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机理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5-10-27 14:51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的后金融危机时期,社会审计系统作为市场经济的监控、免疫和服务系统——经济警察系统,如何充分发挥系统柔性效能,有效管理风险和应对后金融危机,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高度动态的竞争环境中,组织租不再源自专门化的惯例,而是来自组织的柔性化能力,高绩效表现的组织必须具备极强的柔性化能力。有学者认为柔性化组织应具有与环境变化等同或多于环境变化的能力;也有学者认为组织柔性化能力是一种多能力的综合表现,即组织应具有包容能力、纠错能力、敏感性能力等等;还有学者认为柔性是一个系统所具有的快速而经济地适应环境变化或处理由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的能力,组织柔性是指组织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系统持续地整合内外资源以对付环境变化和因果模糊性挑战的一种能力;动态权变理论认为,组织柔性是在组织与环境之间维持一种动态适合的组织潜力;组织学习理论认为,组织柔性有利于创造出组织学习系统的反思能力,进而推动企业在“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之间求得动态平衡;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理论则指出,柔性是促进企业家活动和创新的能力,包括惯例繁殖化和破坏化两个方面;在战略管理的线性模型中,柔性是快速制订计划的能力;渐进创新学派认为,柔性是创造一套惯例以便提高适应和利用当前机会的组织能力;激进创新学派认为,柔性是抛弃惯例以便提高适应和利用未来机会的组织能力;在战略管理领域,战略柔性被视作一种战略资产,是组织对大规模、充满不确定的、对组织绩效有重大影响的、快速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动态能力模型认为,柔性是开发能够在未来的不同环境中仍然有效的资源的管理能力;企业通过不断学习,建立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是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组织战略柔性既是系统一种特殊的竞争能力,也是系统的一种核心能力;社会审计系统柔性是为了主动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和有效处理系统的不确定性,有效利用各种审计资源(包括客户网络、知识、审计战略等无形资源),快速而经济地处理相关审计活动,主动适应审计环境而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系统内在的综合调控能力。组织柔性的本质是保持变化与稳定之间的平衡,它需要管理者具有很强的管理控制力。社会审计系统是保证市场配置经济资源效率的一种担保机制。近二十年来,全球社会审计系统市场结构中主导力量由“十大”逐步演化为“四大”。我国前“十大”的形成过程,也都是其系统柔性发挥作用的结果表征。因此,揭示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生成机理,不仅可以探究其规律而有效改善系统柔性,确保社会审计系统的功能、效率,而且可以为社会审计系统有效应对全球化的后金融危机提供一种新的路径依赖和治理模式。
    二、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要素分析
    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机理是指其生成因素、结构化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耦合。揭示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和演化规律必须以审计结构理论为指导,以审计理论结构各审计要素的逻辑关系为基础,在分析其生成要素的基础上演绎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生成模型,设计社会审计系统柔性运行机制。因此,揭示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与运行过程中各审计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及作用方式,对于研究其生成机理是“首当其冲”,尤为重要。
    (一)基本动因: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的演化是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基本动因。社会审计环境是社会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与审计行为活动相联系的各种内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其包括审计共享环境、审计主体环境与审计客体环境。随着社会审计主体环境的变化(包括其社会审计主体组织结构的变革,审计资源、能力、信息及审计文化的变化等)、社会审计客体环境的变化(包括审计客体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及其企业文化的变化等)及审计共享环境的变化(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习俗和惯例、科学技术环境的发展变化),社会审计系统的内外条件不断动态演化,这一方面,直接增加了社会审计主体系统的不确定性,要求社会审计主体组织适时进行组织再造、优化治理结构及其效率来改善系统柔性与之主动适应;另一方面,社会审计客体环境和共享环境变化的随机状态,要求社会审计主体利用审计资源、能力和信息的优化配置与之互动适应。社会审计系统环境变化对审计主体系统提出的适应性要求是其系统柔性存在和演化的基本动因,这也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适者生存法则”运用于社会经济系统的客观定律。为了适应社会审计环境的不断变迁,在高度动态的、变化的审计环境中求得生存和不断地发展,社会审计系统必须构筑与之相适应的系统柔性,即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及其治理结构,优化系统资源、能力、信息的配置,协调审计行为,以此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质量,驾驭审计风险,实现审计目标。因此,社会审计环境变迁就成为社会审计系统柔性产生的基本动因。
    (二)内在需求:审计本质
    审计本质是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和发展的内在需求。社会审计本质是一种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基础上的维护市场经济有序、公平和效率的一种特殊经济控制方式和监控、免疫和服务系统。首先,这一特殊的经济控制是通过对特定审计环境中被审计单位编制的反映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的审查、评价与报告形成审计信息的基础上,审计利益相关者有效决策和执行过程来实现反馈监控的;其次,社会审计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基础上的免疫系统,其免疫行为主要是通过审计过程控制、审计行为控制和审计对象控制等方式,在审计行为活动中提高监控效率,确保审计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效率从而实现市场资源配置的帕累托状态;再次,审计的拓展功能——服务是在审计行为活动中实现的,是审计利益相关者价值创造的一种有效途径;最后,监控、免疫和服务是三位一体的,监控是基础和前提,服务是手段和途径,免疫是表征和目的。审计本质的内在需求,要求其发挥系统综合调控力——柔性,方能实现战略目标。
    (三)理论前提:审计假设
    审计假设是指对有关审计事物产生、发展与存在的一些尚未确知或无法正面论证的前提条件,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发展趋势所作的合乎事理、合乎逻辑的推断 或认定。审计假设是确立审计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是进行审计推理论证的原始命题,没有审计假设,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就失去了基本依据。社会审计系统柔性是其内在的一种系统综合调控力,它是以社会审计系统的存在作为前提的,对于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理论研究也必须以相关的审计科学理论为基础。因此,作为审计科学前提的审计假设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理论前提。
    (四)动力源泉:审计资源、能力与信息
    社会审计资源、能力、信息主要包括社会审计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客户资源、处理各项审计事务的一般能力及审计信息(指与进行审计工作有关的信息),是与审计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结果。社会审计资源、能力和信息是社会审计系统有效完成各项审计任务的原动力,审计资源、能力和信息的不足和缺失将不仅使社会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而且会导致社会审计系统柔性难以作为一种系统有效的能力,快速而经济地处理相关审计事项、有效适应审计环境、规范审计行为、驾驭审计风险及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内在行为调控能力充分发挥作用;缺失审计资源、能力、信息,系统柔性也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及动力源。
    (五)刚性约束:审计规范
    审计规范是对审计行为的规范,是审计行为的一种约束与引导机制,按规范内容包括审计职业技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三部分;按规范对象不同包括审计准则(约束与引导审计主体行为的规范)和审计标准(约束与引导审计客体行为的规范),一般具有强制性。社会审计系统具有的柔性能根据审计环境的变化,调整审计目标、协调审计行为、驾驭审计风险,从而经济有效地适应审计环境,但其柔性是在审计刚性范围内的柔性,即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发挥作用的边界是十分清晰的,那就是其系统变革、调整、协调的范畴不能超出审计规范的底线,是其刚性的约束条件。
    (六)优化路径:刚柔耦合性约束下的柔性审计决策与控制
    审计决策就是对审计行为活动的优化抉择,包括战略决策、经营决策和审计项目决策,审计决策就是为了有效控制。审计控制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过程的控制,其目标在于通过一定的审计控制方式与手段,适时、有效优化审计资源、能力、信息的配置,保证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当审计环境发生变化时,社会审计系统能选择适当的审计路径,适应动态的审计环境,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社会审计系统柔性水平也正是通过审计控制方式与手段的选择水平来体现,以具体实现的程度来反映其结果。
    (七)终极结果:审计本质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活动意欲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它既是审计行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审计控制充分发挥功能的重要前提,在审计系统柔性生成和运行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具有导向性、系统性、主观性、依存性、针对性等特点。社会审计本质目标定位是: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受托责任有效履行,即提高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在提高审计资源配置效率、确保审计质量、有效驾驭审计风险的基础上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和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公平和效率。社会审计系统柔性作为一种组织审计活动、处理审计事项的内在调控能力,在目标导向功能作用下引导审计系统柔性的运行、实现过程和结果,是从特定的审计目标出发并围绕特定的审计目标来进行的,其宗旨是于动态的审计环境中确保审计战略目标的实现。
    (八)效率表征:审计信息质量适应度
    审计信息质量适应度是社会审计系统柔性效能在审计市场的直接表征,即社会审计信息质量的水平对审计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效率。大家知道,社会审计工作提供的最终成果是审计信息,审计信息质量直接决定审计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效率;高质量的审计信息必然导致科学决策,决策效率就高,反之亦然;但审计信息质量是以相应的审计信息成本(包括审计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分析、披露与传递成本)支付为代价的,因此,适度审计信息既是审计信息管理决策的最优选择,也是社会审计系统有效柔性发挥作用的最终标志。审计信息是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鉴证性意见,其应符合正确、公允、相关、有效等质量要求。由于审计技术条件、审计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审计信息质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正确、公允、相关保证,而应是有利于审计利益相关者决策的适度审计信息。审计利益相关者利用审计信息进行决策的效率是系统柔性发挥作用的表现。社会审计系统柔性作为一个由状态维、方式维、时间维、成本维所构成的有限四维空间,任一具体社会审计系统柔性水平应是此有限四维空间的一个点,当状态维、方式维、时间维、成本维向量一定时,在此特定柔性水平下所产生的审计信息的适应度也在特定范围内,但其审计信息质量适应度的高低取决于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效率,若系统柔性效率越高,审计信息质量适应度也越高。
    三、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模型——整合一体化
    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模式是指以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基础系统为基点,通过一定的柔性生成要素的有机作用,使社会审计系统潜在柔性转化为现实柔性,现实柔性形成有效系统柔性,从而形成审计核心能力(社会审计系统经过创新与整合后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的整合一体化过程。其生成模式的主要框架可以概括为“一个基础”、“两个转化”、“三大模块”和“四个阶段”有机联系和连续一体化的整合过程,如图1所示。
    (一)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的基础系统
    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的基础系统包括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系统。理论基础系统主要由审计环境、审计本质和审计假设等要素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形成基础理论系统,这一系统不仅为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提供基础理论指导,而且为系统柔性生成提供了动因、本质等方面的需求。现实基础系统主要由审计资源、能力和信息、组织结构与审计文化等要素构成,它们互动作用形成现实基础系统,这一系统在理论基础系统导向下为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提供现实元素。社会审计主体组织结构(包括组织治理结构)不仅限定了系统柔性生成的空间范围,而且其治理效率决定了系统柔性生成及作用效率,并为其生成提供组织保障;社会审计系统资源、能力、信息直接决定社会审计系统潜在柔性能力,是影响其潜在柔性的关键因素;社 会审计文化是影响系统潜在柔性的重要软环境。由于社会审计系统潜在柔性是现实柔性的基础环节,因此,社会审计系统注重资源、能力、信息的总量水平和结构优化来生成社会审计系统潜在柔性便成为改善系统柔性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二)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的两个转化过程
    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可以分为两个转换过程,即社会审计系统潜在柔性—→现实柔性的转化,系统现实柔性—→有效柔性的转化。社会审计系统潜在柔性直接决定现实柔性的质和量。对于一个具体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审计系统而言,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资源、能力、信息及审计文化,故其潜在柔性能力大小在一定的有效边界内是一定的。一般而言,社会审计系统拥有的审计资源、能力和信息总量越大、结构越优化,其潜在柔性水平越高;但作为快速和有效适应审计环境和处理系统不确定性来实现提高社会审计质量、驾驭审计风险的柔性,应是社会审计系统现实柔性。因此提高社会审计系统潜在柔性的转化率,即提高有效利用社会审计系统资源、能力和信息,是在一定条件下提高其现实柔性的关键;否则,系统将会造成资源、能力和信息的冗余与浪费。社会审计系统现实柔性水平直接决定有效柔性的质和量,在一定的系统现实柔性水平状态下,如何有效协调现实系统柔性的四种能力,增强匹配度,发挥系统功能甚至乘数效应,就成为社会审计系统有效柔性水平的关键所在;同时,系统现实柔性转化为有效柔性是系统柔性水平的抉择与优化过程。在这两个转化过程中,社会审计战略决策效率和系统整合能力,就成为了决定转化率的关键因素。战略决策效率越高,整合能力越强,转化率越高;反之亦然。
    (三)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的三大模块
    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生成过程是以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基础系统为基点,通过一定的系统柔性生成模式,形成社会审计核心能力连续一体化的过程。它由相互关联、有机作用的基础系统模块、生成模式模块和核心能力模块构成。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基础系统是产生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基础;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模式(指社会审计主体以审计战略管理为路径,以审计目标为导向,通过科学的审计决策,整合社会审计系统资源、能力、信息,选择恰当的审计控制方式与手段,使社会审计系统潜在柔性转化为现实柔性的过程)反映了社会审计系统潜在柔性转化成现实柔性的状态和过程,它是系统柔性生成的关键环节;社会审计系统现实柔性转化成有效柔性,不仅是其系统柔性水平的直接体现,而且是其功效发挥的关键;有效的、可持续性的系统柔性作为社会审计系统的一种核心能力,即提供的审计信息促使审计利益相关者决策效率提升的能力,是社会审计系统柔性作用的终极目标,也是战略目标。
    
    图1 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模型图
    (四)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的四个阶段
    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的四个阶段,即社会审计系统潜在柔性、社会审计系统现实柔性、社会审计系统有效柔性与社会审计系统核心能力。从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发挥效用的程度方面考察,社会审计系统潜在柔性是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的初级阶段。它是指当社会审计环境变化和系统不确定性存在时,社会审计系统具备处理系统不确定性的潜能,它以社会审计系统各资源、能力、信息的原始状态存在,以其充实度为衡量标准,只有当审计主体决定运用其应对风险和处理不确定性并发挥效用时,才能转化为现实柔性。社会审计系统现实柔性是系统柔性生成的第二阶段,它是审计主体的战略决策已经执行,整合的审计资源、能力和信息来应对风险和处理不确定性已经发挥效力的一种现实能力,它以审计适应能力、缓冲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态存在。社会审计缓冲能力是指当社会审计环境变化时,社会审计系统具有的“以不变应变”能力,它以社会审计系统各资源、能力、信息的充实度为基础,是一种消极地处理不确实性的能力;社会审计适应能力是指当社会审计环境变化时,社会审计系统能在不改变其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社会审计环境变化的能力,是一种“以变应变”的能力;社会审计协调能力是指社会审计系统整合资源、能力、信息,调控审计行为的能力,是社会审计系统的一种“以控应变”能力;社会审计创新能力是指社会审计系统主动引导和改善社会审计环境的一种能力,是系统的一种主动、积极改善环境的“以创求变”的能力。审计适应能力、缓冲能力是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基础能力,审计协调能力是其有效实现的手段,也是其核心内容,审计创新能力是其动力和源泉;这四种能力相互作用,有机协调,耦合为社会审计系统的内在综合调控能力——系统柔性。图2列示了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结构——柔性四种能力的逻辑关系及其作用方式。在这一阶段,由于未对审计系统柔性水平进行优化抉择,系统柔性效用会显现柔性冗余、适度和不足三种情况,因此,如何选择系统适度柔性便成为系统柔性管理的核心问题。社会审计系统有效柔性,即适度柔性,是系统柔性生成的第三阶段,它是系统柔性管理优化决策的结果,是系统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处理不确定性和应对风险所需柔性的供需均衡状态;在这一阶段,系统柔性效用最大,成本最低。动态的、可持续性的有效柔性升华为社会审计系统的一种核心能力,这是系统柔性生成的第四阶段。从提高审计战略管理绩效的需求看,它既应是审计系统柔性的最优状态,也应成为一种常态。在这一阶段,社会审计系统的“学习能力”和“累积学识”而导致的创新能力,以及系统的自适应性决定了这一核心能力的质量。
    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过程的四个演化阶段,是柔性本身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从无序向有序、从低效率向高效率的演化过程;是系统资源、能力和信息、审计主体决策效率、主体治理结构及其效率等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结果。
    
    图2 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结构图
    四、社会审计系统柔性运行机制
    在竞争愈演愈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社会审计系统要高效发挥监督、评价、鉴证、服务和免疫的效能,增加自身的价值并在改进组织的经营基础上实现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提升其战略决策效率,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系统战略柔性的作用,进行治理模式的创新,尤其 是确保系统柔性有效实施机制的创新。
    社会审计系统柔性运行机制就是在现代市场的组织治理架构下,以社会审计系统的战略行为为主导,以审计利益相关者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最大化为导向,以审计利益相关者合作竞争、同存共赢为行为、利益逻辑,以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有效运行为路径,以社会审计系统的资源、能力有效配置基础上的柔性效率提升为手段,以实现社会审计系统柔性战略目标的一种调控社会审计行为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它是确保社会审计柔性运行效率的基础制度安排,具有典型的体制机制性、结构性和长效性特征。社会审计系统柔性运行机制包括权利制衡治理机制、审计风险管理机制、行为相机治理机制、关系协调治理机制和主体核心能力治理机制。
    (一)权利制衡治理机制
    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尽管可以更好地应对环境的变化,但同时也意味着相应的实现成本。各利益主体要遵循成本—效益约束原则来保障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效能。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权利制衡治理机制就是在现代会计公司组织治理架构下,社会审计以审计利益相关者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最大化为导向,以审计利益相关者合作、共赢为利益逻辑,以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有效运行为路径,以社会审计资源、能力、柔性的有效配置为手段,为实现社会审计系统柔性最佳度的权利制衡制度安排。它是确保审计柔性运行效率的权利配置制度安排,是运行机制结构中的基本制度安排。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社会审计职权的有效配置机制。根据“结构—权力—行为—效率”分析范式可知,社会审计系统的系统结构特征决定其职权的配置方式,职权配置的适应度又决定了其柔性的运行行为和效率。因此,合理、有效配置审计职权是确保柔性效率的重要制度安排。笔者认为,以组织利益相关者大会委托的董事会领导下的行为监管委员会为核心的社会审计组织结构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审计职权配置机制。在这种制度安排下,董事会和行为监管委员会的职权配置是按照契约规定的组织利益相关者各自相应的控制权、索取权等权利制衡配置的,行为监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对组织利益相关者负责,可以有效权利制衡,协调各方职权、利益,减少各方权利、利益冲突而形成的代理成本,有利于构建和谐审计关系和有效审计行为,从而确保审计柔性的运行效率。二是社会审计战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机制。即董事会领导的资源管理部门要统筹好组织审计战略资源的配置,分配最合适的审计资源到最合适的项目上。这是各项审计资源都最大程度发挥效用的基础;同时在审计战略资源有效利用上,通过制定科学审计计划,运用适当审计方法,披露客观、公允审计信息等有效审计活动来实现审计战略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为此,应重视审计战略资源配置方面的适度柔性,这有利于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作出快速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审计资源的权利制衡调节和配置。三是社会审计活动的有效调控机制。社会审计系统对其自身审计活动的监督、检查、评价、指导等行为的调控效率决定其审计柔性的管理效率。因此,采取明确审计岗位职责、审计行为责任追究制、审计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等措施,不失为一种有效规范、调控社会审计行为活动的内部制度安排。
    (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简称 ERM)是一套由组织治理层与管理层共同设立、与组织战略相结合的管理流程。它的功能是识别那些会影响组织运作的潜在事件和把相关的风险管理到一个公司可接受的水平,从而帮助组织达到它的目标(COSO,2004)。这一过程不仅贯穿组织战略全程、涉及组织行为活动的所有方面,而且组织战略目标实现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组织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并与风险管理需求耦合,衍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组织战略风险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既是社会审计系统进行风险管理的日常机制,又是内部控制机制的常规性、适时性效用,也是确保社会审计柔性效能实现的长效机制。它是确保社会审计系统柔性运行效率的一种过程监控的制度安排。在社会审计管理系统中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当前社会审计系统内部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行业和组织内部的行为监管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等治理结构,这是社会审计部门进行柔性管理的组织结构保障。它们在组织战略管理方面的主要职权就是有效动态监控、评价组织战略资源、能力、柔性及其效率,督导社会审计主体有效驾驭战略风险,提升柔性管理效率。
    2.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Internal Control Self Appraisal,简称ICSA)和分级风险管理。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辨识公司战略风险的关键点和环节,在风险分级的基础上运用例外管理原则进行有效调控和管理,这是提高柔性管理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3.建立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以此进行战略风险辨识、成因分析、管理绩效评价和战略风险的有效控制。社会审计柔性作为组织一种长效、可持续的综合调控力,其首要任务就是督导、保证审计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战略目标的实现效率又依赖于审计战略风险的管理效率。
    4.采取有效激励、约束措施,强化战略风险管理责权利机制,确保社会审计柔性效能的实现。
    (三)行为相机治理机制
    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相机治理机制就是在社会审计行为过程中出现偏离设计路径和目标甚至危机时,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社会审计主体能够有效地调控组织战略规划,优化社会审计资源、能力配置,驾驭组织战略风险,确保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运行效率。这是一种其运行结果的保障机制,具体内容包括:
    1.行为监管委员会相机治理机制。当社会审计行为活动不规范、低效率,执行不力甚至危机时,行为监管委员会可依据职权先行加以制止;若行为监管委员会无法制止或制止无效时,应当及时向其领导机构董事会作出报告,并由董事会对相关当事主体予以纠正或者处罚,从而规范各主体的行为,以确保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有效运行。
    2.风险管理委员会相机治理机制。当社会审计行为活动出现不力甚至危机时,组织风险管理委员会可利用组织治理结构中的风险制衡机制对社会审计主体的行为提出异议,这种机制对社会审计主体构成有力的约束,可以确保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有效运行。
    3.行业监管机构相机治理机制。当社会审计主体行为活动实施出现不 力甚至危机,表现为违反国家有关法律制度和相关监管机构的规定时,行业监管机构要依法给予处罚。例如,根据《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规定,若组织的行为活动不能遵循法案的各项要求,轻则股价下跌,重则会受到监管机构的处分,甚至以“提供虚假信息”和“隐瞒重大事实”而被提起集体诉讼,直至上市公司被摘牌等(Larry berg and Patricia ,2005)。
    4.系统内部员工相机治理机制。当社会审计主体行为活动实施出现不力甚至危机,出现损坏审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行为时,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员工可采取一定的相机治理措施以确保它的有效实施。如要求调整组织治理结构,重新配置审计资源,改进审计方法,制定更加科学的审计战略规划等,以确保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有效运行。
    (四)关系协调治理机制
    和谐审计关系是社会审计系统柔性效用的直接表征,累积形成社会审计系统的战略资源和无形资本。政府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组合形式,在所有的集体中具有最大的合作广度,即政府最大限度地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因此,审计关系协调治理机制是依靠政府监管的权威性、强制性、公信力协调各方利益,使审计利益相关者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同存共赢,从而加强合作行为和建设性的竞争行为,规范破坏性的竞争行为,构建和谐审计关系,从而提高审计资源配置效率。具体内容包括:
    1.完善社会审计法治机制,规范审计利益相关者的动机和行为。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尽可能地把各审计利益相关者纳入决策过程,保证“游戏规则”的公正性,增加审计法律法规的社会合作广度和利益调整范围的深度。在法律法规的执行上,完善诉讼机制,对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进行管理和监督,使审计利益相关者在利益受到损害时通过法律途径得到补偿,从而建立稳定的审计市场秩序。
    2.运用政府强制权力严厉惩罚违规者,协调审计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保障其合法权益。当某审计利益相关者侵害了其他审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政府要对违规者实施罚款、行业禁入、赔偿他人损失等措施,严重者给予刑事处罚,以弱化甚至消除破坏性竞争行为的影响。
    3.政府要有效协调审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其间公平合理地调配审计资源。政府征税和干预市场竞争进行宏观调控,保护弱势审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公司董事会设立一定比例的由其利益相关者担任的独立董事,协调其他审计利益相关者和审计委员会的关系。
    4.政府开展全民诚信教育活动,为各审计利益相关者建立信用档案,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提高整个社会的信任度,通过提高审计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效率而保证社会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
    (五)主体核心能力治理机制
    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职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核心能力实质上是组织知识水平的综合反映。审计人员要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建立良好的声誉以形成核心能力。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形成核心能力,能够在审计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独立发表审计意见,保证和提高自身收益,维护和协调审计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社会审计主体(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核心能力的形成要注意以下方面:
    1.完善组织治理结构和提高治理效率。会计师事务所的治理结构及其效率不仅决定了审计主体内部的权利配置状况和行为活动特征,而且决定了组织战略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组织治理结构及其治理效率是审计主体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石和核心元素。
    2.提升注册会计师的素质。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一个事务所能否形成核心能力。人力资产是事务所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只有事务所的所有人员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形成一种共同的知识,经过长期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形成事务所的核心能力。
    3.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形成和谐审计关系。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增强审计服务增值功能是构建和谐审计关系的有效方式之一。大家知道,组织核心能力必须有助于实现客户的价值创造,委托人委托独立第三方进行审计,是要获得真实可靠的审计信息以提高决策效率。因此事务所必须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实践中具体分析不同客户的价值所在并针对性地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
    4.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可以形成良好的声誉,累积形成组织的无形资产,尤其是增强审计独立性,是形成组织核心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Antle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审计独立性,认为注册会计师宁愿保持较高的独立性以建立良好的声誉赢取更多的客户,应确保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与有效运行的五大机制是相互关联、互动作用的结构化有机体系。权利制衡治理机制是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与有效运行的基石,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是其有效路径,行为相机治理机制是其过程和手段,关系协调治理机制是其阶段性目标,主体核心能力治理机制是其终极目标。
    五、结论
    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过程的结构化方式不仅决定其行为和效率,而且直接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探究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生成过程及其结果,揭示其构成及有效运行机制,对于深入分析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效能,应对全球化的后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从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的内在逻辑和演化路径为依据,分析了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的内、外影响因素;构建了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的整合一体化模型;揭示了确保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发挥效能的有效运行五大机制体系,旨在构建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结构和丰富社会审计理论,改善社会审计系统柔性从而有效管理审计风险以应对当今全球性的后金融危机。
 

上一篇:面向国家治理的社会保险政策执行情况审计探索

下一篇: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