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2 15:01
摘要:风险导向审计是在审计人员充分了解被审单位信息的基础上,分析风险的大小,进而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文章以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应在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完善制度建设、审计技术与手段创新、注重后续审计等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高校;风险;审计;应用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它通过识别和评估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出多样化的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也成为腐败案件的多发区,使高校内审责任和风险日益突出。因此,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风险意识
  当前,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要求内部审计把审计监督拓展到学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这就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面临着更新知识的需要,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而且随着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还需要掌握工程专业的审计人才,同时还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相关软件的应用。目前高校内审人员理论知识单一,往往只懂财务或审计方面的知识,缺乏具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内部审计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这些都影响了审计评价的真实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为此,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客观上要求内审人员必须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知识体系的培训,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确保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应重视法律、风险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打下基础。因此,合格的审计人员不仅应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严格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这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根本对策。
  2、应将审计关口前移,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传统账项基础审计的重心在详细检查,因而是滞后的;制度基础审计的重心移到控制风险,向前迈进了一步;风险导向审计则将审计重心再次前移。高校内部审计的方式应逐步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由离后审转向任期审,强化内控制度建设,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新校区建设、重大建设项目由原来的事后竣工结算审计向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审计风险,同时还能提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
  高校能否正常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并收到预期效果,通常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内控是否有效等。因为内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及内控制度的低效率,会产生较高的固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审计风险降到允许出现的误差范围以内,就必须降低检查风险,扩大样本量,甚至进行详细审计,这样势必增加审计工作量。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才能取得有效的进展。

  3、注重审计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使用被审计单位的大量信息,同时需要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而目前高校内审仍旧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审计效率较低,已远不适用新形势下高校的迅速发展。在审计技术方面,风险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甚少,由此降低了审计工作效率。据报道,西方发达国家比较重视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因此,推行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进一步优化完善审计方式和手段,全面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也是高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举措。
  4、重视后续跟踪审计,实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
  后续跟踪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在审计报告或审计决定发出一定时段后,审计人员检查被审单位纠正、整改的问题是否得到落实,审计报告中所提出的建设性的建议是否被及时采纳,或者审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了其他相关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后续跟踪审计也要坚持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如果存在的问题较大或性质严重的,不仅分管的校领导要重视后续审计,而且内部审计部门也要投入必要时间、精力,保证后续审计项目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后续跟踪审计,可以及时监督审计提出的建议或决定落实、整改情况,同时树立了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高校实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教职工舆论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纠正问题,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共同遵守财经法纪的局面,震慑其他相关单位;另一方面对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起到很大的监督作用,在实施高校内部审计结果公示前,审计人员必须反复斟酌公示内容,须经相关领导批准后,才能向外公布。有利于促进审计人员提高审计质量,增强内审部门的权威性,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充分权衡利弊两方面的影响,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总之,在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应当将风险审计理念始终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风险顾问”的作用。帮助和督促职能部门(单位)及时发现、堵塞教学、科研、资产、新校区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管理缺陷和漏洞,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丽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7期
  [2]付春:《完善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会计之友》2009年第10期

上一篇: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改善分析

下一篇:论新形势下农村审计工作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