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研究范式理论的政策分析
贺琛,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人类学/归纳范式。其研究范围是:(1)现有的会计实务;(2)管理当局对这些实务的态度。这一范式的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会计理论构建中的描述性——归纳法,并相信现有会计实务是有价值的。基于此,与这一范式相关的会计研究目标是理解、解释和预测现有的会计实务。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论用于人类学/归纳范式,分别为:(1)分析的/代理模型;(2)收益均衡/盈余管理假设;(3)实证会计理论。
二、真实收益/演绎范式。其研究范围是:(1)以逻辑的、规范的推理与严谨的概念为基础的会计理论结构;(2)以历史成本法以外的其他方法为基础的理想收益概念。这一研究范式的拥护者主要致力于构建规范——演绎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认为在理想情况下,使用单一的价值基础来计量收益将能满足所有使用者的需要,现实价值信息比传统的历史成本信息对用户制定经济决策更为有用。目前主要运用的理论有以下五种:(1)按物价水平(或现实购买力)调整的会计;(2)重置成本会计;(3)丧失价值会计;(4)可变现净值会计;(5)现值会计。这几种理论虽各有差异,但又有一个共性,就是通过建立新的会计计量属性,来核算公司的真实收益,对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的财务信息提出了质疑,对历史成本会计制度构成了冲击。对于那些真实收益/演绎范式的拥护者们,通常运用分析推理的方式来证明其提出的会计理论结构是合理的,或者证明除历史成本会计以外的某一具体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模型的优越性。
三、决策有用性/决策模型范式。其研究范围是会计信息对决策模型的有用性。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运用到这一研究范式中。第一种理论主要涉及与企业决策有关的各种模型,如企业的资本预算、生产用固定资产的购买与租赁、生产用原材料的购买与自制等。另一种理论主要涉及可能影响到企业经营的各种不同的重大经济事件,如企业合并、兼并、破产清算、债券评级等。对于那些认同决策有用性/决策模型范式的研究者,倾向于依靠经验方法来决定已选信息项目的预测能力,其中用于差量分析的一般方法已经被归入到几个优先群体中的一个,而这些优先群体取决于个别企业的财务性质。
四、决策有用性/决策者/总市场行为范式。 其研究范围是总市场对会计变量的反应。一般地,会计变量的决策有用性能从总市场行为中衍生出来,而且通过市场行为可以评价各种会计程序和预测的影响,即会计信息体系的选择由总市场行为决定。主要理论基础包括以下五种:(1)有效市场假设;(2)有效市场模型;(3)资本资产定价模型;(4)套利定价理论;(5)期权定价理论。这一研究范式主要关注市场对会计数据的反应,并以有效市场理论及在此基础上派生出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更好的反映市场行为动态。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1)市场模型;(2)β预期模型;(3)事项研究方法论;(4)奥尔森(Ohlson)股票定价模型;(5)盈余与报酬的关系模型;(5)盈余模型的信息含量等。
五、决策有用性/决策者/个人使用者范式。其研究范围是个人使用者对会计变量的反应,相对于总市场行为范式而言,它属于更微观层面上的研究范式。他们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会计变量的决策有用性可以从人类行为中衍生出来,即会计被认为是人的行为过程,其目标是在会计的背景下去理解、解释和预测人类的行为。该范式一般涉及会计、程序的内部使用者以及信息的鉴证者,还包括一般社会公众及其代理人。理论基础主要包括:(1)会计中的认知相对论;(2)会计中的文化相对论;(3)会计信息的行为影响;(4)会计中的语言相对论;(5)人类信息的生产模型等。由于这一研究范式的支持者着重突出个人行为对会计研究的重要性,因此,观察、访谈、调查、实验等方法都被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行为会计研究是会计学科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这些研究方法也可以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新兴方法。
六、信息经济学范式。这一范式的研究者把会计理论研究与信息经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研究方法多与经济学结合,主要采用了统计决策理论和经济选择理论,并结合了1972年Marschak和Radner提出的“团队理论”,从而产生了对各种信息进行系统性分析和评价的规范理论。这一范式的中心思想是关于一致的理性选择行为的传统经济假设,它强调了人们是理性的经济人,企业也类似,他们需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做出理性的选择,最后做出效用最大化的决策。研究者通常会采用建立在统计决策理论和经济选择理论基础上的分析推理方法。如可以运用贝叶斯校正分析和成本——效益标准来分析会计政策的选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