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实施五年的反思
新会计准则实施五年来,无论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对其利弊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论。因此,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决策以及后续的策略进行再思考,特别是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显得尤为必要。
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经济学理论基础是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理论。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或者有意愿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一准则所具备的“国际性”。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准则的一个重要特征。
理论上,如果较多国家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将使得国家间的会计信息更具可比性,从而降低信息的解读成本和交易费用,促进资本国际流动和全球优化配置。显然,任何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都能从中获益。这正是Katz和Shapiro等经济学家构建的网络外部性模型的重要特征,即多方遵循同一套标准可以产生收益。目前,该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标准或者准则的研究中。一些会计学者也将其应用到会计准则的研究中。
由于各家公司的状况不同,每家公司应根据其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特有的“准则”来报告会计信息,这将更能反映其经济状况。但实际中,相对统一的标准或者准则更有利于降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解读成本以及相互之间的横向比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会计准则越统一越好,过于单一或者统一的准则将降低其适用性,即可能难以反映公司的经济状况。因此,准则制定者需要在准则的网络外部性与适用性之间进行权衡。而这一基本的理论思想,也可推广到一国选择本地会计准则还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决策分析中。此时,准则制定者的决策应该是:在建设完全适用于本国的会计准则与加入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与之等同或趋同)之间进行权衡,以最大化会计信息的效用。
Ramanna 和 Sletten 等学者对各国为什么会选择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或等同)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网络外部性收益的大小是一个国家决定是否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原因。例如,当一国所处地区的其他国家加入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数量越多时,该国越倾向于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当国际贸易比重较高的国家加入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时,该国更倾向于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同时,他们的研究还指出,即使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要差于一国原来的会计准则,该国仍然有可能为了获取网络外部性收益而加入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尽可能发挥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网络外部性效用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并不意味着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准则自动实现了等效认同。若要真正获得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收益,仍然需要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等效认同上进行大量努力。我们应该尽可能发挥加入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带来的网络外部效用。
过去五年,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2007年12月6日,中国内地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署了《内地准则与香港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2008年4月22日,欧盟委员会就欧盟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发布正式报告。2011年底前,欧盟委员会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市场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表。2010年12月7日,财政部、证监会与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香港证监会等,就落实内地与香港在对方上市的公司可选择以本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并由本地会计师事务所按照本地审计准则进行审计的事宜,达成共识。12家内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获准自2010年12月15 日或以后完结的会计年度期间,采用内地审计准则为内地在港上市公司(H股企业)提供审计服务。今后,我们仍然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努力,以尽可能扩大会计准则国际化带来的网络外部性收益。^
上一篇:所得税不确定性会计处理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