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2 15:00
摘 要: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重点已经从原来对财务收支审计和任期责任审计转为对经营效益和风险的审计。文章从企业集团角度,针对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 工作职能以及内部审计中需关注的问题作了深入挖掘和整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完善意见和思路。
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是企业集团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企业集团管理的重点逐步转到经营效益、 风险防范,集团内部审计职能的重点也应该从原来对财务收支审计和任期责任审计转为对经营效益和风险的审计,从原先的事后审计逐步转变为事中、 事前审计。本文从企业集团角度出发,针对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 工作职能以及内部审计工作中需关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定位
在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企业内部审计地位是十分尴尬的,内部审计部门没有被赋于应有的地位和职责,游离于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活动之外,如同医生诊断,不能切中要害一样,不能准确把握企业经营命脉,提出切实可行的问题和建议。同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被审计对象的终端都连着一名高层领导,审计过程中的困难和阻碍是可以想象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新公司法、 证券法的实施,企业集团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其工作应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内审部门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工作,遇重大问题可以直接向董事长报告。如此,保证了内审部门和人员独立于经营管理层,能够独立、 客观、 公正地履行审计职责;也使经营管理层对审计查出的问题、 提出的改进意见不能怠慢。
二、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职能
随着企业集团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风险的增大,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已不再仅仅定位于 “财务审计” 和 “任期责任审计” ,已经扩展到财务收支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 投资可行性评价审计、 基建工程管理审计和预算管理、 考核审计。可以说,内部审计的触角已延伸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1. 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署在 1986 年和 1999 年分别出台了 《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 、《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 ,促使国有企业纷纷成立内部审计机构,这也是早期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职能主要定位于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因。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所负责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 合法和效益,以及企业领导个人履行经济责任、 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的检查和评价,其结果是组织、 人事部门对干部进行考察、考核、 综合评价、 任用和奖惩兑现的重要依据。应当指出的是,离任审计应在领导干部任期届满前进行,可是在现实工作中,“先离后审” 、 “先任后审” 的现象普遍存在,与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如果离任不审,就会职责不清,损失的责任将无法追究;如果先离后审,就会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往往使审计流于形式。因此,严格离任审计的时点是完善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机制、 增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权威性与约束力的重要工作。2. 财务安全和资金使用效益审计。随着金融业风险的加剧,资金存放安全问题已成为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但从企业资金管理现状来看,在资金管理上偏重安全性因而不作为、 忽视资金效益的问题似乎更加突出。因此,内部审计应以促进企业价值增值为目标、 对资金的存放、 流向、 效益进行审查,将财务安全审计和经营效益审计结合起来,尤其要加强对决策失误、 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的审查,促进资金安全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 基建工程项目追踪审计。基建工程项目追踪审计就是对一个基建项目的工程概算、 招投标、 施工、 竣工、 决算等全过程的监控和审计,不同于一般的事后的静态审计。首先,内审人员从施工图纸开始全面了解工程内容和施工过程,直接参与工程的招投标、 概算、 验收、 决算,审查施工是否符合国家规范;其次,要对工程设计变更的原因、 合理性以及是否造成浪费等方面进行审验;第三、 要定期监督检查各种材料的质量以及配比,是否严格符合设计和质检的要求。这样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内审人员还可以掌握关于工程施工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的工程决算审计打好基础。4. 预算管理和经营业绩考核审计。全面预算管理和经营业绩考核已成为企业集团管理的重点,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应服务于预算管理和经营业绩考核。对预算管理的审计包括对预算管理原则、 预算控制机制、 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及其编制、 执行、 调整、 分析、 考核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因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年薪与经营业绩考核相挂构,受利益驱动的影响,被考核企业可能对账面成本、 利润进行 “加工” ,使账面利润失去客观性,因而对各单位经营业绩特别是对利润真实性的审计就很有必要。另一方面,企业对利润的片面追求可能忽视不良资产的消化,增加经营性潜亏,因此内部审计还应注重对企业资产质量的审计,促进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减少潜亏,提高资产质量。5.投资可行性及风险评价审计。企业集团的投资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但目前也存在着管理薄弱的问题,特别是在投资项目前期可行性分析中,存在只注重技术可行性分析,忽略经济效益和风险评估的倾向。为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内部审计工作应加强对投资全过程的监督,特别是强化经济效益和风险的评估,评价实际投资收益,总结投资经验和教训,达到投资的事前、 事中和事后控制的效果。同时应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中发现的因决策失误、 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应该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1.内部审计应注重内部控制和经营风险管理。随着内部审计内容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开始致力于改进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等建设性审计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也就成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了。内部审计工作应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注重对被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 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的监测和对主要业务经营风险的评估。即:要对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系统是否完善进行检查、 评价,提出咨询意见并监督改进。要对公司整体经营目标、 过程、 质量和风险进行审计和评价,根据风险的大小,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对风险业务进行动态、 实时的识别和监控,使内部审计逐步从管理保障向风险保障转变,从被动发现问题向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为实现企业集团整体目标服务。2.注重内部审计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尽管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做到独立、 客观、 公正,但并不排除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相互之间加强协作与配合,而沟通正是实施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首先,沟通可以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内审人员常因与被审计单位管理者所处立场不同,缺乏共识,而导致被审计单位出现不合作的态度,使审计工作处于不利的局面,通过沟通,双方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促使双方更加主动的履行各自的职责。其二,沟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不同的被审计单位业务性质、 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各不相同。适当的沟通,有助于内审人员发现审计线索,找出问题的关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以偏盖全,想当然地分析问题;有助于审计人员对各种复杂、 疑难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做出合理判断,降低审计分险。第三,沟通有利于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和整改。在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内审人员往往会发现被审计单位在内部控制、 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获取被审计单位的信任,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配合,从而有利于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 在审计沟通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在审计开始时,应对被审计部门抱信任的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的、 审计内容和拟采取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将其中发现的问题以非正式方式告知被审计单位,以便及时就地解决问题,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3.应提出管理建议,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增值服务。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问题并不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惟一目的。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处于同一组织,其工作目标实质上也是同一的,即增加组织的价值。因此,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鼓励被审计单位提出其所关心的问题,以确定潜在的重要审计领域;在审计过程中,注重与被审计单位对相关审计问题保持充分沟通,这样,在审计报告阶段,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对管理者而言就不会是完全的惊奇,也增加了审计建议被接受和执行的可能性。在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采取建设性的语调,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 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措施上,被审计单位已经采取的改进行动也应包括在审计报告中,以反映其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态度。4.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现代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在内审工作中发现问题,还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对内审人员的职业要求越来越高,一般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是:熟悉会计、 审计业务;掌握经济法律、 法规知识;了解和掌握企业整体运作情况,熟悉经营业务和风险控制;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运用;具备与各部门不同层次人员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和能力。因此,内审人员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培养观察问题的敏锐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是企业集团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企业集团管理的重点逐步转到经营效益、 风险防范,集团内部审计职能的重点也应该从原来对财务收支审计和任期责任审计转为对经营效益和风险的审计,从原先的事后审计逐步转变为事中、 事前审计。本文从企业集团角度出发,针对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 工作职能以及内部审计工作中需关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定位
在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企业内部审计地位是十分尴尬的,内部审计部门没有被赋于应有的地位和职责,游离于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活动之外,如同医生诊断,不能切中要害一样,不能准确把握企业经营命脉,提出切实可行的问题和建议。同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被审计对象的终端都连着一名高层领导,审计过程中的困难和阻碍是可以想象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新公司法、 证券法的实施,企业集团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其工作应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内审部门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工作,遇重大问题可以直接向董事长报告。如此,保证了内审部门和人员独立于经营管理层,能够独立、 客观、 公正地履行审计职责;也使经营管理层对审计查出的问题、 提出的改进意见不能怠慢。
二、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职能
随着企业集团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风险的增大,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已不再仅仅定位于 “财务审计” 和 “任期责任审计” ,已经扩展到财务收支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 投资可行性评价审计、 基建工程管理审计和预算管理、 考核审计。可以说,内部审计的触角已延伸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1. 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署在 1986 年和 1999 年分别出台了 《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 、《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 ,促使国有企业纷纷成立内部审计机构,这也是早期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职能主要定位于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因。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所负责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 合法和效益,以及企业领导个人履行经济责任、 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的检查和评价,其结果是组织、 人事部门对干部进行考察、考核、 综合评价、 任用和奖惩兑现的重要依据。应当指出的是,离任审计应在领导干部任期届满前进行,可是在现实工作中,“先离后审” 、 “先任后审” 的现象普遍存在,与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如果离任不审,就会职责不清,损失的责任将无法追究;如果先离后审,就会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往往使审计流于形式。因此,严格离任审计的时点是完善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机制、 增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权威性与约束力的重要工作。2. 财务安全和资金使用效益审计。随着金融业风险的加剧,资金存放安全问题已成为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但从企业资金管理现状来看,在资金管理上偏重安全性因而不作为、 忽视资金效益的问题似乎更加突出。因此,内部审计应以促进企业价值增值为目标、 对资金的存放、 流向、 效益进行审查,将财务安全审计和经营效益审计结合起来,尤其要加强对决策失误、 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的审查,促进资金安全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 基建工程项目追踪审计。基建工程项目追踪审计就是对一个基建项目的工程概算、 招投标、 施工、 竣工、 决算等全过程的监控和审计,不同于一般的事后的静态审计。首先,内审人员从施工图纸开始全面了解工程内容和施工过程,直接参与工程的招投标、 概算、 验收、 决算,审查施工是否符合国家规范;其次,要对工程设计变更的原因、 合理性以及是否造成浪费等方面进行审验;第三、 要定期监督检查各种材料的质量以及配比,是否严格符合设计和质检的要求。这样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内审人员还可以掌握关于工程施工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的工程决算审计打好基础。4. 预算管理和经营业绩考核审计。全面预算管理和经营业绩考核已成为企业集团管理的重点,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应服务于预算管理和经营业绩考核。对预算管理的审计包括对预算管理原则、 预算控制机制、 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及其编制、 执行、 调整、 分析、 考核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因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年薪与经营业绩考核相挂构,受利益驱动的影响,被考核企业可能对账面成本、 利润进行 “加工” ,使账面利润失去客观性,因而对各单位经营业绩特别是对利润真实性的审计就很有必要。另一方面,企业对利润的片面追求可能忽视不良资产的消化,增加经营性潜亏,因此内部审计还应注重对企业资产质量的审计,促进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减少潜亏,提高资产质量。5.投资可行性及风险评价审计。企业集团的投资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但目前也存在着管理薄弱的问题,特别是在投资项目前期可行性分析中,存在只注重技术可行性分析,忽略经济效益和风险评估的倾向。为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内部审计工作应加强对投资全过程的监督,特别是强化经济效益和风险的评估,评价实际投资收益,总结投资经验和教训,达到投资的事前、 事中和事后控制的效果。同时应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中发现的因决策失误、 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应该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三、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内部审计应注重内部控制和经营风险管理。随着内部审计内容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开始致力于改进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等建设性审计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也就成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了。内部审计工作应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注重对被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 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的监测和对主要业务经营风险的评估。即:要对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系统是否完善进行检查、 评价,提出咨询意见并监督改进。要对公司整体经营目标、 过程、 质量和风险进行审计和评价,根据风险的大小,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对风险业务进行动态、 实时的识别和监控,使内部审计逐步从管理保障向风险保障转变,从被动发现问题向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为实现企业集团整体目标服务。2.注重内部审计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尽管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做到独立、 客观、 公正,但并不排除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相互之间加强协作与配合,而沟通正是实施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首先,沟通可以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内审人员常因与被审计单位管理者所处立场不同,缺乏共识,而导致被审计单位出现不合作的态度,使审计工作处于不利的局面,通过沟通,双方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促使双方更加主动的履行各自的职责。其二,沟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不同的被审计单位业务性质、 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各不相同。适当的沟通,有助于内审人员发现审计线索,找出问题的关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以偏盖全,想当然地分析问题;有助于审计人员对各种复杂、 疑难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做出合理判断,降低审计分险。第三,沟通有利于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和整改。在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内审人员往往会发现被审计单位在内部控制、 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获取被审计单位的信任,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配合,从而有利于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 在审计沟通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在审计开始时,应对被审计部门抱信任的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的、 审计内容和拟采取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将其中发现的问题以非正式方式告知被审计单位,以便及时就地解决问题,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3.应提出管理建议,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增值服务。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问题并不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惟一目的。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处于同一组织,其工作目标实质上也是同一的,即增加组织的价值。因此,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鼓励被审计单位提出其所关心的问题,以确定潜在的重要审计领域;在审计过程中,注重与被审计单位对相关审计问题保持充分沟通,这样,在审计报告阶段,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对管理者而言就不会是完全的惊奇,也增加了审计建议被接受和执行的可能性。在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采取建设性的语调,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 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措施上,被审计单位已经采取的改进行动也应包括在审计报告中,以反映其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态度。4.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现代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在内审工作中发现问题,还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对内审人员的职业要求越来越高,一般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是:熟悉会计、 审计业务;掌握经济法律、 法规知识;了解和掌握企业整体运作情况,熟悉经营业务和风险控制;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运用;具备与各部门不同层次人员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和能力。因此,内审人员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培养观察问题的敏锐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审计依据的理论定位
下一篇:对审计契约制度进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