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危机看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与改进
摘 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对各国的经济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进而引发了对公允价值的争论。本文透过金融危机分析了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待公允价值在我国能更好地被运用。
关键词: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 计量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进而发展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一些针对会计准则的应急办法,以此来减轻金融账户大幅缩水的局面。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和华尔街金融巨头重创,金融界和会计界展开了对公允价值的激烈争论。对此,我认为金融危机原则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况且公允价值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它反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的资产或负债价值,它并不是制造危机的罪魁祸首。对于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我们应从企业本身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出发,以此来完善公允价值,更好地位公允价值的计量服务。
一、从金融危机看公允价值的影响
我国目前采用的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由于历史成本计量的可靠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占据了会计计量的统治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由于公允价值能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化,因此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能反映特定时点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而历史成本只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过去价值。因此,公允价值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从而帮助信息使用者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第二,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在财务报表中能够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它有具有不确定性和变动性,因此难以满足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而历史成本计量以实际交易为基础,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因此所提供的信息也十分可靠。
从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给信息带来相关性的同时却给信息的可靠性带来了质疑。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际社会和西方发达国家对公允价值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尽管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次贷引发的流动性不足、金融创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但这并不是公允价值造成的。因此,只要公允价值是科学的、本身不存在问题的话,我们应立足于它的运用问题,在它的运用过程中,能迅速反应资产价格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从公允价值的本身来看。公允价值能如实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市场波动的动态影响,正是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才使市场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提前暴露出来,才由此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这对我们来说未必是坏事,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注重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善管理方式和管理作风,加强内部控制。然而,当市场出现变动时,要利用尚未成熟的估值技术获得公允价值是不太可靠的,会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利润、市场风险等构成影响。
2、从公允价值的运用来看。公允价值计量突破了传统的会计理念和会计方法,它能及时反映资产价格的变化情况,对企业的资产、利润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构成了重大影响。在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从其计量特点来看,它违背了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谨慎性原则。从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律、准则来看都未对公允价值的取得作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在实践中,我们的会计从业人员可以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明确公允价值计量在哪些业务中适用,但如何适用却只能依靠职业判断,这样就可能导致操纵损益等情况的出现,不能正确反映出企业资产或负债,从而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实用性,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损失。
二、从金融危机看我国公允价值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公允价值的发展经历了从1998年提出到2001年的暂停使用最后到2006年的再次引入三个阶段。目前,国外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并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的地位,这也是由于我国的会计制度所导致的,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再次引入,很大程度上是趋于同国际接轨的考虑。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公允价值计量能迅速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但它的出现需要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由于我们目前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会计规则还不够完善、公司治理还存在缺陷、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现有的会计环境还不允许我们用公允价值来代替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在实践中,运用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市场环境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形成。根据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公允价值的形成以一个正常、有序、活跃的市场交易环境为基础和前提,但这种市场环境并不会持续存在,在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反映的是偏离均衡价值的市场价格,使得公允价值并不公允,这不仅失去了公允价值存在的意义,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投资者的一些非理性行为。
2、公允价值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市场的变动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行为,当市场价值急剧缩水时,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也会随之急剧缩水,为了使资产负债表不那么难看,企业会出售那些市值不断减少的资产,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加速了资产的贬值。减值损失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利润表,使企业利润急剧减少甚至变为亏损,在投资者丧失信心的情况下,最终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导致其无法支付到期债务甚至破产。
3、、公允价值加大了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在新会计准则中,多项准则都提及了公允价值的运用,并规定了相应的界定条件,但这些界定在限定范围内却很难确定,这无疑给企业留下了利润操纵的空间,加大了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提高了监督的难度。比如,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很可能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这种人为操控不仅使资产信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还影响了其可靠性。
4、公允价值的计量缺乏实践的可操作性。公允价值的确定依赖于大量的假设和职业判断,因此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主体得出不同的公允价值的情况。与此同时,公允价值只能进行大致的估计或取得近似的价值,特别是对于某些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更加不容易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采用现值计量来解决,但现值计量需要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货币时间价值和折现率的选用等,这些都是不确
定的,因此在计量操作上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所以许多国家都开始着手建立行业监控体系,从获得的行业数据帮助公允价值的计量。
三、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改进措施
1、完善市场交易环境。我国之所以在2001年暂停使用公允价值的原因在于缺乏计量的市场环境,在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中,鉴于我国的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和规范,对公允价值的引入采用了适度的态度,在计量属性上仍然强调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市场环境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完善,商品和资本的活跃市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缺少活跃的资本市场很难取得可观察的市场报价。优化市场环境是完善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完善和变好,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也在不断增强。
2、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从外国的经济市场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资本市场越完善,越容易取得和认定公允价值。目前,我国认定公允价值的方法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市价法,即在活跃市场交易中寻找市场上同类交易的同类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第二种是在找不到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时,通过参考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确定公允价值;第三种是在没有市场可观察的价格时,运用现值技术估计或由专业评估人员来评估公允价值。从这三种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前两种比较容易获得公允价值,但由于我国存在缺乏成熟的资本市场等因素,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会影响会计要素的可靠性。因此,我们在没有市场价格或参考价格的情况下,现值计量或专业评估员的评估是公允价值计量的最佳技术。对于现值计量来说,它主要受到未来现金流的确定和折现率的选择影响,而对于未来现金流金额和时间的确定而言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困难,折现率的选择又反映了管理当局的态度,对此,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相比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的操作难度较大,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直接决定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首先要招用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以保证业务上的专业性;其次是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及时调整和更新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再次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遵守职业道德要求,不作假,不同流合污。第二,避免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主观操纵。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较差的可操作性,这使管理当局比较容易对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从而导致其提供的信息失真。因此,我们应尽快建立管理当局正确操作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机制,防止在计量中出现的人为因素。
3、加大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力度。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理解公允价值,当公允价值计量需要采用复杂的估计方法时,财务信息的使用者需要分层次详细披露公允价值确定的依据对当期损益的影响,并引入适当地引入风险披露。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中,金融工具的创新速度远远超过会计准则,当持有待售的金融资产时由于风险会引起市场的大范围动荡,其公开报价已经失去应有的合理性,换句话来说,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需要结合特定的市场环境和相关的风险才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公允价值虽然在新会计准则中再次被引入,但它在实践中仍将面临一些问题。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会计准则的不断具体和规范,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合理性将日益显现,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公允价值计量也将代替历史成本计量对会计目标的转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洁慧.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计量评析.《学术交流》.2009年第6期
[2]余涛.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的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年第3期
[3]李红霞.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国际进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思考.《会计研究》.2008年第10期
[4]吴克平.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公允价值运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10年第3期
[5]凌伶.公允价值计量分析—由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上一篇:OGSM与企业年度预算的结合探讨
下一篇:中职基础会计课开讲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