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模式的思考
摘 要:
关键词: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办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和外向化,其办学和科研经费正在迅速增加,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现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难以同高校的快速发展相适应,难以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因此创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分析
高校内部审计目标已明确定位为“促进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然而从近几年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情况来看,各高校由于审计力量、业务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促进管理和提高效益”这一理念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一)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自主性不足
现阶段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作为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由学校直接领导,其监督职能往往受到管理层的干预而失效,使内部审计不能公允地评价高校管理水平。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名义上是与其他职能部门相对独立,但实际上却与其他职能部门人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审计人员在提出管理活动及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问题时,会有所顾忌。平等的机构设置、过甚密切的行政关系必然导致内部审计组织地位不高,权威性和自主性不足。
(二)审计方法滞后,时代性不强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仍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拘泥于以往的审计老套路和程式,对于社会审计中广泛运用的内控测评、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技术方法在高校内审中应用有限,造成审计工作向管理和服务延伸的深度不够,内容单一,范围狭窄,作用层次低。此外,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审计的及时性大大增强,事后审计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但高校审计技术手段却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审计技术手段的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率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无法满足审计工作日益繁重的需求。
(三)审计力量偏弱,突破性不强
高校审计部门通常为高校最“精简”的部门,随着内审任务日益繁重,审计队伍力量不足的的问题更加突出。另外,高校内审工作的涉及面十分广泛,内审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胜任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而大多数高校内审计人员仅具备财务管理、会计等知识,知识结构单一已不能满足现时审计工作需要。此外,面对高校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内审人员实践经验不丰富、不完善。这就使得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在工作中很少有突破性。
(四)审计环境改变,风险性加大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办学自主权俞来俞大,经费筹措渠道多元化,经费支出繁杂化,但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度并不健全,部分高校出现了内控不严密、监督不到位、财务管理松驰等现象,这无疑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另外,高校利益化的趋势日渐明显,有意识的舞弊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串通舞弊较难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高校内部审计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利弊分析
由于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诸多前述问题,为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高校内部审计外包就成为可供的选择。内部审计外包是指高校从外部聘请专业审计人员执行内部审计工作,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由于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颇受争议,而对该问题的认识又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对其进行全面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优点
1.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专业咨询机构拥有大批专业化人才,高校审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的需求选用合适的人才。同时注册会计师经验丰富,熟悉不同行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色、收支过程、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出符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2.能够有效节约审计成本。审计工作量日益加大,要求配备足够的审计人员满足工作需求。同时,审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变化,对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往往又缺乏此类复合型人才。内部审计外包减少了内审人员招聘、薪资、培训等费用,有效降低审计成本,同时保证了高校审计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3.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外包一般都是由外聘的注册会计师完成,他们与高校和其他职能部门没有隶属和利益冲突,不受高校行政行为的干预,理论上可以站在独立、中立的立场进行审计,其工作只对委托人负责,能够提供独立和客观的评价结果。
4.可以最大程度优化资源配置。内部审计外包是利用社会人力资源解决高校审计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社会审计中介机构大都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和各类专门人才,相对高校而言,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囊括各类专业的审计人才,所以内部审计外包不仅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起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二)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外包的弊端
1.外部审计人员不熟悉高校情况。外部审计人员难以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熟悉本校的管理政策、业务程序和人事状况,了解学校的组织文化、风险控制及演变发展、工作特点等具体情况,不能更好地提供符合学校长远发展需要的咨询服务。客观上这种背景知识的差异,可能影响到审计计划的尝试和审计程序的执行,也可能对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影响。
2.容易使审计工作程序化。内部审计外包后,外部审计人员难以像内部审计人员一样对学校有着很高的忠诚度,对本校的组织文化也没有强烈的趋同感,学校的发展壮大、资金效益的高低与他们自身的利益并不相关,学校与外包审计机构之间只是短期的合同关系,从而导致审计可能会变成单纯履行程序的一般性工作。那么,外包审计得出的审计结论难以从学校的长远利益出发,也更难以高度的责任心来考虑学校的特殊情况。
3.内部审计主动性难以体现。内部审计外包会给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带来一定的影响,以致使高校内审工作产生依赖和工作惰性,久而久之会造成内部审计质量的下降,失去了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
4.破坏了内部审计职能整体性。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管理、服务的职能是相互支持、互为基础的一个整体,对高校财务管理的服务活动是建立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而意见的采纳和顺利实施需要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并且
对绩效和风险进行评价,保证其按预期的方向发展。因此,将任何一项职能外部化都不利于内部审计发挥其整体功能。
5.降低了内部审计职能的灵活性。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可按需随时提供服务,而外部审计人员只在接受期间提供临时服务,不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特别是在发生突发情况时。
三、高校开展合作内审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特征分析,可以发现,要更好地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解决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简单通过将内部审计外包出去就可以解决的。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目前宜采用合作内审的方式。合作内审,是内部审计外包的表现形式之一,具体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相结合,共同开展审计工作的一种方式。
高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在审计内容、范围、标准、依据、程序、方法等方面有很多相通相近之处,这在理论上保证了合作内审的可能性。合作内审不但可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合理化、科学化;而且能保证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完整性和保持内部审计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有利于促进审计成效最优化,能使内部审计过程和结果符合高校的特定情况。从而解决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作业过程中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合作内审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第一,面向社会招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高校业务需要采用不同的招标方式对外进行招标,可就一项审计业务招二至三家中介审计机构,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保证高校得到优质服务。在招标过程中要重点了解投标单位的规模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经验优势等,签署合同时必须明确质量保障措施等服务承诺,以明确责任。
第二,做好准备工作。合作内审开展之前,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对开展的审计项目进行调查和了解,且详细了解中介审计机构所派审计人员的专业胜利能力;其次做好合作审计的实施方案,明确合作审计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确定完成工作所需的审计时间,避免到时拖延。
第三,全程合作审计。在合作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处于主导地位,但要尊重外部审计人员的意见。内部审计职责主要是:帮助外部审计人员熟悉高校情况,与他们就审计方式、目标等问题进行沟通,关注所提审计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外部审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利用其相对独立与优质的审计资源,先进的审计方法,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对风险程度及管理状况作出专业判断,提出审计评价与建议,将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管理工作当中,为高校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全程合作,可以将审计资源更好地集中于高风险审计领域,为确保审计质量,发挥审计职能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评议审计绩效。合作内审工作结束后,首先要对项目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执业道德情况及是否按时完成审计项目进行客观评议;其次客观评议审计报告所提审计建议是否符合本校的特定情况,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及前瞻性,以及是否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下一次合作审计的开展打下基础。
合作内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工作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比如外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核定,双方的沟通与协调,内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的搭配比例、责任分配,以及如何实现审计成本与效益最大化等方面都没有经验可循,尚需不断地探索、研究和总结。