和2007年40或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同时,为了突出研究的对象,对部门进行了归类合并。从1997年开始我国投入产出表在编制过程中,将“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剥离出来,或分开计量,或统一计量。按前面对物流业的界定,这两个产业与物流业比较接近,另外,许多文献中将邮政业也作为从事物流服务的一个重要行业。因此,本文将“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合并为“物流业”。其他部门的合并情况如下:将第二产业划分为“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气与供水业”、“建筑业”四大部门,其中“采掘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4个部门,“电力、燃气与供水业”由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部门合并而成,“建筑业”与原投入产业表中的建筑业部门保持一致,第二产业中的其他部门合并到“制造业”中;将第三产业划分为“物流业”、“批零、酒店与旅游业”、“金融保险与商务服务业”、“信息与其他社会服务业”,其中“批零、酒店与旅游业”由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或旅游业合并而成,“金融保险与商务服务业”由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合并而成,第三产业中其他部门合并为“信息与其他社会服务业”。经过归类合并后的部门为9个,分别将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合并为9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2.2 中国物流业的产业性质分析
根据合并后的9部门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各年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对中国物流业的产业性质进行判断。
从表1中看出物流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从中间投入率来看,指数由1997年小于0.5提高到2002年、2005年大于0.5,说明物流产业对其上游产业的带动能力在不断增强。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物流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在不断下降,产业的附加值在下降。从中间需求率来看,指数在逐渐增大,说明物流产业的对其下游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强且在不断提高,并且在国民经济9个部门中物流业的中间需求率仅次于“采掘业”和“电力、燃气与供水业”。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物流产业逐渐成为一个对上、下游产业均有高带动能力的产业。
综合物流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联合分析,根据前文所述的产业划分方法,1997年的物流业属于第Ⅰ类产业,即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广泛为其他产业提供产品或服务;2002年和2007年的物流业属于第Ⅱ类产业,即中间产品型产业,它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投入同时又广泛被各产业所需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产业。
2.3 中国物流业的关联分析
考察表2中物流产业的前向关联指标可知,2002年和2007年总的直接分配系数均达到0.75左右,且2007年物流产业的支撑作用有一定程度的增强,这说明物流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非常显著,有较大的前向关联度,这与已有的大多数文献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2002年物流产业对相关产业的直接分配系数由大到小排序,前5位分别是制造业(0.309)、物流业(0.111)、建筑业(0.087)、信息与其他社会服务业(0.064)和批零、酒店与旅游业(0.054),通过分析可知2002年物流业的产品和服务41.6%流向了制造业,14.9%由产业内部使用,有11.7%流向了建筑业。2007年的直接分配系数排序有了一定变化,前5位分别是制造业(0.301)、建筑业(0.142)、批零、酒店与旅游业(0.084)、物流业(0.068)和信息与其他社会服务业(0.053)。与2002年的数据相比,建筑业与批零、酒店与旅游业的直接分配系数有较大幅度增长,建筑业分配系数的增长与我国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及各地热衷房地产市场开发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批零、酒店与旅游业系数的增长则说明了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商品的流通和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与此同时,物流业自身的分配系数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这说明物流业的内部效率在不断提升。
物流业2002年和2007年的总的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519和0.538,说明总体上物流业对其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并不太强,但仍保持着增长趋势,随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会逐渐加强。各产业中与物流业后向关联最密切的是制造业,物流业的中间投入中有50%以上来自于制造业,因此物流业对制造业的拉动能力最强。在第三产业中除了物流业自身以外,与物流业后向关联最密切的是金融保险与商务服务业,值得关注的是,物流业相对信息与其他社会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在2007年有将近50%的增幅,说明物流业对信息产品和社会服务产品的消耗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产业内的信息化程度有所上升。另外,除了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物流业对第三产业各部门的后向关联均强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其他部门,说明物流业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强。
综合考察表2中物流业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指标,物流业的前向关联效应大于后向关联效应,且其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均保持增长趋势,这说明物流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大于物流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且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在不断加强。
2.4 中国物流业的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从表3的测算结果看出,各年的数据均显示,物流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感应度系数,说明物流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其本身受到国民经济发展后的拉动作用。纵向观察物流业感应度系数可以发现,物流业的感应度系数在0.7左右徘徊,系数小于1,说明国民经济发展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低于所有产业的平均水平,拉动作用不强,且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是由于感应度系数是一个相对指标,因此指数的下降,并不表示物流业没有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是表示相对于高感应度的产业,物流业的发展程度和速度较低。
从影响力系数来看,1997年物流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9146,在9个部门中排名第6;2002年物流业的影响力系数有了显著地提高,系数为1.0032,说明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已大于所有产业的平均水平,在9个部门中排名第
3;2007年物流业的影响力系数又有所下降,系数为0.9740,在9个部门中排名第4。虽然,物流业的影响力系数在2007年有所下降,但整体来说仍保持上升趋势,且影响力仍大于大多数产业,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这说明,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且这种推动作用在逐步地加强。
综合考虑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以对各产业进行交叉分析。以感应度系数为横坐标,以影响力系数为纵坐标,以1为分界线,划分为4个象限,将各产业分为4类。
落在图3中第Ⅰ象限中的产业感应度高,影响力低,说明该产业具有推动力弱、需求旺盛的特征,适宜采用引导发展的模式;第Ⅱ象限中的产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统都高,说明该产业具有推动力强、需求旺盛的特征,适宜采用自由发展的模式;第Ⅲ象限中的产业感应度低,影响力高,产业具有推动力强、需求较弱的特征,宜采用主动发展的模式;第Ⅳ象限中的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都较低,产业具有推动力弱、需求较弱的特点,宜采用扶持发展的模式。从图3可以看出,虽然1997年和2007年物流业处于第Ⅳ象限,但与第Ⅲ象限非常接近,因此我们认为物流业的特征是推动力稍强、需求较弱。基于此判断,物流业适于采取主动发展和扶持发展的模式,即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物流业主动、优先发展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图3 物流业历年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交叉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3.1 基本结论
(1)物流业正在由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发展为中间产品型产业,它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投入同时又广泛被各产业所需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产业。它正逐渐成为一个对上下游产业均有高带动能力的产业,且其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能力在不断增强。
(2)从整体上讲,物流业的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均保持增长趋势,且物流业的前向关联效应大于后向关联效应,说明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且物流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大于物流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与物流业关联度最高的是制造业,与物流业前向关联较为密切的是建筑业、批零、酒店与旅游业以及信息与其他社会服务业。除了制造业,物流业对第三产业各部门的后向关联均强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其他部门。
(3)物流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感应度系数,物流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其本身受到国民经济发展后的拉动作用。近年来,物流业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其影响力系数在国民经济9个部门中的排序,由1997年的第6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4位。但其感应度一直较低,2007年在国民经济9个部门中仅居第7位。
3.2 政策建议
3.2.1 物流业应采取主动发展和扶持发展的模式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物流业属于中间产品型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产业,物流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而且物流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其本身受到国民经济发展后的拉动作用。因此,物流业在产业发展次序中应优先发展,主动发展。就目前情况而言,物流业的发展程度有限,为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物流业的政策扶持,在税收制度、规划用地、财政投入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物流业不应成为政府的“摇钱树”,而应当把物流业作为投资环境来建设,它能为其他产业提供较强的支撑作用。
3.2.2 应继续提升物流业运行效率
从消耗系数可以看出,2007年物流业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有较大幅度下降,说明物流业自身的运行效率有所提升。但其消耗系数仍较高,在九大部门中仅次于制造业,因此,继续提高物流业的运行效率仍十分必要。信息化是推动高效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信息系统是构建现代物流的中枢神经,通过信息在物流系统中快速、准确和实时地流动,可以使企业能动地对市场作出积极的反应,并指导企业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以实现物流的标准化和精准化运作,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因此政府要着力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动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物流企业也要积极进行企业信息化,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平台建设,才能更好地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接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