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税收政策的企业现金流管理的会计手段

发布时间:2015-11-09 10:34

刘静,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燕华凯,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会计财务处。


    一、税收政策对企业现金流的直接作用
    税收政策对企业现金流的直接作用是指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能够直接改变企业现金流的流量,并且作用的结果通常是十分明确的。在结构性减税政策中有部分是针对企业的税收调整,这些税收政策对企业现金流的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企业所得税改革减少了相关企业的现金流出量。企业所得税改革中,无论是降低内资企业所得税率,还是针对部分企业实施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其对企业现金流量的作用都是直接和明确的,结果是减少了相关企业由于所得税支出带来的现金流出量,即使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也能使得企业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增加。
    (二)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相关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增值税转型改革中允许抵扣企业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一方面减少了由于购建固定资产而支付的现金,即减少了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量,这样在投资活动产生的其他现金流入或流出量不改变的情况下,使得企业由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固定资产年折旧额等税前扣除项目的减少而导致企业所得税增加,即增加了企业经营活动中由于税费支付而带来的现金流出量,这样在经营活动产生的其余现金流入或流出量不改变的情况下,使得企业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减少。
    (三)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增加了相关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出口退税率的七次上调,增加了相关企业由于税费返还带来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这样在经营活动产生的其他现金流入或流出量不改变的情况下,使得企业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增加。
    
    图1 结构性减税对企业现金流的直接作用
    二、税收政策对企业现金流的间接影响
    出口、消费和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三驾马车的拉动效应同时受到影响,投资、消费需求有所下降,出口增速出现逆转,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因此,防止经济下滑过快过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危机发生后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适时推行的结构性减税所追求的目的正是拉动消费和投资,特别是扩大最终的消费需求。由于现金流产生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与企业的融资、投资和经营活动等息息相关,而企业作为宏观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又都会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和总体水平的巨大影响,因此,对于企业的现金流,结构性减税除了能够发挥以上的直接作用外,更多的是产生间接影响。所谓税收政策对企业现金流的间接影响是指税收政策的调整不一定能够直接改变企业现金流量,而往往是通过作用于宏观经济及微观企业从而影响企业现金流,并且影响的结果有时是不明确的。鉴于现金流分为投资性、融资性和经营性三大类,下文分别分析税收政策对三类现金流的间接影响路径。
    (一)税收政策对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间接影响路径分析。税收政策对于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间接影响首先表现为结构性减税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改善企业销售,从而作用于相关企业的经营性现金净流量。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企业处在了一种非常态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市场需求严重缩减,结构性减税扩大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个人所得税政策的调整能够运用其杠杆作用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二是针对特定行业的减税措施能够带动该行业的消费需求。无论是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的提高还是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取得的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其结果都是通过收入分配这一中间媒介使得居民实得收入增加,从而带动消费需求的上升。危机发生后,作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诱因之一的房地产市场,其消费需求极度萎缩,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措施的出台比如降低住房交易环节的契税、印花税以及营业税等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消费信心,直接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消费;国家调整车辆购置税也通过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拉动了汽车市场的消费。消费需求的上升会加大相关企业销售状况改善的可能性,进而带来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的增加,即在经营活动产生的其他现金流入或流出不改变的情况下,增加了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税收政策对于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间接影响其次表现为通过鼓励出口、改善出口企业的销售,从而作用于相关企业的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偏外向,近些年来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以消除金融危机对出口造成负面影响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因此提高劳动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等行业的出口退税率,必然会增强国内企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将在一定时期内促进我国外贸出口总量的增长。那么,出口退税率的上调最终造成相关企业出口额是上升还是下降呢?首先,出口退税率的上调会导致相关商品出口价格下降。当出口退税率上调时,如果能够维持出口商品价格不变,对于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最优的状态,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外贸导向型战略,出口企业的生产能力已基本形成,当国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供给能力又很难相应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之出口商品大多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出口企业国际议价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出口退税率一旦上调,相关商品价格必然会随之下降。其次,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带来出口量的增长,但其增长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销售数量如何受到销售价格的影响,关键取决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在已有研究中,对于我国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判断基本一致,认为该弹性为负,且绝对值小于1,这意味着尽管出口退税率上调导致商品出口价格下降后出口量会增长,但出口量的增长幅度小于出口价格下降的幅度,因此最终带来出口额是上升还是下降,结果并不确定,即从理论上分析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相关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间接影响结果不明确。
    (二)税收政策对企业投资性现金流的间接影响路径分析。税收政策对于企业投资性现金流的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结构性减税通过促进投资改善、刺激企业投资需求,从而作用于相关企业的投资性现金流。金融危机发生后,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也引发了 全社会的信心危机,出于对投资前景的担忧,企业的投资动机减弱,尤其是在长期投资方面,同时由于企业销售下滑、资金回笼不畅也削弱了企业的投资需求,因此,无论从动机还是能力来看,企业投资行为受到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增值税转型改革有利于刺激投资需求,与生产性增值税不同,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投资所产生的进项税额,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其最终效应是减税,从而带来投资成本的下降。增值税的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可以激励企业加快技术革新、更新设备的步伐,尤其会促进缴纳增值税的装备制造业、电力、采矿、化工等行业的投资力度;第二,可以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克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上述理论分析可以看出,结构性减税政策通过促进投资改善、刺激投资需求会加大相关企业投资行为的可能性,进而增加企业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即在投资活动产生的其他现金流入或流出不改变的情况下,减少了企业投资性现金流量净额。
    (三)税收政策对企业融资性现金流的间接影响路径分析。税收政策对于企业融资性现金流的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结构性减税通过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改善企业融资,从而作用于相关企业的融资性现金净流量。金融危机发生后,融资环境的恶化使得企业融资受阻,结构性减税措施中也有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减税政策,比如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率并将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对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取得的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等,这些政策信号既能够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有利于改变金融危机后我国股票市场低迷的状况,也有利于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提高交易效率。资本市场是我国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融资环境的改善一方面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降低的可能性,融资成本一旦降低,则会带来融资活动现金流出量的实质性减少,使得企业融资性现金流量净额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进而减少企业现金流断流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利用税收政策优化企业现金流管理
    税收政策会对企业现金流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企业在进行日常的现金流管理时,不能忽视税收政策的作用,只有利用好相关的税收政策,才能变优化现金流的可能为现实,进而在保障了企业经营活动现金的流动性、平衡性及安全性的同时,实现现金流持续创造价值的目标。
    
    图2 结构性减税对企业现金流的间接影响
    (一)充分利用税收政策,合理规划企业投资性现金流。投资方向的选择是一个企业投资性现金流管理中的起点,涉及现金流的战略规划,对企业整体现金流转乃至全部资源的运用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的意义。危机发生后我国采取的税收政策中与企业投资性现金流有关的主要是增值税的转型,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好相关税收政策,合理规划企业投资方向、做好战略现金流的匹配,从而实现企业的增长、风险防范以及价值创造。(1)加快固定资产更新,促进产品改造升级换代。作为资本性支出,固定资产的投资应该定位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结构、构筑在核心竞争能力和生产经营管理的目标上,后危机时代中的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制定固定资产长远投资规划时,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培育市场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并利用多方面的有利因素。增值税转型改革正是基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国家提出的并正在付诸实施的一项宏观调控政策,企业可以依托增值税转型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加快对主营业务影响较大的现有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力度,提高主要产品制造质量,保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投资支持,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突破现有存量资产和产品结构,做到资金向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项目倾斜,对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给予优先投资,而对效益低下及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或不鼓励发展的项目要减少投资或不投资。(2)进入税收优惠产业,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在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资本的有机构成越高,固定资产重复征税带来的税收负担越重,企业更新设备的意愿也就越低,一方面导致企业难以摆脱传统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企业的持续发展。后危机时代的企业应首先抓住增值税转型的机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一条依靠科技实现经济增长的企业发展道路;其次应利用各地政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力度的机会,积极进入到政府扶持的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依托自身在基础产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延伸产业链条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二)充分利用税收政策,尽力优化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经营性现金流是企业最基本的现金流,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条件、扩大在生产的根本资源——内生性现金流的源泉。学界和实务界对企业现金流的一个经典且形象的比喻是将其称为企业的“血液”,经营性现金流则承担着“造血”功能中很重要的部分,因此对于后危机时代企业的现金流管理而言,充分利用税收政策从而创造稳定而充裕的经营现金流、增加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也是十分重要的。(1)优化经营性现金流流程,从扩大内需的税收政策中获利。危机后采取的税收政策中有部分以促进消费需求为初衷,这为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改善提供了可能,而企业要将可能变为现实,还应从优化经营性现金流流程的角度出发,运用价值链管理思想,弄清楚现金流流程中的创值因素、毁损价值的因素和影响创值效率的因素,并且尽可能地将毁损价值的经营作业剔除,充分挖掘创值因素的潜能,从而实现现金流价值创造的目标。首先,企业可以围绕供应商管理,优化与再造采购流程。供应商管理包括两个最重要的领域: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供应商关系管理,前者要求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应该是一种战略伙伴关系,后者要求企业对于供应商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并且尽量与供应商之间全面资源共享,这样一方面可以延长应付账款周转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由简单的利润分配为核心的对抗关系转变为双方互利合作关系上,从而实现双赢。其次,企业可以结合生产管理创新,优化与再造生 产流程。生产管理创新包括生产管理理念创新、生产管理组织创新和生产管理方法创新三个方面,后危机时代的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采用创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整合产品生产活动的各环节,一方面可以加快存货周转速度、缩短存货周转期,另一方面也可以打造和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再次,企业可以结合客户关系管理,优化与再造销售流程。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其基本环节包括客户价值分析、客户获取、客户保持、客户升级、网络发展等,这样一方面可以缩短销售流程中每个环节的处理时间、加快现金的流转速度、缩短应收账款周转期,另一方面也会为企业带来更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对扩大销售有所帮助。(2)正确对待出口退税政策,注重出口产品技术创新。由于我国具有高外贸依存度,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对出口企业的冲击,政府希望通过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保持出口稳定增长、提高出口企业竞争力、增强出口企业信心起到积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虽然及时有利,但从长远看存在负面作用,一方面由于中国企业国际议价能力普遍较弱,国外进口商会以出口退税率上调为借口,要求企业下调出口报价,国家上调出口退税率的部分利益可能被外商挤占,另一方面上调出口退税率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继续坚持和保护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无益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因此,后危机时代中的出口企业应认识到出口退税政策只是一种治标而不治本的举措,要想真正增加出口额、优化经营性现金流,必须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并积极参与到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中,借危机之机进行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以便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三)充分利用税收政策,适当安排企业融资性现金流。投资现金流和经营现金流统称为资产现金流,作为资产现金流的起源和补充的融资现金流,在企业现金流运转过程中具有“输血”功能,其管理的关键在于防范风险。后危机时代下,由于危机的影响仍会延续,危机的根源也并没有完全消除,宏观经济环境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为了保障现金的流动性,防范现金流断流风险,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相关税收政策,及时适当的对企业融资性现金流作出安排。(1)灵活运用融资方式,保证充足的企业发展资金。危机发生后,由于全球众多金融机构受损以及资本市场萎靡不振,企业的融资环境急剧恶化、融资受阻现象严重,我国采取的税收调控政策中有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企稳回升,融资环境得到改善,因此企业首先可以积极利用传统的发行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方式获得投资和经营所需资金,其次也可以利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拓展融资方式,比如采用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2)合理安排资本结构,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资金来源按其性质可以分成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两大类,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合理的资本结构是企业融资性现金流平衡管理中应当关注的内容,因为资本结构直接会影响到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资本成本的高低等。由于银行贷款的“软约束”以及债务融资的税收收益等因素,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的方式选择上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资本弱化现象比较严重,而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比例过高也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企业的破产机会,这对于后危机时代防范现金流断流风险的发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企业可以积极运用税收政策完善资本结构,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借助所得税改革中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的降低以及税收优惠等逐步降低银行贷款的融资比例,二是借助支持资本市场的税收政策不断拓宽直接融资的渠道,从企业自身需要出发,在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中寻求平衡,不断优化资本结构。
    本文的研究表明,税收政策一方面能够对企业现金流产生直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宏观经济、微观企业的影响间接作用于企业的现金流,包括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因此,企业在进行现金流的日常管理中应充分关注并有效利用国家的税收政策。当国家的税收政策有所调整时,企业的现金流管理应在流向、流程、流量、流速等方面作出适时适当的转变,这样才能变优化现金流的可能为现实,从而在保证企业现金流的流动性、平衡性、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现金流持续创值目标。

上一篇:权益法下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会计处理

下一篇:浅议对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模式的思索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