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摘 要:所得税会计是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表现。新会计准则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法;递延所得税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立与完善所得税会计制度尤为重要,保证企业所得税按时足额入库,促进我国税收征管和会计处理同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满足运用者对会计信息更高层次的要求, 新准则明确提出所得税会计核算必须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一、所得税会计的概念
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处理所得税的理论与方法,是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一方面计量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的差额,另一方面能够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交所得税与所得税费用的差额,反映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1.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资产负债表出发, 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所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来确定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来确定计税基础给据两者之间的差异,将其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确定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从而进一步计算该会计期间的所得税费用。
2.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的计算步骤。公式如下: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适用所得税税率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适用所得税税率
本期递延所得税的税资产或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期初余额
所得税费用= 本期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 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 - ( 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 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
3.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举例
例: 某企业购入一台机器设备, 买价为49万元,运输费为1万元。 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 预计净残值为0。会计上要求采用直线法, 而税法上要求采用加速折旧法, 税法规定的使用年限及净残值与会计准则的规定相同,各年实现的会计利润为10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 见下表) 。
项 目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税前会计利润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会计上累计折旧 | 10 | 20 | 30 | 40 | 50 |
期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 40 | 30 | 20 | 10 | 0 |
税法上累计折旧 | 20 | 12 | 7.2 | 5.4 | 0 |
期末固定资产计税基础 | 30 | 18 | 10.8 | 5.4 | 0 |
本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 10 | 12 | 9.2 | 4.6 | 0 |
应纳税所得额 | 100-10=90 | 100-12+10=98 | 100-9.2+12 =102.8 | 100-4.6+9.2=104.6 | 100-0+4.6=95.4 |
应交所得税 | 22.5 | 24.5 | 25.7 | 26.15 | 23.85 |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 2.5 | 3 | 2.3 | 1.15 | 0 |
递延所得税负债变动 | 2.5 | 3-2.5 =0.5 | 2.3-3 =-0.7 | 1.15-2.3 =-1.15 | 0-1.15 =-1.15 |
所得税费用 | 25 | 25 | 25 | 25 | 22.7 |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资产负债表法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不能反映会计与税法之间关于所得税的全部差异,如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计算口径不同而产生的一些差异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等。此外税法中还规定对“三新”研究开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的鼓励政策,而新会计准则并未对此做出规定。
新所得税准则的推行存在一定的难度。从应付税款法或递延法直接过渡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我国高等会计人才缺乏,水平相对较低,财务人员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了解不多的情况下推行资产负债表债债务法存在一定的难度。
2.解决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具体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新会计准则的政策制定者应尽快编写更加详细的会计指南。提高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执行性,细化准则,降低准则的模糊性,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使准则在会计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困难减少,以便新准则的执行得到更进深层次、更广泛的推进,使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解性更强,涵盖范围更全面。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以适应形势需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世界接轨,财务人员不仅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还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这对财务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应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以适应会计现代化的需要,从单一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过渡。
总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符合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是会计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刘永泽.中级财务会计 [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305-316
[2]左锐,王丽萍,徐玮.税务会计[M].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151-164
下一篇:浅谈借贷记账法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