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算化审计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2 15:03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许多单位都实现了会计工作电算化,因此会计电算化审计也就应运而生了。会计电算化审计是计算机技术和审计工作相融合的过程,是指对电算化会计所形成的信息系统的审计,是由独立的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被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及其范围内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为对象,利用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通过对系统内部控制、应用程序、数据文件以及对其电算化过程和结果等进行的审计。
一、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一)会计电算化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审计工作加快实现电算化。
1.审计内容变化的需要。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后,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为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错误的程序处理有关的会计信息,此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审计的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对其计算机系统的处理、控制功能等进行审查。
2.审计线索变化的需要。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后,手工记账方式下的记账凭证、明细账、总分类账及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均以肉眼看不到的电磁数据形式存放于计算机中,传统的审计线索减少,造成审计线索缺乏,传统的查账方法已不能适用于会计电算化。
3.降低审计风险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审计环境更为复杂,风险更大,必须大力降低审计风险,利用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加强对系统设计、软件规范及运行过程的审计与监督,防止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二)传统审计方法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工作需要。
传统审计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不高,主要靠手工完成工作底稿,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靠手工计算分析,工作量大且易出错。因此,传统审计方法在操作技术上有局限性,效率不高,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工作的需要。审计工作必须改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手段,实现电算化审计来完成日趋繁重的各项审计任务。
二、现阶段如何科学发展电算化审计工作
当前形势下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电算化审计工作,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使电算化审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不断提高电算化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电算化审计的监督作用。
(一)从法规制度上不断完善电算化审计。
电算化审计配套的法规制度是进行电算化审计的标准,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因此现阶段应不断完善电算化审计配套的法律法规,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从而使审计人员在工作时有规可循。
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其它的审计依据外,还需要掌握电算化知识和应用技术。因此,现阶段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审计人员了解认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的特点,掌握审计软件的使用、维护等技能,使其能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审计任务。同时应该积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开发人员,让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会计和审计的基础知识,使他们也加入到审计队伍当中,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员。
(三)转变理念,更新电算化审计工作的思维定式和方法,提高电算化审计的工作质量。
电算化审计工作中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不断提高电算化审计的工作质量。
1.加强对系统电算化过程和结果的审计。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主要是通过对数据文件的审计来评价系统电算化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因此工作中应加强对数据文件的审计,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存贮在电、磁介质上数据文件进行审查,从系统中取得所需数据做出合理的评价。
2.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审计。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制度是手工内部控制和计算机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制度。随着会计电算化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日益增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很难保证会计数据的收集、传递和处理的及时、准确。所以应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审计,具体应注意:是否按照有关会计电算化规范的规定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职责规范;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是否符合内控制度的要求;不同岗位财务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是否内容和权限明确;计算机操作人员是否严格遵守相互保密的制度,有自己的操作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是否采取了严格的输入和输出控制措施;机房是否具有安全保护措施保证设备安全运行;数据文件是否具有备份措施等等。
3.结合会计电算化高效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
实现电算化以后,会计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由于利用会计软件更正账簿数据可以做到不留痕迹,会计人员可在审计前对会计数据做随意更改,审计部门应根据需要调整常规下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为有效防止人为调账、账外账的现象发生,在审计前可以不用预先通知审计的时间、目的和内容,从而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运用,电算化审计也将在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电算化审计工作将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为会计工作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一)会计电算化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审计工作加快实现电算化。
1.审计内容变化的需要。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后,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为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错误的程序处理有关的会计信息,此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审计的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对其计算机系统的处理、控制功能等进行审查。
2.审计线索变化的需要。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后,手工记账方式下的记账凭证、明细账、总分类账及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均以肉眼看不到的电磁数据形式存放于计算机中,传统的审计线索减少,造成审计线索缺乏,传统的查账方法已不能适用于会计电算化。
3.降低审计风险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审计环境更为复杂,风险更大,必须大力降低审计风险,利用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加强对系统设计、软件规范及运行过程的审计与监督,防止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二)传统审计方法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工作需要。
传统审计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不高,主要靠手工完成工作底稿,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靠手工计算分析,工作量大且易出错。因此,传统审计方法在操作技术上有局限性,效率不高,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工作的需要。审计工作必须改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手段,实现电算化审计来完成日趋繁重的各项审计任务。
二、现阶段如何科学发展电算化审计工作
当前形势下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电算化审计工作,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使电算化审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不断提高电算化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电算化审计的监督作用。
(一)从法规制度上不断完善电算化审计。
电算化审计配套的法规制度是进行电算化审计的标准,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因此现阶段应不断完善电算化审计配套的法律法规,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从而使审计人员在工作时有规可循。
(二)以人为本,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才。
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其它的审计依据外,还需要掌握电算化知识和应用技术。因此,现阶段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审计人员了解认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的特点,掌握审计软件的使用、维护等技能,使其能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审计任务。同时应该积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开发人员,让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会计和审计的基础知识,使他们也加入到审计队伍当中,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员。
(三)转变理念,更新电算化审计工作的思维定式和方法,提高电算化审计的工作质量。
电算化审计工作中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不断提高电算化审计的工作质量。
1.加强对系统电算化过程和结果的审计。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主要是通过对数据文件的审计来评价系统电算化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因此工作中应加强对数据文件的审计,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存贮在电、磁介质上数据文件进行审查,从系统中取得所需数据做出合理的评价。
2.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审计。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制度是手工内部控制和计算机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制度。随着会计电算化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日益增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很难保证会计数据的收集、传递和处理的及时、准确。所以应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审计,具体应注意:是否按照有关会计电算化规范的规定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职责规范;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是否符合内控制度的要求;不同岗位财务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是否内容和权限明确;计算机操作人员是否严格遵守相互保密的制度,有自己的操作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是否采取了严格的输入和输出控制措施;机房是否具有安全保护措施保证设备安全运行;数据文件是否具有备份措施等等。
3.结合会计电算化高效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
实现电算化以后,会计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由于利用会计软件更正账簿数据可以做到不留痕迹,会计人员可在审计前对会计数据做随意更改,审计部门应根据需要调整常规下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为有效防止人为调账、账外账的现象发生,在审计前可以不用预先通知审计的时间、目的和内容,从而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运用,电算化审计也将在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电算化审计工作将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为会计工作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上一篇:部队财务管理的系统分析与创新
下一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税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