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问题
摘 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和经济环境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实现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大的趋势。本文从公允价值的内涵和重要性出发,阐述了其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分析了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为了和国际接轨,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会计体系工作开始走向国际化,它在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同时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并在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股份支付、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准则中大量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都在参与到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中来,对此,我认为公允价值要发挥其在新会计准则中的价值,应在明确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发现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给立法者必要的建议和参考,从而更好地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内涵
国际会计准则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会计准则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的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于清偿的金额;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易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从这些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内容不完全一致,但都体现了对公允价值的公平、公开和公正原则,即交易双方应在熟悉情况的情况下,以双方自愿为基础,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公平的交易。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的重要性
公允价值是当前财务会计中除历史成本之外最主要的计量属性,它相对于历史成本来说,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注重交易或事项的动态变化。公允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动而不断发生变化,并且每个时点上的公允价值都不同,因此它能及时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变化,即使交易或事项没有发生也可以表内反映、表外披露;第二,体现了公平的成交价。只要存在公平交易的客观市场环境,公允价值并不需要进行真实的交易就能形成交易的价格,它是交易双方对市场信息充分考虑后达成的共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只是一种理想、不可达到的观念价值。
1、公允价值是我国会计工作同国际接轨的标志。公允价值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不管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都将公允价值作为最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我国在新会计准则未实施之前一直都将历史成本作为唯一的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引入并广泛运用,使我国会计工作与国际接轨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也反映出了我国会计工作与国际接轨的决心和信心。
2、公允价值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在竞争和风险不断加剧的同时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将发生巨大变动,这无疑是对历史成本的挑战。当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发生剧烈变动时,历史成本就丧失了可比性,按照历史成本原则编制的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也势必会受到影响,从而丧失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和客观性。
3、公允价值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缘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帮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信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追求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还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然而在历史成本下的传统会计模式通常都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资产或负债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需要转移的价值。
三、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公允价值来自公平交易的市场,是交易双方达成共识后的市场成交价格,它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第一,长期股权投资。《新会计准则第2号》改变了原准则中对长期股权投资价初始计量中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一刀切”的做法,引入了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第二,投资性房地产。《新会计准则第3号》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两种计量模式,即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第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将公允价值作为入账基础,而不以账面价值进行入账;第四,股份支付。《新会计准则第11号》规定: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应当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按照企业承担的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为基础计算确定的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第五,债务重组。《新会计准则第12号》对此作出了相应的规定;第六,企业合并。《新会计准则第20号》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采用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由双方进行自愿交易;第七,金融工具。《新会计准则第22号》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来确定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企业采用估值技术确定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
四、公允价值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允价值的形成比较困难。公允价值需要的市场环境是近乎完美的市场,这样才能使交易价格和公平价格保持一致。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初步形成,但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外汇市场的不完全开放、国有产权问题引起的不规范交易行为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公平的市场价格很难形成。在我国,企业的经济形式相当多且复杂,在这些企业中,只有上市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审计监督较为规范,而其他企业虽然从形式上都要接受工商、税务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但这些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是不定时的,并且都不太规范,从而造成一部分企业被漏检,而这些被漏检的企业自然就处于监督体系之外了。
2、公允价值的确定比较困难。公允价值可在交易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协商而成,同时,新会计准则也从理论上规
定了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但在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的确定比较困难。由于许多会计要素很难找到可供参考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公允价值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
3、公允价值的使用限制不够全面。由于我国目前的要素市场还不成熟,对公允价值的主观判断必然会使其不同程度地受到企业管理部门和会计主管人员意志的影响。在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职业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运用极有可能成为他们操纵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在新会计准则未实施以前,我们曾使用过公允价值的概念,但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虽然重新修订过会计准则,但仍然明确回避了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新会计准则再一次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虽然设定了限制条件,但只对某些交易或事项作出了限制,并不能杜绝企业操纵利润的现象存在。
4、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公允价值的计量经常要使用估计现金流量的方式来决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而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一个或多个周期,同时货币又具有时间价值,因此,在计量中我们必须采用现值技术。在现值技术的计量过程中,我们要解决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算、折现率的确定等重大问题,为了保证估计的合理性,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考虑总体的经济环境、具体行业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相关风险等,对于来自于外部和内部的信息整理、分析以及风险的量化,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们的职业判断。估价的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恰当与否。因此,对于这种职业判断给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公允价值在运用中的建议
公允价值计量是新会计准则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遏制会计造假行为,我们必须认真解决好其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
1、完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监督力度。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问题是市场价格能否持续、可靠、经济地取得,而这取决于市场环境的各种资源要素是否健全,这也是西方发达主义国家公允价值存在的基础。首先,要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计量操纵企业利润行为的界定,并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遏制操纵利润行为,净化会计环境;其次,要加大市场信息网络化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数据信息的提供平台。通过政府和各行业协会的合作,完善价格体系和数据平台,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及时提供参考数据;最后,要加强监督部门的监督力度,不能让监督和检查行为流于形式,更不能让部分企业处于监督体系之外。
2、增强公允价值确定的可操作性。新会计准则虽然对公允价值规定了确定方法,但并不全面并且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我认为还是应当从交易双方入手,通过交易双方的行为来确定公允价值。目前,对交易双方来说,制约公允价值确定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公允价值的优势在于能提供最相关的会计信息,在运用公允价值的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规定的占60%左右,有披露规定的占40%左右,两者同时都有的占40%左右,因此,作为监管部门应努力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强化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信息披露,以便让交易双方清楚地了解交易状况,从而做出正确的交易行为。
3、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公允价值要想得到合理地估计和运用,离不开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公允价值的估计依靠的是会计从业人员职业判断,因此,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是获取准确公允价值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从主观上消除他们操纵企业利润的动机;其次,要加强他们的业务技能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他们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作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从而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
参考文献:
[1]于永生.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比较研究.《财会研究》.2005年第6期
[2]李传玉、赵欣艳.谈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市场周刊》.2006年第3期
[3]曲靖.公允价值会计若干问题研究.《经济工作》.2007年第8期
[4]解秀芳.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会计论坛》.2008年第9期
上一篇: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