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业绩评价的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和策略
一、企业业绩评价与财务预算管理概述
(一)企业业绩评价分析
企业的业绩评价主要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经营目标,采用合理的评价标准,制定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运用特定的评价方法,对于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活动与业绩进行公正、公平、客观的综合性判断,最后制定相应的企业战略计划的过程。其中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评价的主体、客体,评价的目标、指标以及评价的标准、方法,最重要的是最终形成的业绩报告。
企业业绩评价的主体主要指企业的所有者、经营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其客体指的是与业绩评价主体相呼应的一方,主要分成以下三个方面,即企业内部整体的业务部门、企业的职能部门以及内部经营者与员工等。业绩评价目标主要是根据评价的主体的需求决定的,主要是为了企业的管理者制定最优秀的战略实施计划而设定的。业绩评价指标数能够直接的反映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及影响企业战略计划实现的指标。业绩评价标准是对于需要评价的客体指定规范化的判断分析标尺,并要求客体达到所需的水平。根据今年来的经验总结以及年度预算、行业竞争对手的平均水平等因素,主要分为历史性标准、经验性标准、年度预算标准、行业性标准以及竞争对手标准。企业的业绩评价方法是企业进行业绩评价的具体手段,主要是通过对量化的指标进行无量化的处理来进行综合性的汇总,最后通过打分确定最终的评价结果。业绩评价报告则是指对于评价的过程进行分析、对于结果进行总结,最终输出所需要的文件。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概述
企业的财务预算主要是指依据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目标制定相关的预算计划,再通过编制预算表,执行并监督预算的过程,最后为企业管理者能够更好地管理与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决策性的依据。近几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经常运用的财务预算管理模式就是全面预算管理,通过经验证明,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一种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科学的预算管理办法,而且是一种能够揭示企业一段时期内经营水平高低的有效预测方法,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预算的控制以及预算的评价四个基本内容,其中预算的编制使整个全面预算管理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管理这不仅需要制定企业一定时期内的预算目标,编制企业的整体预算计划,而且还要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将整体的预算计划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的责任预算目标编制相应的责任预算计划。预算的执行主要是对编制的预算计划进行具体的实施,这一阶段执行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体预算目标的实现,在整个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调动每一位员工实现预算目标的积极性,管理者需要借助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措施,不断地强化员工的工作积极意识,充分的发挥员工的预算潜能。预算的控制主要是对于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协调、调整和全程监督,为保证预算实施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奠定基础。预算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预算每个阶段的差异性分析对比,也就是说针对预算实际的执行阶段与实现预算实际目标之间的差异进行相关原因的分析,并找出影响预算整体目标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的调整整体的预算目标与计划提供依据,最后借助修正后的预算目标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总之,在整个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最后的预算评价阶段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管理者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连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一次来保证企业整体预算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一)有效的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业绩评价的重要思路
首先,加强预算控制过程中的业绩评价,作为全面预算管理过程总最为重要的预算控制环节,主要是通过依据企业一定时期内的预算目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及时的监督与检查,并且能够及时的发现预算目标与实际的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差异,进而评价企业的预算执行效果,为进一步的纠正预算偏差做基础。所以,为了能够对预算的控制环节进行严格的约束和监督,就要每时每刻督促各部门员工及时、高效的完成预算计划。
其次,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阶段进行动态的业绩评价,因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可遇见的严重影响预算整体效果的因素,如果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及时跟踪观察并实施有效的控制,那么就能够对企业的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动态的业绩评价。
最后,在全面预算过程的最后对企业的业绩进行综合的评价,根据生产经营的特点,将预算管理的周期分为季度、半年、年度三个阶段,预算的管理不仅要对即将完成的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合理的业绩评价,还要运用综合性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平衡计分,在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添加一定的战略驱动因素,使得评价体系能够与战略目标相结合,充分体现企业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差异,另外,综合评价应该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相结合,对本期的预算进行综合客观的分析,并能够为下一期的预算管理奠定基础,保证预算管理的良性循环模式。
(二)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首先,根据预算管理的结果以及业绩评价的效果对企业的总支出进行合理的预测,通过有关部门的预算调整,进行汇总得到预算总量,企业传统的预算调整体制表明,如果部门的预算总量超过了实际的资源总额,那么应该降低预算标准,这种预测的方式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战略需要以及部门的绩效优先管理理念,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从整体的战略角度出发,充分的依靠部门业绩评价效果,制定出有利于企业支出预测的合理性绩效评价。
其次,通过合理的编制预算表,为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提供给有效、准确的资料,预算业绩评价中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业绩评价的合理性,同时,在年初制定财务预算的基础上更要适时的调整经营活动,将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进行合理的考虑,及时的调整预算编制。
最后,通过建立科学准确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企业绩效的衡量时,不仅应该充分考虑不可控制的因素,还要将业绩评价的指标控制在可以掌握的范围内,这样就防止了因为意外事故造成的业绩评价不合理的情况,另外还可以加
强员工的工作责任意识,避免因为员工的主观因素对业绩评价的结果造成不必要的偏差。
参考文献:
[1]惠月花.财务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
[2]龚巧莉.基于绩效预算管理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设计[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3]郭晓茵.基于预算管理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
[4]金水红.基于全面预算的企业业绩评价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
下一篇:真实盈余管理和股价的表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