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环境对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和策略研究
一、武汉市小微企业融资难现状
2011年8月26日,湖北省内的20余家商会协调建立“中小企业互助合作联盟”,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一站式投融资对接,用以有效解决武汉民间融资难题。9月,武汉市经信委等单位联合开通了“武汉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绿色通道”,开创全国首个中小企业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武汉中小企业服务超市。尽管政府和协会等相关组织积极创新,搭建小型企业投融资平台,但从武汉市小微企业融资现状来看,融资难问题仍然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银行贷款难 由于企业信用没有法律规范的衡量标准, 银行贷款门槛高。从社会层面看,武汉缺乏具有权威性的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既没有由企业、银行、工商、服务等职能部门参与的企业征信体系,也没有微观层面的个人信用追踪体系,缺乏让小微企业取得银行信任的机制。从企业层面看,由于多数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报表信息不真实和内部控制度中对信用风险项目的忽视,增加了信用缺失。
(二)直接融资难 今年湖北省率先在中部使用集合票据工具融资,发行了第一支中小企业集合票据3.8亿元,但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准入门槛高,武汉市还没有一家小微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融资。由于武汉市金融创新不活跃,证券产品种类较少,金融产品缺乏,导致直接融资难。同时武汉地区金融机构业务单调,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三)第三方担保融资难 武汉市产权交易市场发育滞后,导致小微企业难以实行产权融资,并加重第三方担保融资进一步受阻。近年来武汉市担保公司为成长型小微企业资金困难提供了帮助,但由于数量少、额度有限,武汉地区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仍旧很难。
二、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一)金融生态环境内涵及构成 金融生态环境是依照仿生学原理来发展建立金融体系的良性运作发展模式。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在金融生态链条中,法治环境是根本,制度环境是保障,信用环境是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本文将从广义上对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展开分析。
(二)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现状 金融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诚信、地方金融发展、法治环境、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中介服务、金融部门独立性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1)经济发展水平。2011年,武汉市的GDP为6756亿元,同期增长21.38%,位于全国城市11位;作为全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试点城市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借助区域内高校多优势,人才资源丰富,高科技企业众多,每年涉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环保节能等产业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以东湖和光谷高新区为轴心,武汉市目前形成的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汽车制造等为支柱的高新科技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2)企业诚信。目前武汉市微观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失信惩罚机制尚未建立,企业和个人诚信意识比较淡薄,金融风险大,极大威胁银行资金安全。(3)地方金融发展。2011年末,湖北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148亿元,比年初增加3169亿元,同比增长15.04%;各项贷款余额16395亿元,比年初增加2542亿元,同比增长18.23%,贷款增速在中部处于领先地位。武汉市金融机构存款达到11519.58亿元,贷款达到10157.53亿元,存贷增速均超过10%,成为全国前10个双过万亿的城市之一,极有可能成为中部的区域金融中心。武汉目前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4家,包括交通、中信、招商、民生、光大、华夏、兴业、上海浦东发展、广东发展九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四家国有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汇丰、东亚、瑞穗、兴业、渣打、苏格兰皇家、三菱东京日联和韩国企业八家外资银行。我省还有11家外资及中外合资村镇银行、4家小额贷款公司、7家保险公司,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居中部之首。花旗银行虽未在汉布点,但在我省公安等地有小额贷款公司,四大老牌外资银行早已在鄂聚齐。江城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及内、外资银行总数均在中部六省列居首位。除银行驻点数量外,江城的银行营业网点数量也处于中部的第一位;目前,湖北银行、长江财险等4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也接连开业;武汉市还获批全国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武汉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也逐年发展,今年引进了中国人民银行结算中心等7家后台服务中心。现已有全国22家金融机构在汉设立金融后台服务机构,20多家金融机构后台也明确入鄂,届时数量将与北京、上海比肩。(4)法治环境。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与金融生态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合同法》、《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等。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立法进展有明显的提高,基本上能与金融业的发展实现同步,武汉市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拥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框架。(5)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政策性担保公司的管理运作存在着体制不畅、独立性缺乏和考核不力等弊端;担保公司与银行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格局尚未全面形成,政府金融机构担保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强,存在隐形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同时还面临风险过于分散与补偿机制的缺乏。(6)中介服务。武汉市小微企业和信用担保机构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业务不规范,导致三个问题。一是融资担保业务范围狭窄。大多担保公司从事个人消费贷款担保业务,只有政策性担保公司及少数规模较大的担保公司提供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其担保能力远低于市场需求。二是担保行业管理不力,缺乏行业自律。三是担保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业务操作不规范,担保公司运作存在违规行为。(7)金融部门独立性。武汉市政府对经济和金融的主导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部门的独立性和企业自主创新性。(8)投资环境。2011年武汉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5亿美元,增长14.9%,已有93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汉投资。据武汉市商务局统计,从今年一月至五月,共有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汉投
资了6个项目。其中上海通用汽车投资额最大,将在江夏区投资建设乘用车生产基地,项目一期总投资140亿元。瑞典宜家将投资9600万美元成立武汉宜家家居有限公司;联想集团投资预计增资50亿元;法国施耐德电气投资3600万美元成立施耐德电气制造(武汉)有限公司;美国霍尼韦尔增资2000万美元;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将设立试剂超市、备件仓库和物流中心。此外,由香港中粮集团投资的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已增资9000万美元用于扩大在汉生产经营规模。法国圣戈班汽车玻璃、德国博世汽车刹车片、日本永旺购物中心、法国欧尚城市购物中心等也有望进入武汉。到2012年底落户武汉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有望达到100家,这些企业将会带动配套产业链的形成,推动周边小微企业的迅速发展,武汉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
(三)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优劣势分析 具体包括:(1)优势分析。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势表现在:一是武汉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中部领头崛起的城市,武汉地处华中,既是中部的交通枢纽,又是全国科教重镇,聚集了大量院校和人才;二是武汉市拥有良好的金融基础。近代湖北是内地金融机构和现代货币铸造最多的地方,工商业很发达。武汉曾是与上海金融业务量相当,与之比肩的金融中心。在2011年9月6日中国金融中心指数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武汉市位列第11位,比去年略有回落;三是武汉市拥有良好的政策契机。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1+8”城市圈建设及“两型社会”的试点等,都是有利的机遇。(2)劣势分析。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劣势表现在:一是经济实力不够雄厚。武汉市本身经济的发展水平囿限于外贸程度不够高。2011年武汉市的人均GDP为6.9万元,与武汉市的全国特大城市地位不相符,对资源集聚能力和对周边辐射能力不够强;二是金融体系尚不健全。武汉市资本市场架构和资本市场体系还有待完善,现仅有柜台市场、产权交易所等低层次资本市场;三是法治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执法难;四是金融产品缺乏。武汉市金融创新不够活跃,证券产品种类较少。
三、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主要包括:(1)商业性融资多渠道、多层次、低成本。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将促进金融机构的建设,从而提供成熟的金融市场及种类齐全的金融工具,促使金融业务总量提高。同时由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会聚集大量所需资源,使金融相关率提高。伴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迁入武汉,这些企业要求与其融资需求相匹配的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数量将会增多。大量金融机构的聚集和金融工具的不断丰富会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将进一步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更丰富的融资产品种类和途径;另一方面,根据金融成本节约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会大大降低小微企业融资的评估成本和金融交易的信息风险。产生的聚集效应,不仅会使得跨区支付和金融资源跨区配置效率提高,而且减少搜索甄别成本,会大大降低评估成本;同时金融机构更易获取相关交易对象的具体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交易风险。(2)政策性融资方面,可享受到更多优惠政策。首先,根据区域优势和聚集效应,金融机构能够以较小的成本在短时间内开展更多的业务,金融生态大环境的优化,能够促进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使金融市场辐射范围扩大。金融市场越大,将会带动各类金融交易规模化,促进利率市场化;其次,集聚能够促进各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的信息交流,更容易引起政府关注,以群体形式向国家争取更多政策和资金扶持,以及各种改革创新试点权。同时,有利于提高金融产业发展的经济类活动,在国家政策法规范围内,也可以积极申请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相互配合协调,从宏观层面上扶持小微企业融资。
(二)消极影响 具体表现在:(1)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严重阻碍小微企业业主的积极性。由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政府干预经济较多,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较严重,过多限制和繁杂的程序会令小微企业业主对合法融资望而生畏。(2)信用担保体系的标准规范化控制难以控制。信用担保体系是需要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而逐步完善的,除了信用交易记录等硬性指标外,比如为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市场前景等软性指标难以统一标准,导致评价时产生人为操作空间。(3)法制的不健全,会使融资隐性成本增加。我国法律只对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很多细节有待完善,这会使融资过程中产生隐形的手续费,融资成本增加。(4)金融体系不健全,导致金融生态环境的生态链无法适时衔接。由于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生态链,体系中任何一个层面功能的不健全或缺失都会影响整个生态链的良性运转,甚至会出现阻碍的负面影响。比如机构制度、法制环境和信用基础需要三者相互匹配,才能带动融资问题的顺利解决,否则牵一而发动全身,即使企业信用再好,没有法律允许,仍然无法实现有效融资。
四、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下小微企业融资完善建议
(一)建立高效率的个人与企业微观征信系统 武汉市个人和企业微观征信体系亟待建设和完善。尽管国家对小微企业融资这个领域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发展已经强调多年,也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但发展依然不理想,其中信息不对称是最主要的原因。武汉市建立个人和企业微观征信网络体系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银行通过联合征信网络平台,及时准确了解个人和企业的诚信纪录和全部金融交易活动,可及大降低信息收集、甄别和处理成本,同时又提高管理风险的准确度和效率,不仅节约社会资源,更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难度。
(二)加快发展小微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 武汉市需构建多元化的间接融资体系。在充分发挥现有政策性融资的同时,武汉市应该适当放开市场准入机制,大力发展各种中小担保机构;鼓励探索规范的民间金融机构,建立信用再担保机构,完善资本补充机制;通过企业和个人入股等多种方式,建立后续资金补偿机制、发挥民间资本市场功能。
(三)大力引进与发展各类银行业机构 应积极改善本市银行系统的经营管理水平,警惕系统内外风险同时,改进金融服务,优化经济结构。首先积极引进外资银行
、港澳台资银行来武汉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同时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城市圈内的其他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市商业银行改革,支持其发展成为区域性商业银行,使广大周边地区发展成多层次的银行业务和多元化中小银行机构。再针对武汉中心城市的周边地区对银行服务需求的特点,一方面要鼓励商业银行发展针对小微企业的短期融资业务,政策性银行则发展中长期融资业务;另一方面,成立产权形式多样化的中小银行机构,进一步改造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地方银行,通过他们的逐步成长壮大,增强其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四)完善法制环境 完善的法治环境能够有效地保护金融主体产权,有效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发生。金融法治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之一,现今我国基本法律体系已经建成,但是大量的法律仍期待制订和完善。加强武汉市金融监管,保护金融企业客户利益,加强金融执法,保证司法的公正及规范性,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权力对司法的干预。
(五)加强金融服务,大力促进城市圈金融一体化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应充分运用自身的职能,发挥主导和协调的作用,建立高效有秩序的现代标准金融服务体系。比如可加快武汉票据市场的发展,筹划构建票据业务信息系统,完善有关市场管理的制度规范,加强金融网络的建设,提高融资服务的通达与便捷,高效的统一和规范城市圈内的票据市场。
(六)保持金融部门独立性,转换政府职能 武汉市政府须逐步放手直接参与和干预经济的状态,转化成监管职能,加强金融部门独立性。地方政府需对直接干预金融市场发展的法规予以废除,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适当放宽金融部门自主性管理,使政府真正承担起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宏观调控职能。
(七)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金融创新 武汉市应借“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建设的有利时机,争取中央对武汉市金融综合改革或个别领域创新试验权的政策支持。目前,应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同时支持业绩优良的贷款担保公司朝商业银行方向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本土金融机构先行混业经营;争取高新开发区内,部分有条件的非上市股份公司开展股份转让系统代办的试点;适当给与“两型企业”更多自主融资权,扩大“两型企业”债券等融资产品的发行规模;专门针对小微科技企业,建设特色的新型科技商业银行,使金融稀缺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提供特色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匡素帛:《刍议武汉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诸问题》,《区域经济》2011年第6期。
[2]刘蕴霆:《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新探——关于“两型社会”综改试验金融支撑的思考》,《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6期。
[3]何元庆、朱咸会:《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研究》,《武汉金融》2007年第10期。
[4]刘秀清:《关于构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思考》,《经济论坛》2008年第22期。
[5]王保、余田、王彤:《强化武汉金融中心功能的十点建议》,《武汉开放开发》2011年第4期。
下一篇:公允价值评估技术应用的方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