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国外的理论发展情况
在SOX法案颁布前,很少有内部控制方面的实证研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内部控制报告是自愿披露的,有关内部控制的公开信息太少(Hermanson,2000)。在2002年后的几年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有关SOX法案实施后内部控制质量的证据十分有限(Krishnan,2005)。对西方(尤其是美国)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介绍的论文很多,而内部控制的实证研究才刚刚兴起。这些研究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当前,无论是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还是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出具鉴证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都成为了核心和关键。系统回顾国外相关研究结论、掌握前沿动态,对于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审计的关系
Raghunandan & Rama(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披露实质性漏洞的公司比没有类似披露的公司审计费用高出约43%。Raniet al.(2008)的研究也表明审计费用与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关。Ettredge, Chan, & Sun(2006)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报告延迟的影响。他们发现,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存在与审计延迟相关,若公司在人事、职责分工和结算过程中存在缺陷,则往往会经历较长的延迟。Ettredge, Heintz & Chan(2006)的研究表明,收到注册会计师有关实质性漏洞反对意见报告的公司更可能更换注册会计师。若注册会计师离任源于客户内部控制存在实质性漏洞,则“四大”较少可能更换注册会计师。他们还发现,客户期望从继任审计方改善审计意见类型。
同时,管理层实施的自我评估和审计人员的鉴证之间有相互影响。Smithetal.(2000)发现,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审计师对管理层的控制系统是否有效的判断,减少审计师对管理舞弊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从而有效降低审计成本。Areletal.(2006)的研究表明,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对于审计师判断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三、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Doyle et al.(2007)的研究着眼于内部控制与应计质量之间的关系。他们研究发现控制缺陷与估计不当、未实现现金流的应计项目有关。审计人员难以做出具体判断的、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是导致二者之间产生这种关系的驱动因素。分别使用酌量应计、平均应计质量、既往会计重述和持续收益能力加以测量后,结果均被证实。
Ashbaugh et al(2008)研究了基于SOX法案的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及其对应计项目质量的补救。以应计噪音和绝对非正常应计项目衡量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与没有报告内部控制问题的公司相比,其应计项目的质量相对较低,其应计数额(无论应收账款还是应付账款)也显著地更大。此外,经审计人员确认并对曾报告控制缺陷加以修复的公司,其应计质量有所提升。Ashbaugh等还发现,连续收到不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公司伴随内部控制质量的变化应计质量也发生了变化。
四、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及其影响因素
Doyle et al.(2007)认为,对实质性漏洞进行披露是强制性的,然而对重大缺陷却是自愿披露的,在决定缺陷是否予以披露时,不同的公司及审计人员选择的“实质”与否的标准存在差别。强调更多的强制性披露将有助于我们回避自愿披露的自选择问题。
Kinney & McDaniel(1989)研究了从1976至1985年间准确报告了季度收益的73家公司的特征。他们假定报告重述意味着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同时发现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和报告重述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然而,DeFond & Jiambalvo(1991)的研究表明公司规模与报告的前期调整之间呈现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则表明公司规模并不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Ge & McVay(2005)对2002年8月至2004年11月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261家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重大缺陷是由会计资源不足造成的(例如,会计人员缺乏适当的培训),一些具体的缺陷主要集中在收入确认政策、职责分工,报告截止政策,应计账户的核对方面。出现缺陷最频繁的账户主要是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他们还发现,较为复杂的诸如衍生工具和所得税相关账户错误也较多,存在重大缺陷较多的行业是IT业。
Bryan & Lilien(2005)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规模相对较小,财务业绩较差,市场贴现率较高。Ettredge et al.(2007)发现,最初存在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公司其CFO的更换率较高,而后任CFO的专业胜任能力优于前任。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在2007年第44期连续刊登了三篇内部控制缺陷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章。Ashbaugh,Collins & Kinne(2007)以及Doyle,Ge & McVay(2007)研究了影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实质性漏洞披露的因素,他们为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报告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他们发现,控制风险因素源于两个主要的方面。其一,组织本身的复杂性或组织的快速变化(与此有关的是:分部的数量、海外业务、并购、重组、销售增长和特殊目的机构的数量)。其二,内部控制的相对投入(反映该变量的有:财务困境、损失、公司的存续时间、规模和公司治理情况)。此外,Ashbaugh等还指出,发现和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激励机制(包括提供鉴证服务的会计事务所的规模、最近的报告重述、机构投资者持有公司股票的集中度以及诉讼)影响了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Andrew(2007)对上述研究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了部分质疑。首先,财务困境和损失作为内部控制相对投入的代理变量与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可能性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其次,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报告重述以及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情况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可能性之间出现的(单调增的)关联关系是偶然的。Andrew的研究表明,“事务所的规模”这个变量具有内生性问题。规模大的公司通常聘请“四大”提供鉴证服务,与内部控制缺陷相关的是公司的规模,且二者之间呈“倒U型”关系。而影响公司规模的有可能是不同生命周期的特定阶段。在“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方面,规模处于极端(最大和最小)的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是很低的,因此应当将规模分段加以考虑。而“报告重述”是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表现,而非内部控制
缺陷的发现和披露的激励机制。
另外,Doyle,Ge & McVay(2007)在对2002年8月至2005年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779家公司加以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与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具体类型有关。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困境相关,交易层面内部控制缺陷与组织的复杂性相关,而每一个公司都面临着独特的内部控制的挑战。
五、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
Whisenant et al.(2003)对审计人员在8-K表格中传递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加以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缺陷对股票价格并没有出现负面的影响。Bryan & Lilien(2005)观察到实质性漏洞披露对股票价格有负面影响,但影响的滞后期长且影响时间短,对收益的影响并不显著。与此相对比,Cheng,Ho & Tian(2006)的研究则表明:公司宣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前后,短期内就出现了负的累积异常收益率;尤其是当管理层指出的缺陷在年末未得到修复时,负面结果将加剧。他们还发现,投资者可以利用重大缺陷评估的知识实现股票收益。
Emanuels et al.(2006)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源方面的内控缺陷对缺陷披露窗口期内的股票收益并无显著影响,但财务报告相关的内控问题则导致了窗口期非正常收益的显著下降。Hammersley et al.(2007)通过研究股票价格对管理层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及缺陷特征的反应,发现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当缺陷严重、管理层仍声称内控有效、缺陷可审核、披露含混时,披露的缺陷是有信息含量的。
Beneish et al.(2008)分析了330家按SOX302条款披露未经审计信息的公司和383家据SOX404条款披露经审计信息的公司。数据显示,因遵循302条款而披露的负面信息带来了-1.8%的非正常收益,同时资本成本异常地增加了68个基点。他们认为,302条款直指财务报告可信赖程度低的公司,相关披露具有信息含量。与此相对,遵循404条款的披露并未对股票价格和资本成本产生显著的影响。此外,Thomas et al.(2009)的研究亦表明,审计人员对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发表的意见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具有价值相关性。
Ashbaugh et al.(2006)认为,强制性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披露和审计对于公司而言是成本高昂的,但从降低信息风险进而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角度上说是有益的。Ashbaugh等人利用SOX404条款颁布前未经审计的信息披露和404条款颁布后的审计意见,评估了内部控制质量对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的变化。他们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显著地具有较高的个别风险、系统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内部控制缺陷修复后,资本成本降低了。资本市场识别了良好内部控制的价值。
Ogneva et al.(2007)研究了首次向SEC提交内部控制报告的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和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他们也发现披露了内控缺陷的公司具有较高的权益资本隐含成本。但是,在控制了公司初始特征和预测分析的偏见之后,二者之间呈现的关系消失了。因此,他们认为,内部控制缺陷与较高的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关系。
六、结论
与内部控制缺陷直接相关的是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影响缺陷披露的因素还包括外部的监管和鉴证机制。在梳理缺陷影响因素时,试图用一个方程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并不可取。此外,在研究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时,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往往是混乱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因”,而不是“果”。
按照法规监管的意图,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保驾护航”,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这一点已经陆续被经验证据所证明。此外,自SOX法案实施以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逐步规范。这就为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提供了研究机会。伴随披露规范化的过程,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对股票收益产生负面影响的研究结论逐渐清晰。但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尚未有定论。
近年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问题是多方关注的焦点。但是“有效性”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个企业(或组织)的内部控制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很难说清楚。与此相对,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缺陷的严重程度如何则是一组较为直接和明晰的概念。另外,按照美国现行法规的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提交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人员的鉴证意见报告仅限于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对重大缺陷和实质性漏洞的定义都基于“重大错报无法被及时地预防和发现”。然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政部等,2008,以下简称《基本规范》)中的相关要求是针对“全面内部控制”的。也就是说,不仅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在法规层面被要求规范执行,而且非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也要符合标准。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发展出一套与《基本规范》相吻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体系。
此外,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的视角基本上都集中在上市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及披露的程度,较少直接触及内部控制缺陷本身。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非规范性。伴随《基本规范》实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现有的内部控制缺陷实证研究主题将有待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Hermanson, H. an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J]. Accounting Horizons. 2000, (September): 325-342
[2]Krishnan, J. Audit committee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an empirical analysi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5,(80): 649-675.
.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6, 25(1): 99-114.
[4]Rani Hoitash, Udi Hoitash, and Jean C. Bedard.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and Audit Pricing under the Sarbanes-Oxley Act[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8, (May):105-126.
[5]Ettredge, M., Chan, L., & Sun, L. The impact of SOX section 404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assessment on audit delay in the Sox era[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6, 2(25):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