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企业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摘 要:审计质量管理是指导和控制与质量有关的活动,通常包括制定审计质量方针、确立审计质量目标、审计质量策划、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质量保证和审计质量改进。但是传统的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着不少缺陷,针对这些本文提出建立完善的企业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以保证企业审计工作的良好运行。
关键词:缺陷;质量管理模式;分级负责制
随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取得的显著成绩有目共睹,而与此同时,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也越来越复杂,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部分问题的揭露、定性、处理难度很大。突出表现为审计手段、业务水平、覆盖范围、审计人员素质的不适应,而其问题根本在于审计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滞后,导致工作创新不足。
一,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念和思维方式滞后
审计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滞后,使得预算执行审计的力度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沟通,二是计算机审计。在审计沟通方面,自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以来,针对预算管理发现重大问题的审计线索数量很少,远不及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预算审计的知名度不高,被审计单位及职工对预算审计的认识不够,审与被审双方还没有达成有效沟通,审计审计质量受到影响。
2,传统的审计经验阻碍了审计工作发展
传统的审计经验阻碍了预算审计工作发展。主要表现为不善于从全局的角度系统把握组织具体审计工作。在审计组织的方式方法上,仍以传统的“由点到面”式思维模式为主导,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成为财务收支审计的翻本,审计组进点后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按会计科目每人各分一块,分兵作战,这实际上就像盲人摸象,摸到什么是什么,逮住什么算什么,查出重大问题往往带有一定偶然性,一些重要问题很可能不自觉地漏掉了,潜藏着很大的审计风险。同时,就账查账,就事论事的工作习惯仍然存在,不能进一步从服务宏观需要出发,不能对审计情况作深入分析,提出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建议,偏离了审计工作服务大局的根本目的。
3,对审计的要求与期望与日俱增
企业管理层、决策层对预算审计的要求与期望值越来越高,审计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也空前加大。一方面,领导层更加重视预算审计工作,要求审计在服务宏观管理和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审计项目的实施不仅要履行好查出问题的职责,还要督促整改,提供咨询服务,促进预算管理、实现增收节支,力求从制度和机制上治本。另一方面,随着审计深度和力度的加大,领导越是重视审计,企业越是关注审计,被审计单位就越不愿意暴露问题,审计遇到的难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大,引发的审计风险的可能也空前加大。应对这些新的要求和挑战,都需要审计工作与时俱进,锐意创新。
二,构建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针对上述审计质量存在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给予解决。一是人的问题。作为控制审计工作审计质量的主体,审计成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决定审计质量的好坏,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着眼长远,除了发展和培养审计队伍,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内部审计以外的企业人力资源,建立专家库,适当外聘专家,必要时还可以借助社会审计力量。二是审计方式方法的选择。项目实施过程中,时间紧、任务量大、人力不足等问题作为影响审计质量的客观因素,在短时间内很难给予有效的解决,因此,迅速提升审计质量的关键就落到了审计方式方法的革新上。
1,建立闭环审计的审计质量管理模式
按照项目生命周期确定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是目前最为完整的审计质量管理模式,新模式下,审计工作从启动、计划到实施、结束被全程纳入了审计质量控制的因素,闭环审计的理念在此模式中得以实行。审计相关利益者的权利与义务、博弈与融合在审计质量控制的过程中给予规范。新模式按照审计质量要求对初期方案持续改进使得审计整体业绩得以保证。因此,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审计质量管理覆盖范围不完整的问题,弥补预算审计组织过程中的审计质量空白点。
2,“分级负责制”与“必审原则”的结合
对于“审计不能低于企业资产总额的70%,户数不能低于总户数的50%”规定,由于没有延伸审计深度上的具体规定来配合执行,实际该规定的意义不大。为保证审计质量,在审计的范围和深度上能适应审计要求,应在预算审计中实行“分级负责制”,同时确立审计范围中的“必审原则”。
“分级负责制”也并不是对所有审计内容都不延伸到下级单位,必须配合执行“必审原则”一起实施,所谓“必审原则”就是审计组根据行业特点,确定哪些事项和内容必须延伸到下级单位,审计机构应当设定适当的重要性指标,并规定必须审计的内容。一般来说,以下事项和内容是必须延伸审计:重大决策由下级单位实施的必须延伸审计;大额资金由下级单位管理的必须审计;重要工程由下级单位实施和管理的必须审计;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发生在下级单位的必须审计;预算执行出现重大差异的下级单位必须审计;分析性复核中有数据异常变动的单位必须审计。
3,“判断抽样”与“统计抽样”结合
判断抽样方法是审计人员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和经验进行选样和推断的一种抽样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使用方便、灵活,能够充分利用审计人员的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但很显然,判断抽样的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判断,而判断的正确与否又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程度。因而,判断不如随机抽样客观,不能与随机抽样一样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从而正确推断出总体指标,也不能对差错进行计算和控制,风险性较大。
统计抽样方法是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样本的选取,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样本规模并对总体进行推断的一种审计方法。它能够科学确定样本规模、避免样本过多或过少;随机进行样本选择,减少了人为偏见;将抽样风险数据化,并加以控制。根据现场审计实质性测试的特点,最适合使用的统计抽样方法是变量抽样法,这是一种能够对总体的数量余额作出估计的方法。其步骤:确定审计目标、确定总体和抽样单位、确定样本规模、选取样本与评价抽样结果。
参考文献:
[1]孙宝厚.关于全面审计质量控制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审计研究.2008年,总第142期.
[2]陈启蕴,张梅.如何提高审计信息质量.中国内部审计.2006年,总第85期.
下一篇:会计政策滥用与约束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