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是审计市场良性发展的基石
发布时间:2015-07-02 15:01
摘要: 审计质量是审计市场良性发展的基石, 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进一步为中国审计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文章以审计质量供需双方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为主线对我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介绍了研究者的研究思路, 并对相同论题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比对和差异分析, 最后提出了我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研究的未来研究方向。审计质量是审计服务的关键, 国外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探讨审计质量的形成机制与市场影响, 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和经典审计模型。与国外发达的审计市场相比,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行业起步晚, 人员素质较低, 审计质量也相对低下。对此我国研究者试图运用国外审计质量成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探索我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的形成机理和影响机制, 为中国审计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由此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本文从审计质量的供需两方面对我国研究者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系统的审计质量研究平台。
一、审计需求与审计质量审计需求是审计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引导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审计市场竞争方向, 促进审计市场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因此, 分析审计需求产生的原因、了解审计质量需求特征是研究审计质量的重要路径。审计需求包括法定审计需求和自愿性审计需求两个层次。法定审计需求是政府及法律法规对审计服务的需求。自愿性审计需求是企业自身对审计服务的需求, 企业自愿性审计需求主要目的是: 缓解所有者- 管理者委托代理关系引发的代理冲突和利益冲突; 运用审计产品的信号传递功能引导资本市场投资者对本企业价值合理估价; 财务信息披露责任与风险共享的保险目的。由于国内外法定审计需求已经形成, 大多数审计需求研究集中对法定审计条件下企业自愿性审计需求的研究。国外大量经验证据显示: 代理冲突越严重的企业越有动机选择高质量审计[1]。按照审计信号传递功能, 低风险公司有动机选择高质量审计来引导投资者对其合理估价, 面临清算风险的客户很可能需要低质量审计隐蔽其高风险的不利信息, 对此国外实证研究并没有获得一致结论。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需求也正处于法定审计需求为主向自愿性需求为主的逐渐转变过程。
( 一) 转型经济中我国资本市场审计需求的总特征尽管转型经济中, 我国审计市场发生了事务所脱钩、会计与审计准则完善等一系列改革, 但李树华通过分析政府管制和市场需求对转型经济中注册会计师行业结构的影响, 发现中国早期证券市场( 1993- 1996年) 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2]朱红军等人对转型期间( 2001- 2003) 我国ipo 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实证考察, 研究显示我国ipo 审计市场存在着对管制便利、事务所规模和事务所地缘关系的需求, 但依然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3]转型经济中资本市场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的可能原因有: ( 1) 我国审计行业发展时间短, 市场公认的有声誉的事务所还未形成, 选择高质量的事务所对提高企业价值的收益不大, 因此公司通过选择高质量审计来提高公司股价的动机也比较小; [4] ( 2) 上市公司自愿性审计需求不足: 我国审计市场政府部门为主要需求者, 公司缺乏对审计服务质量的高度关注; 低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缺少对独立审计的代理需求; 特定融资制度下对高质量审计的融资需求很少; 不健全的民事赔偿制度下审计保险需求形同虚设。[5]
( 二) 审计需求方特征与审计质量需求
1. 代理冲突、股权结构与审计质量。审计作为缓解代理冲突、降低代理成本的制度安排, 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用应是上市公司自愿性审计需求的基本动因。我国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改制而成, 股权结构通常是“国有股一股独大”, 所以我国的代理问题主要是大股东与外部中小投资者的冲突。曾颖和叶康涛考察了大股东持股比例、负债与企业外部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发现为了降低代理成本, 代理冲突越严重的公司(tobin q 值越低)越有可能聘请高质量外部审计师,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外部审计需求成倒u 型曲线关系。[6]王艳艳等检验转型经济下高质量审计需求与企业代理冲突、公司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后得出:代理冲突严重的企业为了吸引潜在的投资者有动机选择高质量审计, 且高质量审计需求与企业的股权集中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7]我国高质量审计确实能有效制约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降低代理成本。孙铮、曹宇针对我国股权结构中境内法人股比重较大、有一定外资股等特征, 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管理人员选择注册会计师策略的影响, 其结果表明: 国有股、法人股及境内个人股股东促进上市公司选择高质量审计的动力较小; 境外法人股及境外个人股股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促使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去选择高质量的注册会计师。[8]但娄权、周中胜、陈汉文、李明辉等人的研究却并不支持代理冲突与审计质量正相关的观点。周中胜、陈汉文研究表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利益侵占的同时为了保配股等市场维护目的, 其持股比例越大、资金占用越严重, 公司越没有高质量的审计需求。[5]李明辉发现, ipo 公司规模与是否选择大事务所进行审计有显著正向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与是否选择大事务所审计则呈倒u 形关系,没有发现财务杠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审计师选择存在显著关系的证据。[9]对此, 娄权解释为大股东不喜欢被严格地监督。[10]2.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审计质量: ( 1) 董事会特征与审计质量。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独立性和效能发挥状况直接影响公司治理的质量。独立董事制度是董事会独立性的保障机制之一。
中国证监会于2001 年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独立董事开始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国外独立董事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研究显示独立董事影响外部审计师的选择进而影响审计师的审计行为和审计意见( beasley petroni、sullivan) 。[11]朱星文从传统审计委托模式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周延性中推论出现行审计委托模式的缺陷, 并认为由独立董事为主的审计委员会代位行使审计委托权的模式中, 独立董事出于自身规避诉讼风险及法律责任, 维护声誉和经济利益, 必然选择高质量的审计服务。[12]实证研究方面, 方军雄等设立是否聘请独立董事、独立董事比重和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等三个指标运用logistic 回归模型检验董事会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其结果显示: 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状况可能对审计意见的出具产生影响, 独立程度越高, 注册会计师在面临高风险时如实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审计质量也越高。[13] ( 2) 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与审计质量。自1998 年起, 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单独列示的“监事会报告”部分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有保留意见或带解释性说明的审计报告所涉及事项发表独立意见,并明确说明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证监会的这一规定加强了监事会的内部监控职能, 同时也将其监督对象延伸到独立审计这一外部治理领域。李爽、吴溪在对监事会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的研究中, 通过描述性分析1998~2001 年四年间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公司监事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反应态度, 发现监事会更倾向于支持董事会和公司会计报表,而不是注册会计师的保留意见, 这意味着监事会对高质量独立审计的消极态度, 其经验证据并未发现监事会在对外部审计质量支持方面发挥预期作用。[14]审计委员会通过行使其对公司会计、审计事务的监督职权嵌入公司的治理体系中。从审计师的整个决策过程看, 审计委员会参与了独立审计师审计范围的整个协调过程: 基于经济利益、声誉影响以及法律责任,独立和积极的审计委员会可能会规劝管理当局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 有效的审计委员会保护审计师免于被解雇, 且在选择继任审计师时能更选择更高质量的审计师; 在审计范围的选择和审计意见的出具方面审计委员会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15]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与会计师事务所解聘行为关系研究中, 李弢、薛祖云发现: 相对于解聘事务所的公司而言, 未发生解聘的上市公司则更多地在董事会中设置了审计委员会,表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 增强了事务所抵抗上市公司“胁迫”的能力, 降低了上市公司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概率。[16]费爱华运用logistic 回归模型检验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出具存在显著影响,但变量的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 作者将其归因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设立时间不长, 机制不健全。[17]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并没有强制要求,进一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自愿设立及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事务所聘任与解聘、审计费用与审计范围确定、审计意见形成等方面的影响应是后续审计质量研究的切入点之一。
二、审计提供方特征与审计质量审计质量取决于事务所收集审计证据的能力和所付出的努力, 以及注册会计师报告事情真相的意愿。前者与审计师( 事务所) 专业胜任能力有关, 后者主要指审计师( 事务所) 独立性。审计师( 事务所) 专业胜任能力是事务所内在的技术能力和实际付出成本,对其测量缺乏明确的技术标准且数据难以收集。目前研究者大多从独立性影响因素角度研究审计师特征与审计质量的关联。
( 一) 事务所规模、品牌与审计质量事务所规模是决定审计人员与客户独立性的重要因素。国外大多数经验证据支持知名事务所能提供更高的审计质量。其原因有: ( 1) 事务所拥有客户数量越多, 其丧失独立性的“机会主义”行为被发现而失去其他客户带来的损失就越大, 保持独立性即便失去此客户对事务所的影响也较小。[18] ( 2) 基于“深口袋假设”和市场声誉机制, 知名事务所比小规模事务所有动机提高审计质量规避诉讼风险。[19]目前中国审计市场是以买方为主的竞争市场, 且处于不健全的法律环境和投资者保护程度较弱等制度背景下, 事务所规模、品牌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如何? 大多数研究者以非标准审计意见出具、被审客户盈余管理水平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验证了二者的关系, 得出了两种不一致的观点:⒈正向相关论。该观点认为“大所” 提供的审计质量高于“小所”。王跃堂考察了大、小事务所发布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倾向, 发现剔除其它可能影响会计师独立性的因素后, 大所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地具有发布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倾向,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相对具有更为超然的独立性。[20]漆江娜等人验证2002 年末中国a股市场事务所规模差异对客户盈余管理容忍程度的区别, 结论显示国际“四大所”客户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低于本土所的客户水平, 据此得出了“四大所”的审计质量明显高于本土所的研究结论。[21]吴水澎、李奇凤也通过检验不同审计主体对客户盈余管理的控制程度, 验证了国际“四大”所的审计质量高于国内“十大”, 国内“十大”所的审计质量高于国内非十大所。[22]李爽、吴溪以2003 年度报告中事务所针对上市公司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况等信息做出的专项说明为经验证据,观察在缺乏具体执业规范情况下不同事务所出具报告的差异, 研究显示“四大”所及天健事务所出具的报告具有显著更高的完备性和规范性。
( 二) 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事务所组织形式作为影响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制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其产权安排必须有利于独立审计降低交易费用, 提高组织效率,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约有90%均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叶向阳、盛军锋, 余玉苗、陈波等从事务所资产专业性、事务所内部治理特征、事务所独立性需求等角度对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形式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一致的结论: 在有效的审计市场上, 普通合伙制的无限连带责任显然比公司制的有限责任更能让客户相信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能力, 注册会计师违背审计契约的道德风险在普通合伙制下一般要小的多, 普通合伙制较有限责任制能增强事务所独立性。但我国审计市场不同事务所组织形式是否存在审计质量差异,对此仅有少数研究者进行了实证研究。原红旗、李海建以2001 年12 月31 日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26]其结果显示: 合伙制事务所和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事务所在发表审计意见时并没有差别, 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实际与理论研究存在差异的原因, 笔者认为:( 1) 我国民事赔偿责任相关法规的不健全降低了“无限赔偿责任”对合伙制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法律约束力;( 2) 我国审计市场声誉机制不完善、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 使得合伙制事务所对审计质量提供缺乏应有的驱动力。
( 三) 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国外审计收费的研究主要围绕高审计收费究竟是垄断价差还是高质量审计的额外付出的回报这一争议进行: ( 1) 大多数研究结论支持高审计质量伴随着高审计收费。知名事务所付出额外的审计时间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 因此应收取较高的审计费用。( 2)simunic 认为大规模事务所可能因其市场力量( 垄断)而收取更高的审计费, 但市场垄断减少了审计提供数量, 因此导致审计质量的降低和审计报告的高成本。[28]但在中国高度分散的审计市场, 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如何? 我国研究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⒈审计质量是否影响审计收费? 罗栋梁、王善平、李斌、漆江娜等、朱小平、余谦等以simunic 经典收费模型为基础建立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对2001- 2003 年间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 我国审计市场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正相关, 我国审计市场价格具有质量信号传递功能。[29- 30]陈冬华、周春泉在研究自选择问题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中发现: 控制自选择因素后, 大所尽管其审计质量高于小所但审计收费并不高于小所, 我国审计市场上市公司并未对事务所的声誉支付超额的审计费用。[31]刘斌等、李爽、吴溪、张艳、李书锋的研究结论也表明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没有显著相关性。[32- 34]张立民等对国际“四大”所在我国审计市场的审计收费差异现象进行经济学分析, 发现尽管我国审计市场“ 四大”所收费明显高于本土事务所, 但其原因主要是声誉机制, 并没有证据显示其审计质量高于其他所。[35]⒉审计收费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低价揽客是指初次审计价格低于审计成本, 对其研究的目的是关注审计收费对审计质量提供的影响。低价揽客可能导致审计时间和预算的压力, 同时审计师屈从于服务终止的威胁, 很难拒绝做出管理当局要求的某种让步, 其可能削弱审计师的独立性而导致低质量审计。[36]罗栋梁验证事务所变更时, 后任事务所首次接受委托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且t 值在0.1 的水平显著, 没有证据表明后任事务所存在“低价揽客”。[29]张艳、李书锋将事务所聘任年限作为解释变量之一研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研究反映事务所被连续聘任年限的变量在0.0001 水平上显著, 且与审计收费呈负相关, [34]对此作者解释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没有采用“低价揽客策略”。刘成立对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收费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我国审计收费与客户资产总额的标准化系数为0.564 小于1, 表明审计收费的增长速度跟不上公司资产的增长速度是正常现象, 并不意味着审计收费的降低, 其结论支持审计师变更后继任审计师不存在低价揽客现象。[37]( 四) 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国外理论界认为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 1) 审计任期越长, 由于学习型曲线审计师对客户的了解增加, 其专业胜任能力增强, 其审计质量会提高; [38] ( 2) 审计任期越长, 可能损害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从而降低审计质量。[39]因此, 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取决于审计任期与审计独立性及审计师专业技能这两方面关系的综合。我国于2004 年1月1 日开始实施签字会计师定期轮换制度, 其政策目的是解决审计任期可能对审计质量的损害。李兆华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事务所定期轮换制能有效解决“共谋”作假, 我国实行事务所定期轮换具有迫切性。[40]实证方面, 刘成立、王晓艳的研究显示尽管审计任期较短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较大, 审计质量较低, 但没有发现存在审计任期较长时审计质量下降的证据。[41]夏立军、陈信元和方轶强对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表明, 审计任期为1 至7 年间, 审计任期增加并没有损害审计独立性, 且在大规模事务所中还提高了审计独立性。[42]陈信元、夏立军进一步研究发现, 在控制了事务所变更、事务所特征、及样本公司相关特征后, 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呈倒u 型关系: 当审计任期小于一定年份(约6 年)时, 审计任期的增加对审计质量具有正而影响, 而当审计任期超过一定年份( 约6 年)时.审计任期的增加对审计质量具有负面影响。沈玉清等对事务所强制轮换的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但未能发现强制轮换得以提升盈余质量的证据。[43]对此其解释为: 随任期增加的审计师客户专属性知识在提高盈余质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国的强制轮换毕竟只是所内签字注册会计师的轮换, 会计师事务所还存在向客户妥协的经济压力, 因此该制度在提高审计独立性方而的作用有限。
三、研究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国研究者对中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笔者发现: 大多数研究方法都是将国外高度发达审计市场和相对完善制度背景下形成的经典研究模型应用于我国审计质量研究中, 同一研究主题( 如事务所规模、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研究者往往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可能的原因包括: ( 1) 样本选择的不一致, 及同样的样本研究中也可能存在忽略观测数据可比性和主观剔除不一致观测值,从而导致研究结论可靠性和普遍性的降低。( 2) 研究者在回归模型中没有考虑极值对结论的可能影响, 从而降低研究结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3) 模型设计中可能存在内生缺陷。如: 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研究中, 大多数研究者没有考虑管理当局选择事务所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 其研究前提是客户随机选择事务所, 即对不同规模的事务所,客户群是同质的。事实上, 客户对事务所的选择通常不是随机的, 高质量的客户倾向于选择大所, 这就是事务所的自选择问题。chaney、jeter、shivakumar 证明如果不控制自选择偏误, 使用标准最小二乘法回归的结果是有偏误的。[44]我国审计质量与事务所规模研究模型中可能遗漏了一些重要的解释变量和内生性控制变量, 降低了模型的解释力。与他人研究结论的不一致究竟是模型设计中存在的内生缺陷还是样本差异? 实证模型的解释力是否能较大程度证明研究结论? 我国研究者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进行必要的证明和阐释。未来可从以下方面开展研究: ( 1) 审计师质量与审计质量的差异研究。大多数审计质量研究中以审计师质量( 事务所规模与品牌) 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 但在“安然事件”、“中天勤事件”等案例中我们发现高质量的审计师( 事务所) 可能提供低质量的审计服务。对二者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研究, 能更好的了解事务所产品质量提供的真实动因。( 2) 事务所内部治理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良好的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有利于事务所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 直接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自2006 年开始我国将加强事务所内部治理作为审计行业管理的重点, 2007 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研究事务所治理结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何突破事务所内部治理信息收集困难的研究瓶颈, 从事务所内部组织结构、风险管理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开展具体研究, 是研究者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 研究公司代理冲突变化下的审计质量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palmros.z. 1984. the demand for .comquality- differentiatedaudit services in an agency cost sett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symposium on auditing research, editedby a. r. abdel- khalik and 1. solomon. champaign: university ofillinois press: 229- 52
[2] 李树华. 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独立审计市场的背离[j].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3] 朱红军, 陈信元, 夏立军. 转型经济中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研究[j] .审计研究, 2004, ( 5)
[4] 周中胜, 陈汉文.大股东资金占用与外部审计监督[j] .审计研究, 2006, ( 3)
[5]张奇峰、雷光勇. 独立审计质量的经济学透视[j] .审计研究, 2006, ( 5)
[6] 曾颖、叶康涛.股权结构代理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j].会计研究, 2005, ( 10)
[7] 王艳艳, 陈汉文, 于李胜.代理冲突与高质量审计需求[j] .经济科学, 2006, ( 2)
[8] 孙铮,曹宇.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j] .审计研究, 2004, ( 3)
[9] 李明辉.代理成本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基于中国ipo 公司的研究[j] .经济研究, 2006, ( 3)
[10] 娄权.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与审计师选聘—2 0 0 2 年深圳股市的实证检验[j] . 广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 1)
文章以审计质量供需双方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为主线对我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介绍了研究者的研究思路, 并对相同论题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比对和差异分析, 最后提出了我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研究的未来研究方向。审计质量是审计服务的关键, 国外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探讨审计质量的形成机制与市场影响, 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和经典审计模型。与国外发达的审计市场相比,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行业起步晚, 人员素质较低, 审计质量也相对低下。对此我国研究者试图运用国外审计质量成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探索我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的形成机理和影响机制, 为中国审计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由此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本文从审计质量的供需两方面对我国研究者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系统的审计质量研究平台。
一、审计需求与审计质量审计需求是审计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引导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审计市场竞争方向, 促进审计市场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因此, 分析审计需求产生的原因、了解审计质量需求特征是研究审计质量的重要路径。审计需求包括法定审计需求和自愿性审计需求两个层次。法定审计需求是政府及法律法规对审计服务的需求。自愿性审计需求是企业自身对审计服务的需求, 企业自愿性审计需求主要目的是: 缓解所有者- 管理者委托代理关系引发的代理冲突和利益冲突; 运用审计产品的信号传递功能引导资本市场投资者对本企业价值合理估价; 财务信息披露责任与风险共享的保险目的。由于国内外法定审计需求已经形成, 大多数审计需求研究集中对法定审计条件下企业自愿性审计需求的研究。国外大量经验证据显示: 代理冲突越严重的企业越有动机选择高质量审计[1]。按照审计信号传递功能, 低风险公司有动机选择高质量审计来引导投资者对其合理估价, 面临清算风险的客户很可能需要低质量审计隐蔽其高风险的不利信息, 对此国外实证研究并没有获得一致结论。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需求也正处于法定审计需求为主向自愿性需求为主的逐渐转变过程。
( 一) 转型经济中我国资本市场审计需求的总特征尽管转型经济中, 我国审计市场发生了事务所脱钩、会计与审计准则完善等一系列改革, 但李树华通过分析政府管制和市场需求对转型经济中注册会计师行业结构的影响, 发现中国早期证券市场( 1993- 1996年) 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2]朱红军等人对转型期间( 2001- 2003) 我国ipo 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实证考察, 研究显示我国ipo 审计市场存在着对管制便利、事务所规模和事务所地缘关系的需求, 但依然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3]转型经济中资本市场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的可能原因有: ( 1) 我国审计行业发展时间短, 市场公认的有声誉的事务所还未形成, 选择高质量的事务所对提高企业价值的收益不大, 因此公司通过选择高质量审计来提高公司股价的动机也比较小; [4] ( 2) 上市公司自愿性审计需求不足: 我国审计市场政府部门为主要需求者, 公司缺乏对审计服务质量的高度关注; 低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缺少对独立审计的代理需求; 特定融资制度下对高质量审计的融资需求很少; 不健全的民事赔偿制度下审计保险需求形同虚设。[5]
( 二) 审计需求方特征与审计质量需求
1. 代理冲突、股权结构与审计质量。审计作为缓解代理冲突、降低代理成本的制度安排, 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用应是上市公司自愿性审计需求的基本动因。我国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改制而成, 股权结构通常是“国有股一股独大”, 所以我国的代理问题主要是大股东与外部中小投资者的冲突。曾颖和叶康涛考察了大股东持股比例、负债与企业外部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发现为了降低代理成本, 代理冲突越严重的公司(tobin q 值越低)越有可能聘请高质量外部审计师,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外部审计需求成倒u 型曲线关系。[6]王艳艳等检验转型经济下高质量审计需求与企业代理冲突、公司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后得出:代理冲突严重的企业为了吸引潜在的投资者有动机选择高质量审计, 且高质量审计需求与企业的股权集中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7]我国高质量审计确实能有效制约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降低代理成本。孙铮、曹宇针对我国股权结构中境内法人股比重较大、有一定外资股等特征, 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管理人员选择注册会计师策略的影响, 其结果表明: 国有股、法人股及境内个人股股东促进上市公司选择高质量审计的动力较小; 境外法人股及境外个人股股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促使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去选择高质量的注册会计师。[8]但娄权、周中胜、陈汉文、李明辉等人的研究却并不支持代理冲突与审计质量正相关的观点。周中胜、陈汉文研究表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利益侵占的同时为了保配股等市场维护目的, 其持股比例越大、资金占用越严重, 公司越没有高质量的审计需求。[5]李明辉发现, ipo 公司规模与是否选择大事务所进行审计有显著正向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与是否选择大事务所审计则呈倒u 形关系,没有发现财务杠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审计师选择存在显著关系的证据。[9]对此, 娄权解释为大股东不喜欢被严格地监督。[10]2.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审计质量: ( 1) 董事会特征与审计质量。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独立性和效能发挥状况直接影响公司治理的质量。独立董事制度是董事会独立性的保障机制之一。
中国证监会于2001 年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独立董事开始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国外独立董事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研究显示独立董事影响外部审计师的选择进而影响审计师的审计行为和审计意见( beasley petroni、sullivan) 。[11]朱星文从传统审计委托模式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周延性中推论出现行审计委托模式的缺陷, 并认为由独立董事为主的审计委员会代位行使审计委托权的模式中, 独立董事出于自身规避诉讼风险及法律责任, 维护声誉和经济利益, 必然选择高质量的审计服务。[12]实证研究方面, 方军雄等设立是否聘请独立董事、独立董事比重和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等三个指标运用logistic 回归模型检验董事会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其结果显示: 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状况可能对审计意见的出具产生影响, 独立程度越高, 注册会计师在面临高风险时如实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审计质量也越高。[13] ( 2) 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与审计质量。自1998 年起, 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单独列示的“监事会报告”部分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有保留意见或带解释性说明的审计报告所涉及事项发表独立意见,并明确说明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证监会的这一规定加强了监事会的内部监控职能, 同时也将其监督对象延伸到独立审计这一外部治理领域。李爽、吴溪在对监事会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的研究中, 通过描述性分析1998~2001 年四年间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公司监事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反应态度, 发现监事会更倾向于支持董事会和公司会计报表,而不是注册会计师的保留意见, 这意味着监事会对高质量独立审计的消极态度, 其经验证据并未发现监事会在对外部审计质量支持方面发挥预期作用。[14]审计委员会通过行使其对公司会计、审计事务的监督职权嵌入公司的治理体系中。从审计师的整个决策过程看, 审计委员会参与了独立审计师审计范围的整个协调过程: 基于经济利益、声誉影响以及法律责任,独立和积极的审计委员会可能会规劝管理当局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 有效的审计委员会保护审计师免于被解雇, 且在选择继任审计师时能更选择更高质量的审计师; 在审计范围的选择和审计意见的出具方面审计委员会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15]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与会计师事务所解聘行为关系研究中, 李弢、薛祖云发现: 相对于解聘事务所的公司而言, 未发生解聘的上市公司则更多地在董事会中设置了审计委员会,表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 增强了事务所抵抗上市公司“胁迫”的能力, 降低了上市公司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概率。[16]费爱华运用logistic 回归模型检验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出具存在显著影响,但变量的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 作者将其归因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设立时间不长, 机制不健全。[17]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并没有强制要求,进一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自愿设立及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事务所聘任与解聘、审计费用与审计范围确定、审计意见形成等方面的影响应是后续审计质量研究的切入点之一。
二、审计提供方特征与审计质量审计质量取决于事务所收集审计证据的能力和所付出的努力, 以及注册会计师报告事情真相的意愿。前者与审计师( 事务所) 专业胜任能力有关, 后者主要指审计师( 事务所) 独立性。审计师( 事务所) 专业胜任能力是事务所内在的技术能力和实际付出成本,对其测量缺乏明确的技术标准且数据难以收集。目前研究者大多从独立性影响因素角度研究审计师特征与审计质量的关联。
( 一) 事务所规模、品牌与审计质量事务所规模是决定审计人员与客户独立性的重要因素。国外大多数经验证据支持知名事务所能提供更高的审计质量。其原因有: ( 1) 事务所拥有客户数量越多, 其丧失独立性的“机会主义”行为被发现而失去其他客户带来的损失就越大, 保持独立性即便失去此客户对事务所的影响也较小。[18] ( 2) 基于“深口袋假设”和市场声誉机制, 知名事务所比小规模事务所有动机提高审计质量规避诉讼风险。[19]目前中国审计市场是以买方为主的竞争市场, 且处于不健全的法律环境和投资者保护程度较弱等制度背景下, 事务所规模、品牌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如何? 大多数研究者以非标准审计意见出具、被审客户盈余管理水平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验证了二者的关系, 得出了两种不一致的观点:⒈正向相关论。该观点认为“大所” 提供的审计质量高于“小所”。王跃堂考察了大、小事务所发布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倾向, 发现剔除其它可能影响会计师独立性的因素后, 大所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地具有发布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倾向,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相对具有更为超然的独立性。[20]漆江娜等人验证2002 年末中国a股市场事务所规模差异对客户盈余管理容忍程度的区别, 结论显示国际“四大所”客户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低于本土所的客户水平, 据此得出了“四大所”的审计质量明显高于本土所的研究结论。[21]吴水澎、李奇凤也通过检验不同审计主体对客户盈余管理的控制程度, 验证了国际“四大”所的审计质量高于国内“十大”, 国内“十大”所的审计质量高于国内非十大所。[22]李爽、吴溪以2003 年度报告中事务所针对上市公司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况等信息做出的专项说明为经验证据,观察在缺乏具体执业规范情况下不同事务所出具报告的差异, 研究显示“四大”所及天健事务所出具的报告具有显著更高的完备性和规范性。
其研究路径是从事务所专项说明的规范性与完善性角度研究事务所规模、品牌与审计质量的关联, 这为从事务所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直接研究其审计质量提供了研究思路。[23]⒉互向相关论。该观点认为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背离, 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关联并不显著。夏立军以2000 年上市公司为样本, 验证了十大所出具非标意见的倾向与非十大所没有显著差异。[24]李常青, 王澎利用simunic 审计公费研究框架验证了相对本土小所, 本土大所未能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并得出了我国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背离的结论。[25]方军雄、洪剑峭、李若山研究首次亏损公司的审计师表现, 检测到虽然“大所”在首度亏损这个高风险领域体现出来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优于“小所”, 但优势并不显著。[12]此外, 原红旗、李海建、刘运国等也支持我国事务所规模、品牌与审计质量没有显著差异的观点。[26- 27]我国审计市场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背离可能的原因有: ( 1) 我国审计市场缺乏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 事务所从根本上失去了保持超然独立的内在经济动机。( 2) 我国审计市场行政干预合并组建的大所由于文化或代理冲突原因并没有提高其自身执业能力,因而其规模与审计质量背离。( 3) 我国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风险, 特别是民事责任风险近乎于零, 国内外大所在需求相对无效的市场环境和低法律风险的执业环境中会降低其审计质量。
( 二) 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事务所组织形式作为影响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制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其产权安排必须有利于独立审计降低交易费用, 提高组织效率,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约有90%均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叶向阳、盛军锋, 余玉苗、陈波等从事务所资产专业性、事务所内部治理特征、事务所独立性需求等角度对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形式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一致的结论: 在有效的审计市场上, 普通合伙制的无限连带责任显然比公司制的有限责任更能让客户相信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能力, 注册会计师违背审计契约的道德风险在普通合伙制下一般要小的多, 普通合伙制较有限责任制能增强事务所独立性。但我国审计市场不同事务所组织形式是否存在审计质量差异,对此仅有少数研究者进行了实证研究。原红旗、李海建以2001 年12 月31 日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26]其结果显示: 合伙制事务所和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事务所在发表审计意见时并没有差别, 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实际与理论研究存在差异的原因, 笔者认为:( 1) 我国民事赔偿责任相关法规的不健全降低了“无限赔偿责任”对合伙制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法律约束力;( 2) 我国审计市场声誉机制不完善、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 使得合伙制事务所对审计质量提供缺乏应有的驱动力。
( 三) 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国外审计收费的研究主要围绕高审计收费究竟是垄断价差还是高质量审计的额外付出的回报这一争议进行: ( 1) 大多数研究结论支持高审计质量伴随着高审计收费。知名事务所付出额外的审计时间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 因此应收取较高的审计费用。( 2)simunic 认为大规模事务所可能因其市场力量( 垄断)而收取更高的审计费, 但市场垄断减少了审计提供数量, 因此导致审计质量的降低和审计报告的高成本。[28]但在中国高度分散的审计市场, 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如何? 我国研究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⒈审计质量是否影响审计收费? 罗栋梁、王善平、李斌、漆江娜等、朱小平、余谦等以simunic 经典收费模型为基础建立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对2001- 2003 年间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 我国审计市场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正相关, 我国审计市场价格具有质量信号传递功能。[29- 30]陈冬华、周春泉在研究自选择问题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中发现: 控制自选择因素后, 大所尽管其审计质量高于小所但审计收费并不高于小所, 我国审计市场上市公司并未对事务所的声誉支付超额的审计费用。[31]刘斌等、李爽、吴溪、张艳、李书锋的研究结论也表明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没有显著相关性。[32- 34]张立民等对国际“四大”所在我国审计市场的审计收费差异现象进行经济学分析, 发现尽管我国审计市场“ 四大”所收费明显高于本土事务所, 但其原因主要是声誉机制, 并没有证据显示其审计质量高于其他所。[35]⒉审计收费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低价揽客是指初次审计价格低于审计成本, 对其研究的目的是关注审计收费对审计质量提供的影响。低价揽客可能导致审计时间和预算的压力, 同时审计师屈从于服务终止的威胁, 很难拒绝做出管理当局要求的某种让步, 其可能削弱审计师的独立性而导致低质量审计。[36]罗栋梁验证事务所变更时, 后任事务所首次接受委托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且t 值在0.1 的水平显著, 没有证据表明后任事务所存在“低价揽客”。[29]张艳、李书锋将事务所聘任年限作为解释变量之一研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研究反映事务所被连续聘任年限的变量在0.0001 水平上显著, 且与审计收费呈负相关, [34]对此作者解释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没有采用“低价揽客策略”。刘成立对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收费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我国审计收费与客户资产总额的标准化系数为0.564 小于1, 表明审计收费的增长速度跟不上公司资产的增长速度是正常现象, 并不意味着审计收费的降低, 其结论支持审计师变更后继任审计师不存在低价揽客现象。[37]( 四) 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国外理论界认为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 1) 审计任期越长, 由于学习型曲线审计师对客户的了解增加, 其专业胜任能力增强, 其审计质量会提高; [38] ( 2) 审计任期越长, 可能损害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从而降低审计质量。[39]因此, 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取决于审计任期与审计独立性及审计师专业技能这两方面关系的综合。我国于2004 年1月1 日开始实施签字会计师定期轮换制度, 其政策目的是解决审计任期可能对审计质量的损害。李兆华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事务所定期轮换制能有效解决“共谋”作假, 我国实行事务所定期轮换具有迫切性。[40]实证方面, 刘成立、王晓艳的研究显示尽管审计任期较短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较大, 审计质量较低, 但没有发现存在审计任期较长时审计质量下降的证据。[41]夏立军、陈信元和方轶强对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表明, 审计任期为1 至7 年间, 审计任期增加并没有损害审计独立性, 且在大规模事务所中还提高了审计独立性。[42]陈信元、夏立军进一步研究发现, 在控制了事务所变更、事务所特征、及样本公司相关特征后, 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呈倒u 型关系: 当审计任期小于一定年份(约6 年)时, 审计任期的增加对审计质量具有正而影响, 而当审计任期超过一定年份( 约6 年)时.审计任期的增加对审计质量具有负面影响。沈玉清等对事务所强制轮换的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但未能发现强制轮换得以提升盈余质量的证据。[43]对此其解释为: 随任期增加的审计师客户专属性知识在提高盈余质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国的强制轮换毕竟只是所内签字注册会计师的轮换, 会计师事务所还存在向客户妥协的经济压力, 因此该制度在提高审计独立性方而的作用有限。
三、研究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国研究者对中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笔者发现: 大多数研究方法都是将国外高度发达审计市场和相对完善制度背景下形成的经典研究模型应用于我国审计质量研究中, 同一研究主题( 如事务所规模、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研究者往往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可能的原因包括: ( 1) 样本选择的不一致, 及同样的样本研究中也可能存在忽略观测数据可比性和主观剔除不一致观测值,从而导致研究结论可靠性和普遍性的降低。( 2) 研究者在回归模型中没有考虑极值对结论的可能影响, 从而降低研究结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3) 模型设计中可能存在内生缺陷。如: 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研究中, 大多数研究者没有考虑管理当局选择事务所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 其研究前提是客户随机选择事务所, 即对不同规模的事务所,客户群是同质的。事实上, 客户对事务所的选择通常不是随机的, 高质量的客户倾向于选择大所, 这就是事务所的自选择问题。chaney、jeter、shivakumar 证明如果不控制自选择偏误, 使用标准最小二乘法回归的结果是有偏误的。[44]我国审计质量与事务所规模研究模型中可能遗漏了一些重要的解释变量和内生性控制变量, 降低了模型的解释力。与他人研究结论的不一致究竟是模型设计中存在的内生缺陷还是样本差异? 实证模型的解释力是否能较大程度证明研究结论? 我国研究者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进行必要的证明和阐释。未来可从以下方面开展研究: ( 1) 审计师质量与审计质量的差异研究。大多数审计质量研究中以审计师质量( 事务所规模与品牌) 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 但在“安然事件”、“中天勤事件”等案例中我们发现高质量的审计师( 事务所) 可能提供低质量的审计服务。对二者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研究, 能更好的了解事务所产品质量提供的真实动因。( 2) 事务所内部治理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良好的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有利于事务所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 直接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自2006 年开始我国将加强事务所内部治理作为审计行业管理的重点, 2007 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研究事务所治理结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何突破事务所内部治理信息收集困难的研究瓶颈, 从事务所内部组织结构、风险管理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开展具体研究, 是研究者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 研究公司代理冲突变化下的审计质量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palmros.z. 1984. the demand for .comquality- differentiatedaudit services in an agency cost sett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symposium on auditing research, editedby a. r. abdel- khalik and 1. solomon. champaign: university ofillinois press: 229- 52
[2] 李树华. 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独立审计市场的背离[j].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3] 朱红军, 陈信元, 夏立军. 转型经济中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研究[j] .审计研究, 2004, ( 5)
[4] 周中胜, 陈汉文.大股东资金占用与外部审计监督[j] .审计研究, 2006, ( 3)
[5]张奇峰、雷光勇. 独立审计质量的经济学透视[j] .审计研究, 2006, ( 5)
[6] 曾颖、叶康涛.股权结构代理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j].会计研究, 2005, ( 10)
[7] 王艳艳, 陈汉文, 于李胜.代理冲突与高质量审计需求[j] .经济科学, 2006, ( 2)
[8] 孙铮,曹宇.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j] .审计研究, 2004, ( 3)
[9] 李明辉.代理成本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基于中国ipo 公司的研究[j] .经济研究, 2006, ( 3)
[10] 娄权.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与审计师选聘—2 0 0 2 年深圳股市的实证检验[j] . 广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 1)
下一篇:探析实施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